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5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本文对湖北黄石、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粘土岩层作了碎屑物的分析和测试,并计算了它们的百分含量。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碎屑主要有石英(其中含六方双锥状的β石英)、锆石、磷灰石、玻璃圆球、铁质圆球及火山灰等。有些样品中还有电气石、石榴石及锐钛矿等。笔者认为粘土岩层的成因是火山物质在海水中沉积蚀变而成。火山喷出口不在工作区内,生物绝灭的主要原因不是火山活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
晚二叠世长兴组灰岩在长兴地区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顺宝  魏敏  张克信 《地质论评》1986,32(5):419-425
本文主要讨论浙江省长兴地区长兴组灰岩的变化及控制因素。长兴组灰岩在厚度及岩性方面有明显的变化,从长兴县的煤山向西到广德县的牛头山,大约在10km距离内、厚度从50m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而从煤山向东到湖洲黄芝山,厚度增加到大于100m。煤山长兴灰岩呈灰黑色,含沥青,成层平整,含丰富的透镜状燧石。而黄芝山等剖面的长兴灰岩呈浅色,很少含沥青和燧石,厚-巨厚层,成层不清楚。在化石群方面也有明显差别。控制这些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在海陆交互相的龙潭期沉积后,在研究区的西部有一海堤,长兴期沉积由煤山向西超覆,长兴灰岩的下部在一些剖面上缺失.另一个因素是沉积环境不同,湖州-苏州一带为碳酸盐岩台地,而在煤山-广德的独山一带为台前凹陷。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层及古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随着各种手段,如同位素、古地磁及痕量元素方法等在地层研究工作中的应用,国际上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系与系之间界线为研究也是各国地质学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利用“界线层型”方法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个最理想为连续剖面及若干参考剖面,作为国际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正如国际地层分类指南中所表示的那样.“一个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层型,应当从  相似文献   
14.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灭绝主要受古环境演变的控制.然而,古地理、古构造背景和生物自身因素(如生物的生理特 征)也影响着生物的演化规律及空间分布.从沉积学、放射虫古测深以及生物组合等方面对扬子海盆及其周缘的古地理特征进 行了详细研究,重建其古地理和古构造背景,为华南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和环境演化的全球可对比性提供了古地理依据.研究 表明:(1)扬子海盆北缘,从南往北,水体逐渐变深,面向东秦岭-大别深海;扬子海盆南缘深水盆地,从北往南,水体也是逐渐 变深,面向古特提斯洋盆.扬子海盆边缘面向广海表明扬子海盆二叠纪末生物和环境演化具有区域上广泛的代表性甚至全球 意义.(2)扬子海盆北缘盆地的古水深普遍小于南缘深水盆地的古水深.(3)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最终碰撞发生在二叠纪以 后;钦防地区晚古生代为洋盆环境(古特提斯的分支小洋盆),该洋盆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因此,扬子和华夏古构 造体系西南段的最终碰撞和拼合可能发生在二叠纪末甚至三叠纪.   相似文献   
15.
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自1933年以来曾有许多地质工作者研究过。近三年多来,我们进行了三都煤矿区大比例尺的地质测量,系统测制了出炭垅组、杨梅垅组、唐垅组、茅仙岭组及石鼓组的地层剖面;还对历年井下资料及钻孔资料作了综合分析,获得了一些新的实际资料:(1)发现和建立了出炭垅组下段,它各处厚度不定,最厚达80米,在底部首次发现偏顶蛤及叶肢介化石;(2)在唐垅组上部采获较多的海相双壳类化石,对划分唐垅组时代及讨论早侏罗世海侵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3)首次在石鼓组中发现珠蚌科化石,对解决长期争议的石鼓组时代有一定意义。本文主要论述本区中生代含煤地层的形成条件及唐垅组和石鼓组的时代,对三都运动是否存在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固着蛤类(Rudists)系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一种特化类型,也是侏罗—白垩纪海相地层中的重要化石门类之一,主要分布在特提斯海域。我国西藏中西部的泽当、日喀则、岗巴、黑河和阿里地区以及新疆喀喇昆仑地区都有发现。我国西藏、新疆境内的固着蛤类,过去研究得很少,描述过的属种也很有限。最早的研究者是法国人杜维叶(H.Douvillé),其成果发表于S.Hedin 1916—1923年著作中。解放后,《中国的瓣鳃类化石》(1976)一书及文世宣、兰琇等论文(1976)报道了新疆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固着蛤。近年来,新疆、西藏地质研究所的同志,也对一些属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工作区位于湖北西部利川、恩施、建始一带,长兴期地层发育良好,由西南向东北岩相变化显著,前人工作较为详细,尤其是对该区出露的生物礁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笔者于1987、1988年两次前往该区收集野外资料,对区内的化石群落及沉积微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18.
