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为了掌握沈阳地区地温变化规律,并提供更好的大田地温预报服务,降低播种风险,提高粮食生产安全,利用沈阳地区7个气象站点1981-2015年地温和气温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近35 a地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春播期(4月和5月)地温预报模型。结果表明:1981-2010年,年代际温度呈上升趋势,气温的变化导致地温的变化也更加明显,气温和各层地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426-0.549℃/10 a,4-10月0-5 cm、5-10 cm、10-20 cm每一层的地温差为1.5℃、0.5℃和0.5℃;0-20 cm地温以及气温在1996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春播期西部地区0 cm、5 cm、10 cm的地温和气温差值4-5月由较低转为较高;地温预报模型t检验的P值在P=0.01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可以用于沈阳春播期(4月和5月)地温预测。  相似文献   
62.
RCP4.5情景下淮河流域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超  张正涛  陈实  刘青 《地理研究》2014,33(3):467-477
利用CCLM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CP4.5情景预估数据与淮河流域1960-2005年日尺度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模式在试验期(1960-2005年)和预估期(2006-2040年)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①试验期模式数据能较准确地模拟流域逐月平均温度时间变化特征,相关系数达0.99(通过95%置信度检验);日均温空间分布特征相关系数达0.72;但在南部高海拔地区(安徽省霍山县和金寨县)精度不高;极端最高(低)气温的空间相关性达0.77(0.88)。②模式在试验期模拟的逐月平均降水量总体趋势与实测值变化一致,相关系数达0.63(通过95%置信度检验);对干旱的模拟与观测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但整体趋势与其一致;年均降水量和极端强降水空间分布相关系数分别达0.90和0.93,模拟效果较好;整体上,模式对温度的模拟效果要好于降水模拟。③RCP4.5情景下,空间尺度上淮河流域未来温度和降水与观测期相比变幅小,时间尺度上年均降水量无显著变化,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率约0.21℃/10a,极端高温持续增长,低温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63.
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讨不同重现期情景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共20 种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最大日降水量结果,并将其作为致灾因子,结合其他11 种指标,定量化评价淮河流域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发现:① 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为流域中上游干流蓄洪区及周边地势低洼地,流域中部、西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为中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布于流域北部与中南部。② 随重现期增加(10a 一遇至1000a 一遇),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为流域东部整体危险性逐渐减弱,西南部高值区域增幅较大;而最终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变化则表现为中高风险区保持相对稳定;高风险区与低风险区逐渐缩小,占流域总面积分别由8.3%、42.4%减小至3.2%与30.8%,风险高值保持稳定但区域集中程度越来越明显;中风险区则由28.3%增加至40.9%;整体呈现“流域东部大灾减少、小灾不断,西部高值区遇水成灾,北部中南部相对安全”的空间分布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64.
1959-2008年淮河流域极端径流的强度和频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梦婷  高超  陆苗  刘青  胡春生 《地理研究》2015,34(8):1535-1546
基于淮河中上游主干流两侧13个水文站点1959-2008年逐日径流量的年最大值序列和超门限峰值序列,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21种分布函数和Pearson III分布,分析淮河流域极端径流的强度和频率特征。结果表明:① 极端径流强度6个站点呈增加趋势,7个呈减少趋势;极端径流发生频率8个站点呈增加趋势,5个呈减少趋势。② 极端径流在径流值上的频率分布,年最大值序列总体较服从Weibull分布,而非普遍采用的广义极值分布;超门限峰值序列总体仍较服从广义帕累托分布。③ 基于超门限峰值序列和广义帕累托分布估算的50年一遇的极端径流值精度最高,大部分地区误差率低于0.2,精度优于工程标准Pearson III分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径流频率特征发生变化,流域上游地区工程标准可能需要调整。受函数形态影响,极值序列最优拟合函数估算精度不如广义极值分布和广义帕累托分布。  相似文献   
65.
刘青  胡振鹏 《湖泊科学》2007,19(3):351-356
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江河源区生态系统价值评估流程和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江西东江源区为研究案例,初步估算出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总价值为81.0亿元,约为东江源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11倍,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23121元/hm2,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光周期和维生素对巴夫藻(Pavlova sp.)生长和物质产量的影响,为提高巴夫藻的培养效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维生素浓度和光周期的双因素实验,培养巴夫藻14 d,测定藻细胞中色素、脂肪、蛋白质和多糖的含量,并分析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柴油性能的变化。【结果】最适合巴夫藻生长的光周期是16 h∶8 h。在1V 16 h∶8 h的条件下,巴夫藻的生物量干质量和蛋白质产量最高,分别为501.50和55.54 mg·L-1。在8V 8 h∶16 h条件下,岩藻黄素含量和产量最高,分别为6.21 mg·g-1和2.60 mg·L-1。在8V 24 h∶0 h和8V 16 h∶8 h条件下,脂肪含量和产量最高,分别为30.18%和123.87 mg·L-1。最适合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生产的光周期为8 h∶16 h,在1V 8 h∶16 h的条件下,EPA占比达15.46%。在4V 24 h∶0 h条件下,生物柴油的十六烷值(CN)达到53.98,不饱和...  相似文献   
67.
刘青 《安徽地质》2014,(1):17-22
五河-凤阳地区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迄今为止已在该区域发现了近20处小型金矿床或矿化点,近几年也在该区域发现了如江山铅锌金银矿床等多处中小型铅锌金银矿床。本文通过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示踪分析,对五河-凤阳地区成矿物质的来源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8.
刘全心  方小红  刘青 《探矿工程》2013,40(12):54-57
采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备5种不同胎体硬度和唇面形状的金刚石钻头,试验于工程勘探中,与常用的电镀金刚石钻头比较,分析其钻进时效情况。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热压烧结钻头同样适用于工程勘探领域,其钻进时效与现行电镀钻头的钻进时效相当,甚至更高;对于微风化灰岩地层,热压烧结钻头的胎体硬度越低,其钻进时效越高,胎体硬度越高,其钻进时效越低;异形齿设计比平齿设计的热压烧结钻头的唇面更易出刃,其钻进时效较高。  相似文献   
69.
对矿区地表至960m中段共计6个中段平面系统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采集地层和构造蚀变岩样品184件,测试了Au、Ag、As、Sb、Cu、Pb、Zn、Sn、Mo、Mn、Co、Ni、Cr、V、Ti 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编制了各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和单个矿脉元素含量曲线图,综合地球化学图件分析法和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了元素的纵向、横向和轴向分带序列,建立了原生晕地球化学三维分带模式。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得到:硅化砂泥岩、构造蚀变岩中Au、As、Sb、Ag元素含量高,是地壳的数倍到数百倍,变异系数大,表明这些元素卷入了成矿作用,硅化泥岩是主要的富矿围岩,而矿体大部分赋存于由于成矿热液多期次强烈活动而形成的石英岩和构造角砾岩中。矿区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s、Pb、Mo、Sn、Cu、Au、Ag、Mn、Zn、Sb。与矿体北西向侧伏规律一致,矿区地球化学异常体亦具向北西侧伏的趋势。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中主成矿元素异常高值带向下延伸未封闭,矿体向下未尖灭、特征前缘晕元素Sb和成矿晕元素Zn出现在矿尾晕等特征说明,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已知矿体北西侧深部是下一步找矿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70.
张立明  刘青  朱琨  韩成林 《云南地质》2008,27(2):156-162
黄栗树地区有两种金矿化类型: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和微细浸染型(卡林型)。在有利的地层、构造及岩浆活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主干断裂控制金矿(化)体宏观带状分布,规模不大的复合型断裂或层间破碎带则控制矿(化)体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