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3篇 |
免费 | 785篇 |
国内免费 | 7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15篇 |
大气科学 | 744篇 |
地球物理 | 984篇 |
地质学 | 2202篇 |
海洋学 | 550篇 |
天文学 | 79篇 |
综合类 | 356篇 |
自然地理 | 4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28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81篇 |
2018年 | 173篇 |
2017年 | 130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31篇 |
2014年 | 238篇 |
2013年 | 175篇 |
2012年 | 202篇 |
2011年 | 181篇 |
2010年 | 222篇 |
2009年 | 218篇 |
2008年 | 204篇 |
2007年 | 173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186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63篇 |
2002年 | 152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41篇 |
1999年 | 171篇 |
1998年 | 135篇 |
1997年 | 182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37篇 |
1994年 | 146篇 |
1993年 | 122篇 |
1992年 | 127篇 |
1991年 | 108篇 |
1990年 | 129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9篇 |
1978年 | 6篇 |
1965年 | 6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7篇 |
1957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直以来,人们都倾向认为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是由其吸附的金属离子引起,文中通过多个矿区地电化学试验发现,电提取微量元素异常往往与Fe、Al等常量元素异常高度一致,而Fe、Al等常量元素是组成粘土矿物的主要成分. 进一步对地电化学泡塑样品开展扫描电镜观测,发现电提取后泡塑载体样品中存在大量的大小从数微米至数十微米的粘土矿物颗粒. 由此初步推断,当前所使用的地电化学方法取得的异常很大程度上是由土壤中存在的具有电活动性的极细粒粘土矿物颗粒引起,地电化学提取过程对这些粘土矿物颗粒具有选择性吸附. 相似文献
32.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发育大型坳陷型湖盆。湖水的升降影响着湖盆水体面积的大小、深浅以及沉积体系发育分布,进而影响全盆地晚三叠延长统地层生储盖组合的发育特征。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岩芯中古生物化石的鉴定,结合古生物组合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的古生物生态环境进行了恢复。确定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是一个最大水深不超过60 m的浅水湖盆,属于温暖潮湿的淡水-半咸水环境。从湖岸到湖心,可以划分为预测古水深1~2 m的河流-沼泽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3~15 m的滨岸-河口三角洲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15~35 m的浅湖生物相带;预测古水深在35~60 m范围的半-深湖生物相带。这些生物相带的划分,为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奠定了基础,为盆地延长组沉积边界、盆地内沉积体系发育展布以及沉积相带的划分提供了坚实的地质依据,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3.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模拟结果发现:白天鄱阳湖面上空存在着冷岛效应并伴随湖风,而夜间湖面上空存在着热岛效应并伴随陆风,湖面与陆地之间最大温差可达6 ℃;同时地形以及下垫面类型对鄱阳湖区风场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夜间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空辐合带,白天逐渐消失;此外受风场和地形作用湖面上空的湿度分布也不均匀,白天湿度层厚度低而夜晚湿度层厚度高,湖中心右侧湿度值大于左侧湿度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有助于了解鄱阳湖地区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由于地形、地理环境、地表特征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上的风、温、湿的分布规律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为鄱阳湖地区局地天气预报、风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35.
北京地区大气环流型及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对1948-2008年的逐日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定量计算环流指数。通过对27类逐日环流分型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北京地区主导环流类型依次为A型、C型和SW型,其频率分别为23.8 %、15.4%和7.0%;A和C环流型频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A型频率上升速度远大于C型;春季北京主导环流类型为A型和C型,夏季主导环流型为C型和SW型,夏季CSW型环流所占比例也较大,秋季和冬季为A型。通过主导环流型和北京气温、降水之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可知:冬季在A型环流的控制下北京地区多为低温晴好天气;夏季在C型环流的控制下北京地区降水增多,在SW型环流的控制下北京地区降水偏少,而CSW型环流控制下北京地区呈现干热天气状态,2000年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
37.
提出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结构破损诊断方法,该方法以结构破损前后柔度的变化作为破损诊断网络输入,为了解决由于系统响应样本数据空间分布不均匀对网络收敛速度及网络诊断影响问题,对网络训练样本采用广义空间格点进行了交换,模拟算例及应用实例均表明,本文方法能准确诊断结构破损位置与破坏程度,是一种有效的结构破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8.
GPS观测结果显示中蒙块体的位移速率较小,块体各部分的位移方向存在差别,说明块体有差异活动但不显著。连续应变场的应变率参量值在10-8/a以下;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E74.6°,与该区内的浅源强震震源机制解的P轴方向基本一致。由应变产生的贝加尔湖裂谷的裂开速率为4.71mm/a,最大主应变率为34.34×10-9/a,张应变主轴方向NW310.49°,垂直于裂谷走向;嫩江断裂带和萝北-营口断裂带为走滑兼挤压或拉张活动断裂,位移速率和应变率都较小,活动性不显著。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5.9级地震和2004年3月24日东乌珠沁旗6.4级地震均发生在由1999~2003年GPS资料得出的多种应变速率参量的相对高值带和应变率高梯度带上。 相似文献
39.
本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开展了辉长岩矿物反应与部分熔融实验,利用偏光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对实验样品微观结构观察,研究实验中的新生矿物与熔体的分布;通过电子探针分析熔体成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压(300MPa)条件下,静压和塑性变形实验样品中,单斜辉石以固体反应方式生成橄榄石,在高压(1300MPa)塑性实验中所有实验样品都没有发现新生矿物颗粒,这与相图中低压条件下斜长石与橄榄石稳定共存,而高压下斜长石-辉石稳定共存相吻合。高压塑性变形条件下,单斜辉石和黑云母首先发生部分熔融,随着温度增高,斜长石逐渐参与熔融,熔体呈薄膜状分布在矿物颗粒边界,熔体成分依赖于参与熔融的矿物成分,表明出现的熔体为非平衡熔融结果。 相似文献
40.
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地域分异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由于地域范围广泛,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等条件差异悬殊,因此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明显,在聚落空间格局(规模、密度、形态)、居住条件(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建筑特色)、居住设施(道路、饮水安全、网络电视开通率等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盆地-丘陵-低山区、发达-欠发达-落后、近郊-远郊-偏远等地貌、经济、区位梯度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