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5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南海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南海表层沉积物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多在C_16-C_33,奇偶优势指数OEP值略大于1,显示有机质输入有混合源的特征;共检出近60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萘、菲、蒽、芴、萤蒽、芘、系列化合物和惹烯、等陆源输入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其结果显示南海表层沉积物的物质输入有如下的特点: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和燃烧产物的贡献从北向南递减,而海源输入的特征是由北向南显著。  相似文献   
102.
长江来沙锐减与海岸滩涂资源的危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明  杨世伦  李鹏  刘哲  戴仕宝  郜昂  张经 《地理学报》2006,61(3):282-288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1951~2004年大通站系列水、沙和流域降水资料进行周期性和趋势性分析,利用Arc-GIS软件对长江三角洲海图进行滩涂面积计算和冲淤剖面分析,并于2002年5月~2005年7月在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南汇岸段进行逐日潮滩高程测量,以进行三峡水库蓄水前后滩面冲淤的对比。结果表明:尽管气候变化导致流域平均降水量以及大通径流量和输沙率存在2~3年和8~9年的波动周期 (P < 0.05),但大通输沙率从1960年代末开始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P< 0.001),三峡工程运行后的2003年 (6月开始蓄水) 和2004年连续2年创历史新低,流域水库的修建是导致这一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长江来沙量的锐减正在导致三角洲前缘滩涂从淤涨向侵蚀转化。预测认为:流域人类活动还将继续导致长江入海泥沙量的下降,今后几十年的大通输沙率将从目前的 1.5×108 ~2×108 t/a下降到1×108 t/a左右;泛长江三角洲海岸滩涂资源将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3.
南海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研究南海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南海沉积物中有机物质的分布和来源。其中正构烷烃分布在C16-C33奇偶优势不明显,结合其轻重比值,显示有机质的输入在大部分站位以海洋源为主,在一些站位陆源输入的贡献也比较明显,海源输入中又以藻类等有机碎屑的贡献最大。在南海沉积物中共检出60余种环芳烃,高环化合物(四环和五环)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分。一些陆源特征标志物如惹烯、烷基屈等化合物被检出,在大多数样品中都发现有的存在,推测其可能来源应是燃烧产物,而非陆源输入。  相似文献   
104.
冬季海南省东北部河流及近岸海区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12月在海南省东北部河流万泉河和文昌河以及周边的红树林和珊瑚礁体系采集水样,测定其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结果表明,万泉河水体中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39.3和39.7μmol·L-1;文昌河水体中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则为133.0和47.4μmol·L-1,其周边红树林水体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14.1和27.9μmol·L-1;珊瑚礁周边水体DOC和POC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6.3和22.41μmol·L-1.文昌河周边的养殖活动及红树林水体对该河流中的高DOC和POC可能有显著贡献,且文昌河POC%与TSM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2=0.71,n=9).万泉河、文昌河和珊瑚礁周边水体POC/Chl a的比值分别介于72-312、43-196、122.5-334.估算浮游植物对万泉河、文昌河和珊瑚礁周边水体POC的贡献量分别为34%、45%、38%.  相似文献   
105.
本文讨论了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8月夏季海南省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差异。结果发现,万泉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6±127)和(157±97)nmol/L,季节差异不明显。文昌/文教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2±156)和(222±66)nmol/L,冬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略高于夏季。万泉河溶解态铝在河海混合初期表现为清除行为,而后表现为保守混合行为,而文昌/文教河则表现出明显的非保守混合行为,在中等盐度区域存在明显外源输入,原因可能是八门湾底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释放的影响。部分河流上游采样点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引起的污水排放的影响,溶解态铝含量明显增加。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我国其他及世界主要河流。  相似文献   
106.
甲烷(CH4)是影响地球辐射平衡的主要温室气体,海洋是大气CH4的自然源,而陆架等近海是释放CH4的热点海域。于2021年4月、7月和10月对渤海进行了调查,以认识其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春、夏和秋季表层海水CH4浓度分别为(4.56±2.60)、(8.31±4.01)和(4.99±1.31) nmol/L,夏季明显高于春秋季。CH4的垂直分布规律为底层普遍高于表层,不同站位的垂直分布空间差异较大。渤海CH4分布主要受河流输入、油气泄漏、生物活动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等因素的影响,其中黄河向渤海输入CH4约为每月1.4×104~2.8×105mol,秋冬季沉积物-水界面CH4交换通量范围为–4.0~0.42μmol/(m2·d),表明秋冬季沉积物既可能是渤海水体CH4的源,也可能是其汇。春、夏和秋季渤海CH4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1.1±...  相似文献   
107.
三峡水库对长江N、P营养盐截留效应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张恩仁  张经 《湖泊科学》2003,15(1):41-48
在长江流域干支流NP营养盐现场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模式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三峡水库对上游营养盐的截流效应. 三峡水库投入使用后发育出的水库生态系统可将上游输入的2%-7%溶解态无机氮和13%-42%的溶解态无机磷固定于浮游生物中库区水体中生物有机碳总量可保持在0.84109-2.65109mol的范围. 相应地三峡工程可减缓长江下游及长江口区的富营养化趋势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长江中下游营养盐N/P比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8.
沉积物释放是海洋环境中甲烷(CH_4)的重要来源。通过2013年7月和8月两个航次,对东、黄海泥质区沉积物中CH_4浓度的垂直分布和沉积物-水界面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站位外,黄海沉积物(50 cm以浅)中CH_4的浓度变化范围在0.2~1.0μmol/L之间,长江口及浙闽沿岸附近的沉积物中CH_4浓度则要更高(1.0~2.0μmol/L),而东海东部海域沉积物中CH_4浓度波动范围为0.2~3.0μmol/L。总体来说,东、黄海沉积物中CH_4浓度偏低,这可能与观测到的高浓度硫酸盐(20 mmol/L)有关。通过整柱密室培养实验估算出东、黄海沉积物-水界面CH_4释放速率在0.64~2.12μmol/(m2·d)之间,东、黄海沉积物CH_4释放总量为6.7×108 mol/yr;但采用菲克定律估算的CH_4扩散通量则要比现场培养的结果低2~5倍,表明不同的方法在估算沉积物-水界面CH_4通量上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9.
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1996 年5 月枯水期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含量介于0.81 ~3 .56μmol/L之间;在河海混合初期铝快速清除,其后则表现为与低浓度海水的简单混合。并认为河口中悬浮颗粒物的吸附解吸作用与胶态和有机结合态铝的絮凝是造成鸭绿江口水体中铝清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研究了大型底栖海藻对海水中元素的富集系数(CF) 和元素在海水中平均逗留时间(MORT) 、海水中的浓度(C) 、在深海粘土/ 海水中分配系数(K) 之间的关系,给出了lgCF~lg(MORT) 、lgCF~lgC及lgCF~lgK等的线性回归方程。指出元素在大型底栖藻中的富集主要地是一种服从吸着———配位作用规律的化学作用,并采用Ф( Z/r,X) 函数来估算富集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