川东、鄂西碳酸盐台地东缘,较广泛地发育着以海绵动物为骨架的生物礁。礁中有许多附礁生物,其中鹦鹉螺类化石在利川见天坝礁体中局部富集,共有8属9种,包括3个新种。根据现代鹦鹉螺的生态特征及当时区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分析,工作区长兴期沉积环境是处在台地边缘,并接近斜坡相和盆地相。  相似文献   
19.
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   总被引:163,自引:13,他引:1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特提斯的多岛洋模式认为,冈瓦纳超大陆与欧亚超大陆的裂解块体群在其漂移过程中,漂移前方的洋盆萎缩、消亡,后方则由裂谷发展为新的洋盆,如此循序出现的洋盆就构成了古、中、新特提斯等不同阶段.裂解、漂移和消亡的多幕次过程,使特提斯与大西洋、太平洋等“干净”的大洋不同.它在其各个演化阶段,始终是个充满着裂解地块与裂谷、海道,微板块与小洋盆,岛弧与边缘海等不同裂离与聚合程度的海陆相间的多岛洋盆.华南是特提斯多岛洋体系的一部分.它由秦岭微板块、扬子板块(含下扬子地块、昌都-思茅地块、义敦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华夏板块、滇缅泰马板块(保山)、印支-南海板块(海南岛)组成,与华北板块间及相互间以商丹小洋盆、勉略小洋盆、华南小洋盆及古特提斯洋分开.对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关系、秦岭小洋盆与扬子及华北板块的关系、扬子板块西侧的裂解地块及亲冈瓦纳的裂解块体分别作了较详尽的论述.根据这些块体的构造、沉积、古生物、古地磁绘制了它们的古海洋复原图.多岛洋体系板块运动具有软碰撞、多旋回和造山长期性的特点.其板块碰撞通过岛屿或块体增生的多幕次微型碰撞而实现.每一微型碰撞的速度为2个碰撞块体速度的差,而不是速度的和,两碰撞块体的质量总额又是很  相似文献   
20.
湖南桑植县仁村坪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菊石动物化石丰富.根据该剖面上二叠统大隆组至下三叠统大冶组底部菊石动物群的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菊石带:Araxoceras-Konglingites-Sanyangites带、Sinoceltites带、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带和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通过对该剖面菊石和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其与华南其他剖面的对比可知,Araxoceras-Konglingites-Sanyangites带与牙形石Neospathodus orientalis带同期,为吴家坪期晚期;Sinoceltites带与牙形石N.subcarinata-N.wangi带同期,为长兴期晚期;Pseudotirolites-Rotodiscoceras带与牙形石N.postwangi-N.changxingensis带和N.xiangsiensis-N.changxingensis带同期,为长兴期晚期;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与H.parvus、I.isarcica-I.staesche和N.planata 3个牙形石带同期,相当于印度期早期.根据仁村坪剖面菊石Hypophiceras-Ophiceras-Lytophiceras带底界的出现位置,将该剖面的二叠-三叠系界线确定在第27a层的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