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191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7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湖南瑶岗仙钨矿成岩成矿作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位于南岭东西构造带中部,加里东隆起带与印支-燕山凹陷带的交汇部位。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和侏罗系,其中寒武系和泥盆系为含矿的主要层位。矿体赋存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笔者在前人对矿床的地质构造、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SHRIMP铀-铅、铷-锶等时线和铼-锇等时线定年方法,对瑶岗仙花岗岩体及赋存于岩体内外接触带的黑钨矿-石英脉进行精确定年,获得岩体锆石SHRIMP铀-铅年龄为(170.7±2.2)Ma(置信度95%,n=12,MSWD=1.7),产于岩体外接触带寒武系地层中的黑钨矿-石英脉年龄为(175.8±4.1)Ma(置信度95%,MSWD=0.88),产于岩体内接触带的黑钨矿-石英脉年龄为(156±3)Ma(置信度95%,MSWD=0.20),产于外接触带石英脉中的辉钼矿年龄为(170±5)Ma。测定结果表明,瑶岗仙钨矿床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两个成矿期,分别对应于J1/J2过渡期与J2/J3过渡期。今后的深部找矿工作尤其是杨梅岭矿段深部应该注意寻找两个时期分别形成的石英脉型和矽卡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52.
调绘是测绘生产中的重要工序。本文提出的可穿戴调绘记录仪能够实时记录视频、音频信息和GNSS轨迹坐标,并可响应语音命令,播报当前位置要素信息。该系统解决了平板调绘等操作不便的问题,解放了作业人员的双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调绘时看到的信息,不需要质检人员到实地查看,节省了调绘作业的成本。  相似文献   
53.
针对青藏铁路工程所穿越的高温、富冰多年冻土路基稳定问题, 提出了采控天然冷量, 即在冬季采集并存储地气温差所造成的冷量, 夏季释放, 维护路基稳定的方法. 对典型工程条件下采控天然冷量后路基温度场随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比较, 结果表明: 在不采用附加措施情况下, 直到道路施工完成后的第16年路基内温度场才逐渐进入负温, 因此必须对路基温度场采用人为干预措施. 结果显示, 采控天然冷量方法可以保持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  相似文献   
54.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沙漠-绿洲过渡带广泛分布的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植物为原型,依据风沙运动相似理论,制作背景植被盖度依次为0%、4%、10%、16%和26%五组灌丛沙堆模型,在风洞中进行蚀积变化规律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蚀积分布可划分为6个区域,依次为沙堆前积沙区、沙堆迎风坡风蚀区、沙堆两侧风蚀区、沙堆背风侧涡流积沙区、沙堆后尾流积沙区和不受沙堆影响区。随着指示风速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缩小而沙堆两侧风蚀区面积明显增大。随着背景植被盖度的增大,沙堆前积沙区和尾流积沙区范围增大而沙堆两侧风蚀区范围明显减小。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风蚀面积比、风蚀率、各分区蚀积强度均呈指数规律递减。背景植被盖度为0%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明显高于不受沙堆影响区,说明裸露地表条件下灌丛沙堆的存在会加剧地表风蚀;当背景植被盖度为4%~16%时,灌丛沙堆影响区风蚀率均低于不受沙堆影响区,可见丘间地植被存在可使灌丛沙堆起到一定的防风阻沙作用。当背景植被盖度>16%时,柽柳灌丛沙堆及丘间地整体蚀积强度和风蚀率变化趋于平稳。据此认为维持不低于16%的背景植被覆盖,是沙漠-绿洲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科学保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55.
该文针对2006—2017年《贵州气象》刊登的1 687篇论文,统计分析期刊载文量、出版时滞、作者分布、论文质量、被引情况、读者分布及阅读习惯等。发现论文的内容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内容是凝聚作者、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最后,探索期刊提升影响力的途径,努力办出精品期刊。  相似文献   
56.
