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58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刘振锋  薛东前  庄元  张志杰  马蓓蓓 《地理研究》2016,35(10):1963-1972
以西安市为例,利用绕城高速内文化企业空间点数据,借助ArcGIS 9.3软件创建不同尺度方格网并计算格网内文化企业点数和密度,运用基尼系数、Global Moran's I指数和Kriging插值来探讨文化产业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① 研究尺度的增大对文化企业空间集中程度具有“稀释”作用,稀释能力随着尺度的增大而减弱,这种稀释作用具有一定的尺度“阈值”;② 格网尺度超过1.5 km×1.5 km时,集中程度随尺度变化较小;③ 根据基尼系数和Global Moran's I指数的变化情况,将文化产业空间分为三个尺度层次,微观尺度(0.1 km×0.1 km~0.6 km×0.6 km)下自相关系数随尺度增大而快速增大,中观尺度(0.6 km×0.6 km~2.8 km×2.8 km)下高水平波动,宏观尺度(2.8 km×2.8 km以上)下趋于稳定;④ 从微观到宏观尺度,文化产业沿着散点—极核—轴带—团块格局演变,文化产业的尺度效应是由空间单元划分引起相邻文化密集区的空间重构造成的;⑤ 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进行文化产业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针对文化产业不同尺度的空间特征做出不同层次的安排,以利于文化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2.
针对山东半岛大沽河下游咸水体修复过程中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问题,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系统研究了悬浮物质量浓度和粒径对咸水体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影响,并通过测定人工回灌过程中渗透系数的时空变化,定量分析和评价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机理和程度.结果表明:悬浮物质量浓度和粒径是影响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关键因素;在悬浮物质量浓度分别为50、100、200 mg·L—1的条件下,含水介质的等效渗透系数分别为其初始值的38%、20%0和10%;随着注入悬浮物质量浓度、注入时间的增加和入渗深度的减小,相对渗透系数不断减小;悬浮物的粒径越小,迁移距离越大,造成渗透系数下降区的厚度越大;随着悬浮物粒径的不断增大,粒径大的颗粒容易被截留在表层,造成表层渗透系数下降幅度增大,其余各层渗透系数下降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3.
在28℃、33℃两种温度下,用海豚链球菌人工感染尼罗罗非鱼后,测定尼罗罗非鱼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两个温度水平病鱼的血清总蛋白(TP)随时间延长都呈现升高趋势;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33℃实验组ALT、AST活性比28℃实验组达峰值时间短,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尿素、钾(K+)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后降低,钠(N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肌酐含量呈上升趋势;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28℃实验组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33℃实验组呈升高趋势;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随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33℃实验组各个时间点基本高于28℃实验组;球蛋白(GLO)随感染后时间延长呈现升高趋势,至120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温度组间各时间点没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33℃实验组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28℃实验组肝细胞出现嗜酸性小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嗜酸性的红色小体,颗粒变性。表明感染海豚链球菌的尼罗罗非鱼肝脏、肾脏均有损伤,造成功能障碍,高温时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114.
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柱渗流试验,模拟人工回灌过程中含水层的物理堵塞过程。通过测定回灌过程中含水介质渗透系数的时-空变化,系统分析和评价回灌液悬浮物浓度和水动力条件对堵塞的影响,并探讨含水介质的物理堵塞机理。研究表明,随着回灌液中悬浮物浓度的增大,悬浮物首先在含水介质的表层沉积,当悬浮物浓度为50、100、200mg/L时,回灌结束后砂柱表层介质的渗透系数分别降至初始的21%、13%和4%,表明表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堵塞现象;悬浮物浓度的大小对深部介质的渗透性影响较弱。另外,当进-出水面的水头差△H较小(即水力坡度较小)时,物理堵塞主要发生在砂柱表层,当△H为19.25cm时,回灌结束后表层渗透系数降为初始的7%;随着△H的增大,物理堵塞深度和程度越大,当△H为48.64cm时,19~34cm深度砂层渗透系数变成初始的60%。  相似文献   
115.
