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东帝汶国的成矿地质条件较优越,矿产资源较丰富。铬铁矿化在马纳图托省、马努法伊省和包考省有明显的找矿信息,成矿环境受环太平洋成矿带超镁铁质岩带控制。其中位于马纳托图省Hili Manu地区的蛇纹石化超基性岩中呈豆荚状产出铬铁矿,Cr2O3含量在36%~51%之间,显示出较好的资源潜力。锰矿化主要分布于包考省、维克克省和马纳图托省,为海相层控型,其中位于马纳托图省Vemasse地区的锰矿床规模较大,品位较高,具有成为中—大型锰矿床的潜力。铜矿化出露于包考省、维克克省、科瓦利马省、马努法伊省、马纳图托省和劳滕省,矿化作用与蛇绿岩套有关,其中位于维克克省Ossu地区的蛇纹岩体,存在与蛇纹石化基性—超基性岩石组合有关的铜/金/银矿化露头,暗示其下可能隐伏着更大的硫化物矿化体。金矿化既有热液脉型,又有浅成低温热液蚀变浸染型,更有河流砂矿型,分布范围广,品位中等到较富,其中马努法伊省Turiscai地区Sue河、Laclo河及Cler河沿岸砂砾层中存在找寻砂金矿的前景,河流上游存在原生金矿的可能。综上所述,东帝汶国具有明显的找矿前景、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和较好的矿业投资环境,建议加大工作力度,把握机会,适时介入。  相似文献   
42.
采用Aqua卫星搭载的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 2以及FY-3D卫星搭载的微波成像仪MWRI 89 GHz单通道被动微波亮温数据,利用空间滤波增强冰间水道的线状特征,结合系点线性插值的方法提取波弗特海和弗拉姆海峡的冰间水道,最后对提取结果形态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海冰密集度和冰间水道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动微波对尺度较大的冰间水道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在形态学特征上,被动微波亮温数据具有提取宽度大于1/3像元分辨率的冰间水道的可能性,但提取水道总面积略小于热红外遥感提取结果.通过LSD算法得到的冰间水道长度被动微波数据源整体上是MODIS数据的2倍.利用最小外接矩形统计从AMSR 2、MWRI提取出来的冰间水道其宽度分布均服从幂律分布的规律.冰间水道面积占比与海冰密集度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土地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之一。多年来,许多国家和学者在土地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土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应用数学的进一步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土地评价的方法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进,土地评价开始由定性研究转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土地评价纲要的要求,结合笔者在辽宁省大连市土地评价的工作,土地评价定量研究的关键是建立一组针对不同利用目的土地评价模型。图1显示了在地理信息系  相似文献   
44.
流体包裹体再平衡是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常遇到的现象,如何识别流体包裹体再平衡,以及解释造成再平衡的地质因素是研究者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本文总结了流体包裹体再平衡机制,并简要分析了流体包裹体再平衡的影响因素,就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均一温度特征详细介绍了再平衡流体包裹体识别方法。地壳中不同的P一T演化史会影响流体包裹体的再平衡过程,变形程度较低时,流体包裹体可能是以塑性拉伸变形为主;变形程度较高时,可能发生泄露、爆裂等,造成流体包裹体不可逆变形。地质作用强烈、变化速度较快的地质背景下,主矿物脆性强、解理发育,个体较大、形状不规则、拉长型的流体包裹体容易受改造。再平衡流体包裹体一般存在针形拉伸变化或爆裂现象(如爆裂晕),且同一FIA流体包裹体气液比、相态等变化较为明显,具较高或较低异常均一温度,均一温度变化较大。流体包裹体再平衡的量化模拟和参考标准有待确立,是未来流体包裹体再平衡问题深化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5.
2011年岁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信息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相似文献   
46.
叠锥构造是纤维状矿物呈锥状嵌套分布的一类特殊沉积构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但中国对于叠锥构造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文中详细总结了叠锥构造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笔者于新疆托克逊凹陷、准噶尔盆地东部以及哈密盆地3处新发现的叠锥构造。叠锥构造的发育层系广泛,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以及三叠纪末—侏罗纪初发现的叠锥占绝大多数,揭示其可能与生物大灭绝有关;叠锥构造的形成环境较广,不能简单地将叠锥构造作为湖泊相或海相等的相标志。对新发现的叠锥构造初步分析后认为,叠锥构造为与生物(化学)作用有关的原生沉积构造,但对叠锥构造成因机制的深层次研究还需建立在叠锥构造纤维状矿物生长习性及其与形成环境和发育层系的耦合关系研究之上。  相似文献   
47.
沉积构造是沉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泥裂作为物理成因中的暴露成因构造,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此次研究 以甘肃敦煌阿克塞河和党河地区的泥裂为研究对象,根据泥裂多边形平面形态特征和边缘形态特征划分泥裂的类型,表征 不同类型泥裂的几何学特征,总结泥裂发育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几种特殊泥裂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敦煌地区 发育矩形泥裂、圆形泥裂、不规则泥裂、复式泥裂以及边缘翘起型泥裂;泥裂的发育受到温度及其变化、泥质沉积物的性 质、上下物质的差异、含盐度和后期生物改造的影响;矩形泥裂多发育在倾斜地层之上;边缘翘起型泥裂泥质沉积物一般 较薄,沉积物底部为松散的粉砂岩,其形成一般经历初始阶段、破裂阶段、分离阶段和翘起阶段四个过程;复式泥裂反映 了古水体、古气候的多期次变化,对古环境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8.
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2月11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土地资源综合研究学术讨论会”。土地类型与自然区划是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会议期间,代表们对土地类型、自然区划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等问题开展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桩-土-断层耦合作用下桩基动力响应特性,利用振动台试验选取0.35g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时4种类型地震波,研究断层上下盘桩基加速度响应、桩顶相对位移、弯矩及桩基损伤情况。试验表明:断层上盘桩基各项参数明显大于断层下盘,呈现出上盘效应;桩顶峰值加速度大于桩底峰值加速度,上部土层对输入地震波具有滤波作用;桩顶加速度响应相较于桩底具有滞后性;桩顶峰值加速度与桩顶加速度放大系数α在输入El-Centro波时最大;上、下盘α 差值在输入Kobe波时最大;弯矩和桩顶相对位移峰值在输入Kobe波时最大;弯矩在土层分界面处较大,输入不同地震波时弯矩峰值均未超过桩身抗弯能力;提出了强震区近断层桩基可根据验算内容选取合理地震波进行验算的抗震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0.
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被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本研究以1981-2006年间的GIMM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别从植被空间分布、植被波动和植被变化等方面,探讨了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水平地域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981-2006年间,雅鲁藏布江河谷区、错那县和墨脱县的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三江源地区的顶端和青海南山北麓等区域地表植被年际波动较大。反映区域植被盖度时间变化趋势的SLOPE值以及植被盖度,具有从南部、东南部向北、西北部"下降—上升—不变"的规律。植被盖度下降显著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和青海湖南部,其次是三江源中南部地区;植被没有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显著上升的区域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区,植被指数明显上升区域主要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山间盆地区,轻微上升的区域分散在明显改善区的周围。依据SLOPE值的空间分异特征将整个高原划分为4个一级区:帕米尔高原植被指数上升区、藏北高原—阿里高原—柴达木盆地植被指数稳定区、高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植被指数上升区和三江源—横断山区植被指数下降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