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83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利用博乐市、精河县2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91—2020年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突变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近30 a博州地区热量资源变化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棉花生育期月平均气温、≥10℃积温呈明显上升趋势,≥35℃高温日数呈缓慢增加趋势;初霜期延后,终霜期提前,无霜期延长;日照时数呈缓慢增加趋势。(2)棉花生育期平均气温、≥10℃积温、无霜期的突变,博乐分别发生在2005、2008、2008年,精河分别发生在2005、2005、2011年,突变后两地平均气温分别增加0.6、1.2℃,≥10℃积温分别增加247.1、334.4℃·d,无霜期分别延长13.6、11.4 d;棉花生育期日数呈现增加趋势,博乐市、精河县变化趋势率分别为1.9、7.5 d/10 a。(3)相关分析表明,平均气温、10℃积温越高,棉花各发育期越提前,生育期越长;35℃高温日数越多,现蕾期、开花期、裂铃期越提前;无霜期越长、日照条件越好,对棉花生长越有利。(4)气候变化对博州地区棉花生产以有利为主。  相似文献   
232.
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利用青海高原气象台站的年平均地温资料,建立了年平均地温与海拔和经纬度的关系模型,结合地理信息分析系统和DEM数据模拟出青海高原的冻土分布图,分析了青海高原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已引起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减少和冻土下界的升高,特别是在多年冻土边缘不衔接或岛状冻土区发生比较明显的退化。20世纪60年代与90年代相比,高原多年冻土下界分布高度上升约71m,季节性冻土厚度平均减小20cm。年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青海高原近40年来气温变化的空间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233.
利用月动力延伸预报500hPa高度场资料、青海省36站实况降水、气温等资料,研究对不同月份及不同季节降水分别有重大影响的大尺度预测因子。并选取稳定高相关、物理意义明确、彼此间独立的影响因子,通过多次试验选择适合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建立青海省月降水、气温的动力降尺度解释应用预测模型。按国家气候中心业务评分标准,用独立样本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检验,通过与近6年实际预报评分比较,模式降尺度应用后预测评分大部分超过业务评分,其中降水预测评分最高达84%,最低为67%。月平均气温降尺度解释应用评分最高达84%,最低也达到67%,平均评分虽不及业务评分高,仍是比较客观的预报方法,在短期气候预测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4.
利用40a(1961—2000年)的海温资料和同期NCEP资料以及高原51个测站的降水资料,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平均海温增暖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的相关关系,以及在这种相关影响下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的变化状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暖(SSTA≥0.5℃)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500hPa月平均高度场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相关关系,这种滞后性相关不但影响到高原高度场,还影响到气温、比湿和气流动能等,使高原500hPa气象场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又与高原东部地区表征旱涝状况的Z指数的时空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增大及气流动能减小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涝(多雨)的几率较大;当受影响的高度、气温、比湿减小及气流动能增大时,高原东部地区发生旱(少雨)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235.
利用1985~2003年信阳气象资料和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预报模式。该预报模式成功地预报出2004年汛期的两起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36.
根据泉(池)水中气体的组分和同位素组成,讨论了我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区气体的来源和运移。1997年8月从五大连池火山区泉(池)中采集了9个气、水样品,同年9月测定了游离气和水溶气的气体组分,氦同位素比值和二氧化碳的δ~(13)C值。气体以CO_2为主,多数样品的CO_2浓度大于80%。He和CH_4的浓度变比范围大,分别为(0.7~380)×10~(-6)和(4~180)×10~(-6)。~3He/~4He值分布在(1.05~3.2)Ra(Ra=1.4×10~(-6))。~4He/~(20)Ne值均大于大气中的值,分布在0.45~1011之间。CO_2的δ~(13)C值与地幔或岩浆CO_2的值一致,为-9.6%~-4.2%(PDB)。这些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泉水为渗入地下的大  相似文献   
237.
青海湖区降水序列及其变化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青海湖区1958-2005年8个降水观测点月资料, 整理出5条(A~E)年、季降水序列, 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突变特征. 结果表明: 5条序列年、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大多数年代比较一致, 并且E序列代表青海湖区降水量比较可靠. 多数序列表现出20世纪60年代春季多雨, 70年代秋季多雨, 80年代春夏秋季多雨, 90年代冬春夏季多雨的季节变化特征以及60-70年代少雨、 80年代多雨和90年代少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比较明显, 多数序列年度和冬、夏季降水量增多的趋势与新疆、河西中西部、柴达木盆地相同. 春季降水量在8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 年度和其它季节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238.
袁锡泰  龚晓洁  余长合  李娜 《地下水》2012,34(5):169-170
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划分不同的包气带岩性组合,通过野外灌溉回渗试验,科学合理地确定灌溉回渗系数,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重要的补给项——农田灌溉回渗量的准确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39.
在对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二亚段的多种单因素沉积学信息——测井相、岩心相、砂分散体系、地震相和地震属性、生物相、矿物岩石学和有机地化与岩石(颜色)、构造、古地貌等分别进行了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多种单因素沉积学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配置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沉积学的共性和特殊性规律,使多种单因素沉积学信息起到了相互佐证和互为补充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对研究区沉积体系类型、空间配置关系和物源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研究认为,歧口凹陷沙三二亚段发育4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在断层活动性强、坡度较陡的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在坡度较缓的地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断控盆地边缘深水区发育近岸水下扇,盆地内部次级断层则控制了远岸水下扇的发育。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受5大主要物源控制:燕山物源、沧县物源、埕宁物源、孔店物源和沙垒田物源。本研究证明,这种"单因素精细取证,多因素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拥有丰富勘探资料的断陷盆地沉积体系研究中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240.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火山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浙江省东南部,主体为一白垩纪火山岩浆活动形成的复活破火山,由4个火山岩性段和1个中央侵入体构成,经历了4期喷发、2次塌陷、1次侵入、现代地貌形成等共8个演化阶段.火山岩为以流纹质和粗面英安质为主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组合,中央侵入体为橄榄安粗岩系列石英正长斑岩,它们的A/CNK值集中在0.9~1.2之间,为铝饱和或铝过饱和类型.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δEu值为0.11~0.32,表明岩浆经历了以斜长石为主的强烈结晶分异作用;火山岩(87Sr/86Sr)i为0.707 9~0.716 1,εNd(t)为-6.90~-7.70,中央侵入体石英正长斑岩(87Sr/86Sr)i为0.708 6~0.709 8,εNd(t)为-7.10~-7.68,表明它们是同源岩浆不同阶段分异演化的产物,物质来源主要为陆壳,但也有地幔物质参与.它们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不是典型的岛弧或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而是活动大陆边缘靠板内的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