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1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2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1篇 |
大气科学 | 249篇 |
地球物理 | 170篇 |
地质学 | 567篇 |
海洋学 | 132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97篇 |
自然地理 | 1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3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I):拟静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基于位移设计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利用基于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和桥梁抗震规范方法设计了各2根和1根1:2.5比例钢筋混凝土桥墩试件,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试件试验破坏形态、承载力、位移延性、滞回耗能、刚度退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认为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能够达到预期的延性抗震要求,并且在相对耗能能力(与理想弹塑性模型相比)、刚度退化性能方面与现行规范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桥墩相当。试验表明建议的钢筋混凝土桥墩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是实际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地震波场研究地球内部壳、幔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天然地震波场中的远地震观测法、近地震观测法和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法.其中,由于人工源地震探测的震源位于浅表层介质中,且其震源位置、爆炸时间、接收条件等均为精确已知,因此其所得结果的精度最高、且最为准确.人工源深部地震探测分为深部地震宽角反射和折射剖面探测及深部近垂直反射波法探测.前者可求得壳、幔介质的分层结构和速度分布,后者可较详细了解地壳构造形态的细节.两种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却相辅相成.当今,将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反射法联合观测以取得较详细的速度结构和构造展布特征将必成地球内部研究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994.
995.
去年6月下旬至年底,我院福建地质大队,在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纲,接受了福建省地质局的住务,在闽中、闽南地区进行1/20万的地质测量和矿点检查工作,以找铁为主供钢铁生产需要。半年来共检查铁矿点一千几百个,其中有用者4—5百个,上百万吨的有8~9处(大部分是矽卡岩型)。我们收集了这些资料,归纳整理撰辑此文。在编写过程中曾参照边效曾、潘廓祥所著“福建省铁矿的已知工业类型的普查方向及发展远景”一文;我大队赵鹏大同志及其他老师和同学们都热心的帮助收集资料和提供意见,并给于莫大的鼓励。本文是在党的教育方针光辉照耀下,全队师生共同劳动的成果。 相似文献
996.
通过相关系数选出预报因子后,用逐步回归、最优子集回归、EOF降维逐步回归、神经网络等统计预报方法对预报对象进行逐年交叉检验以及实际预报检验,检测预报因子对原预报序列的预报能力。同时通过计算每种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实际预报检验的平均误差,客观地对各种预报方法进行既有纵向也有横向的较为全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1000.
INVESTIGATIONS ON MOISTURE TRANSPORTS, BUDGETS AND SOURCE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AD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apparent decdal-interdecdal
variabilities can be detected i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southern China.
Especially around the 1990s,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experienced a phase
transition from a deficiency regime to an abundance regime in the early 1990s,
while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witnessed a phase shift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from abundance to deficiency in the late 1990s. Pertinent analyses reveal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decadal precipitation shifts and moisture budgets,
which is mainly modulated by the meridional component. This relationship can be
attributed to large-scale moisture transport anomalies. Further, the HYSPLIT
model is utiliz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relative moisture contributions from
diverse sources during different regimes. It can be foun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with abundant precipitation in South China, the moisture contribution from the
source of Indochina Peninsula-South China S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during the deficient precipitation regime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moisture
from local source, western Pacific and Indochina Peninsula-South China Sea
contributed less to precipitation. It means some new features of relative
moisture contributions from diverse sources to precipitation anomaly in southern
China took shape after 1990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