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有位哲人说过,时代的列车在拐弯处,常常会摔出一部分人.这部分人,都是灵魂浮躁的人.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信仰,就会成为了无根的游魂;而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价值品格,就等于"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就会丧失灵魂、迷失方向.所以说,"国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这个"魂"与"神",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文化价值核心. 民无信不立,国无魂不强.任何社会,无论古与今、中与外,核心价值都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是民族生命力之源、国家凝聚力之基、政党战斗力之根.  相似文献   
72.
2011年12月21日,“资源一号”02C卫生在山西太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的那个瞬间,对于一直梦想拥有国产资源卫星体系的国土资源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圆梦时刻。  相似文献   
73.
马亮  张子敏  张建  刘玉龙  冯晓曦 《地质论评》2017,63(4):1012-1020
楚—萨雷苏盆地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是全球最著名的产铀盆地之一。本文从区域地层和大地构造背景出发,分析了该盆地铀成矿条件和铀矿化时空分布特征,总结了典型矿床的品位、厚度、埋深、形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渗透性、富水性等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特点,结合该地区普遍采用的地浸采铀工艺,探讨了其地浸开采规模化、标准化和低成本的原因,并借鉴哈萨克斯坦在砂岩型铀矿勘查、采冶过程中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盆地铀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4.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病逝,儿子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即位不久,陕西泾河、渭水、洛水就发生了地震,因为地震导致山体垮塌,可能堵塞了河流的源头或者上游,导致河流干枯,土地得不到滋润,接着又发生了旱灾,老百姓缺少钱财物用,没饭吃。地震对于土地资源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那时人们对天地力量有一种绝对的敬畏和迷信,百姓认为要大难临头了,国家形势很是危急。  相似文献   
75.
吴晔  马亮  念东 《广西地质》2009,(8):37-39
治水不力的鲧先生被杀死在羽山后,民间的怨言虽然少了,可大地上依旧是洪水肆虐,广大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相似文献   
76.
吴晔  马亮  念东 《广西地质》2009,(5):35-36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 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77.
吴晔  马亮 《湖南地质》2011,(7):17-17
虽然楚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经受住了考验,但这次战事却让楚庄王深刻地意识到:水旱灾害不除,楚国就永远潜藏着隐患。  相似文献   
78.
79.
吴晔  马亮 《湖南地质》2011,(4):17-17
从2006年国家建立土地督察制度开始,这个词语就开始越来越多地见诸于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热词。”可实际上,土地督察并不是个新鲜事,恰恰相反,它古老到可能超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想象。在26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齐国,由管仲提议开展的一系列土地督察巡视工作,就已经很像模像样了。  相似文献   
80.
吴晔 《湖南地质》2012,(8):19-19
今天的人常用“土地整理”这个词,一般人以为这是极为新鲜的一个行当,其实几千年前就有这种土地整理设想和需求了。中华民族虽然历史悠久,有古老而辉煌的文明文化,但是远古的史料留存到现在,可信的只有一鳞半爪了。而有些史料虽然难求其实证,然而,无论是以情、以理、以人类发展进程的科学研究成果推断,其事可信。下面我们讲的这个历史上著名的“后稷十问”就是如此,不一定是哪个后稷,甚至不一定是后稷,但是所问的十个问题,却肯定是古时候的人非常关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