对融合PS与小基线InSAR技术提取的北京市583129个观测点2003-2009年28个时序的实际数据分析,结合北京市的第四系沉积物岩性与厚度分布情况,北京市地下水抽采地点与取水量等实际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平原地区2003-2009年的地面沉降的控制因素。得出了第四系沉积物岩性与厚度是控制地面沉降的地质内因,而人工抽采地下水是导致地面沉降的主要的人为外因。  相似文献   
116.
基于损伤塑性模型的砌体墙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蓓蓓  董军 《地震学刊》2014,(2):216-222
为了研究砌体墙体用钢结构加固后的力学性能,需要提供较准确的砌体墙体非线性计算,考虑到砌体与混凝土的材料性质具有相似性,将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经修正后应用于砌体数值模拟,实现对砌体墙体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通过与水平加载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探讨了损伤塑性模型中的粘性系数、膨胀角、砌体本构关系中的初始弹性模量、受拉应力应变关系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粘性系数和膨胀角对抗剪承载力、峰值位移及下降段性能均有较大影响,而对初始刚度影响很小;随着初始弹性模量的增大,砌体墙体抗剪承载力随之提高,但峰值位移无明显变化;受拉应力应变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取值,对抗剪承载力及峰值位移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7.
中国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收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估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的碳收支,有助于准确理解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循环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辨识历史碳排放责任提供科学参考.采用基于历史文献建立的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历史土地覆盖数据,利用簿记模型对东北地区过去300年来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土地开发,全境约26%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其中38%的草地被开垦,20%的森林和灌丛被开垦.(2)1683~1980年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高值和低值分别为2.55和1.06 Pg C,适中的估计值为1.45 Pg C,其中土壤碳库是较大的排放源,植被碳库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份额不到1/3.(3)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耕地开垦的碳排放量差异显著,黑龙江省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吉林省,辽宁省碳排放量最小.(4)森林开垦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其次是草地,沼泽和灌丛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数据精度分析表明,采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耕地数据,可以进行碳收支分县估算,提高数据精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碳排放估算结果较低,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数据精度的提高和生态系统分类的细化.  相似文献   
118.
中国能源资源开发的时空格局与潜力评价(英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The issue of China's energy supply security is not only the key problem which affects China's rapi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but also the one which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cuses on.Based on the notable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 imbalance between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this paper tak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primary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excluding hydropower) from 1949 to 2007 as the study object,with the aim to sum up the evolu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nearly 60 years.Then,based on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s of coal's,oil's and natural gas's basic reserves,qualities,geological conditions,production status,and ecological service function of every province,this paper adopts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dex(DP)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every province's energy resources,and divide them into different ranks.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1) Generally speaking,China's gross energy production was increasing in waves from 1949 to 2007.From the viewpoint of spatial patterns,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has shown a characteristic of "concentrating to the north and central areas,and evolving from linear-shaped to "T-shaped" pattern gradually since 1949.(2)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general has shown a trend of "coal proportion is dominant but decreasing,while oil and gas proportions are increasing" since 1949.(3) At the provincial scale,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could be divided into large,sub-large,general and small ranks,four in all.In the future,the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energy production will evolve from "T-shaped" to "∏-shaped pattern".These conclusions will help to clarif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China's energy resources development,and will be beneficial for China to desig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lans,coordinate spatial imbalance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ensure national energy supply,avoid energy resources waste and disorderly development,and promot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lobalization background with changeful international energy market.  相似文献   
119.
论横向构造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0.
<正>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的绿园园艺公司是从1986年的6万元课题经费“起家”的。经过11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断积累,公司现在固定资产达40万元,流动资产65万元,历年累计上缴所里50余万元。公司还在所内外租赁土地百余亩,建有盆景园6亩,采穗圃、资源圃和苗圃共90多亩,并建有隔网室800平方米、冷库一间、低温操作室二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