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51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2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1篇 |
大气科学 | 249篇 |
地球物理 | 170篇 |
地质学 | 567篇 |
海洋学 | 132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97篇 |
自然地理 | 1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40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6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36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3年 | 3篇 |
1951年 | 2篇 |
194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以岩心光谱蚀变矿物填图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野外地质编录、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能谱分析、氢氧同位素测试等方法,对开鲁盆地钱家店砂岩型铀矿床85个有效钻孔岩心开展了系统的蚀变矿物填图和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①主要含矿层上白垩统姚家组蚀变矿物主要有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伊/蒙混层及局部绿泥石)、铁的三价氧化物、黄铁矿、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等,它们呈现明显的分带特征:氧化带为高含量的"高岭石+Fe3+氧化物"组合、过渡带为中等含量的"高岭石+蒙脱石(伊/蒙混层)"+高含量的"黄铁矿+铁白云石"组合;还原带则主要为高含量的"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黄铁矿"组合,矿体主要分布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和高岭石变化的梯度带上,并见有明显的高岭石、黄铁矿、铁白云石富集。②含氧含铀流体主要来自于WS、WN方向,其次为ES方向(也可能是WS向流体的分支),酸性含烃流体主要来自于NE向的断裂构造,流体温度介于40~120℃,两种不同性质流体的耦合作用是该地区的主成矿作用。③主成矿事件应发生在白兴吐"天窗"构造隆升之后,构造天窗在成矿系统中主要承担着还原...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云南省富乐铅锌矿床闪锌矿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兼论深色闪锌矿富集Cd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乐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东南部,其闪锌矿中Cd含量居全国前列。单矿物常量分析表明闪锌矿内w(Fe)低,平均0.23%。微量分析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显示,微量元素w(B)主要为Cd 16 183×10-6,Cu 1 514×10-6;Ni 414×10-6;As215×10-6;Se 163×10-6;Ge 135×10-6;Ga 86×10-6;Sb 35×10-6;Ag 16×10-6,其次为Cr,Co,Mn,Ba,Ti,Sr,Mo等,其含量一般1×10-6~10×10-6。Cd与Cu,Ag,Sb,As,Ni等呈正相关。闪锌矿的颜色由这些微量元素共同引起,Ni使闪锌矿呈紫色,Cu使闪锌矿呈红色,Ga使闪锌矿呈黄色。Cd不影响闪锌矿颜色,Cd之所以在深色闪锌矿中相对富集,是因为Cd与引起闪锌矿颜色改变的这些微量元素含量正相关,它们同步进入闪锌矿的晶格。Fe因为含量过低,对闪锌矿颜色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7.
58.
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焕 李海兵 司家亮 孙知明 付小方 刘栋梁 裴军令 李成龙 张佳佳 宋圣荣 郭力伟 MORI James 薛莲 BRODSKY E. Emily 云锟 龚正 《地球学报》2015,36(3):257-269
2008年汶川地震后,人们不得不思考问题是:大地震是如何发生的?下一次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也就是涉及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一直未解决的科学问题:断层是如何破裂的?震后断裂是如何愈合的?我们试图通过对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断裂摩擦行为和断裂愈合过程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通过对地表露头和汶川地震断裂科学钻探一号孔(WFSD)岩心中汶川地震主滑移带的详细研究,以及钻孔中长期温度监测来分析有关汶川地震断裂动态弱化和摩擦行为,并结合钻孔中长期水文监测计算所得断裂带渗透率变化,分析震后断裂愈合过程,进而探讨和认识汶川地震断裂作用所涉及的上述问题。经过详细研究,确定了汶川地震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宽105~240 m、具有五个不同断裂岩组合的内部结构,是一条经常发生大地震、具多种弱化机制的断裂带;发现了汶川地震不仅具有同震石墨化作用,而且测量到目前世界上最低的动态摩擦系数(≤0.02),同时首次记录到大地震后断裂快速愈合信息。这些研究结果不仅直接回答了一直困扰在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关键问题,而且对完善地震断裂理论和认识汶川地震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公园大道上游客的脚印能存留多久?沙滩上那个嬉戏孩童的脚印明天是否还在?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我死后能在化石记录中留下一点点印记吗?化石可不单是骸骨。它也可以是生物体实际形态的一部分,比如一副骨架,或炭化的植物遗骸;化石也可以是一个生物体在很久以前死去时形态的写照,像是河底的脚印,或是树枝漂过时在河底随意画下的圈圈,又或者像“蓝湖犀牛”,那个有1500万年历史的两角犀牛模型,岩浆涌进湖里时裹住了它,随后岩浆冷却,形成了这个模型。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