红阳猕猴桃种植基地自动站温度对其生长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贵州西部发耳、米箩、猴场、蟠龙、鸡场、顺场、杨梅、勺米共8个红阳猕猴桃基地2013—2015年物候期观测资料、猴场基地红阳猕猴桃果实生长期生长速率及其产量资料以及各基地2005—2015年温度资料,运用C值逼近法和决定系数(R~2)最大化法拟合红阳猕猴桃果实生长曲线,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温度对红阳猕猴桃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阳猕猴桃各个物候期出现的时间及其日数与温度变化具有一致性,但各个物候期对温度的响应表现出不一致。红阳猕猴桃开花期对平均温度、平均最高温度的响应最为明显,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平均最高温度对果实生长期日数的影响呈负相关性,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5)。果实生长量的75.69%受时间影响,24.31%受气候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7.
手持式激光扫描仪的检测分为准备工作,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模型检测比对四个过程;分析了每个过程的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通过以某型农机的变速箱壳体为载体,研究了手持式激光扫描仪如何应用于工件检测.通过对变速箱壳体输入轴孔的逆向模型与千分尺测量尺寸检测比对,变速箱壳体输入轴孔与安装面的垂直度、轴孔的同轴度等关键参数的检测比对,...  相似文献   
58.
为比较大型藻抑制赤潮藻的能力,研究了孔石莼、羊栖菜、长浒苔、马尾藻、蜈蚣藻和裙带菜的干粉末海水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并从长浒苔中分离出具有强抑制作用的组分。分析6种大型藻浸提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抑制率(Inhibitory rate,IR%)和120 h的半效应浓度(Effect concentration,EC50,120 h)发现,孔石莼、羊栖菜、长浒苔、马尾藻和蜈蚣藻的浸提液在浓度达到2.4 g/L时可在实验周期内使中肋骨条藻全部致死,抑制率达到100%,全部致死所需时间分别为96、120、96、144和144 h,当浓度达到4.8 g/L时,6种大型藻均可全部杀死中肋骨条藻,6种大型藻对中肋骨条藻的EC50,120 h分别为1.0、1.0、1.1、1.4、1.5和4.7 g/L。从长浒苔浸提液中分离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具有强抑藻效果,受试条件下,其EC50值为0.08 mg/L。乙酸乙酯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组分至少包含14种物质,其中9-十八炔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是含量最大的2种物质,各物质的抑藻活性尚需进一步研究。长浒苔具有很强的抑藻效果,具有应用于赤潮藻控制的潜力,研究结果为分离鉴定抑制中肋骨条藻的化感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9.
在日常观测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正点数据不卸载、卸载无数据、卸载数据不完全以及卸载数据部分错误等问题,多数情况下采集器内的数据是正常的.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微机运行时间过长有关.本站通过每日对微机定时重新启动后,杜绝了以上情况的出现.在遇到以上情况时,应首先人工卸载资料,对数据进行备份,资料传走后,再重新启动微机.如需要,待以上工作完成后,对采集器断一次电或进行复位.  相似文献   
60.
2000年以来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星罗密布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在自然界水循环和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MODIS MOD09A1和SRTM DEM为数据源,提取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丰水期面积大于50 km2的湖泊边界,从内外流分区、湖泊主要补给来源和湖水矿化度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湖泊面积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青藏高原近36年气象数据,根据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分区,初步探讨青藏高原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面积大于50 km2的138个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显著,总面积增加2340.67 km2,增长率为235.52 km2/a.其中,扩张型湖泊占67.39%,萎缩型湖泊占12.32%,稳定型湖泊占20.29%.内流湖扩张趋势显著,外流湖扩张趋势较明显;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整体扩张趋势明显,以地表径流和河流补给为主要补给源的湖泊也呈扩张趋势;盐湖和咸水湖以扩张为主,淡水湖的扩张、萎缩和稳定三种类型较均衡.在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方向发展背景下,湖泊面积变化与气候要素具有显著的区域相关性.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区结果表明,气温增加、降水增加强趋势的高原Ⅰ区湖泊扩张程度(78.18%)依次大于气温降低、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Ⅴ区(66.67%),气温、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的Ⅱ区(60.78%),气温呈降低、降水量呈增加强趋势的Ⅳ区(58.83%)和气温呈增加、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的Ⅲ区(50.00%).湖泊面积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表明,升温引起的冰雪融水补给对Ⅰ区、Ⅱ区和Ⅲ区湖泊面积扩张的影响显著,加之降水量的增加,湖泊扩张速率明显;Ⅳ区和Ⅴ区湖泊面积扩张主要受降水量增加影响显著.整体而言,气温主要影响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降水量主要影响以降水和地表径流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