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28篇 |
免费 | 1206篇 |
国内免费 | 12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6篇 |
大气科学 | 756篇 |
地球物理 | 1013篇 |
地质学 | 3007篇 |
海洋学 | 861篇 |
天文学 | 46篇 |
综合类 | 548篇 |
自然地理 | 7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231篇 |
2022年 | 241篇 |
2021年 | 255篇 |
2020年 | 235篇 |
2019年 | 299篇 |
2018年 | 270篇 |
2017年 | 183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257篇 |
2014年 | 350篇 |
2013年 | 309篇 |
2012年 | 335篇 |
2011年 | 294篇 |
2010年 | 304篇 |
2009年 | 305篇 |
2008年 | 268篇 |
2007年 | 280篇 |
2006年 | 288篇 |
2005年 | 262篇 |
2004年 | 241篇 |
2003年 | 212篇 |
2002年 | 208篇 |
2001年 | 189篇 |
2000年 | 210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131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107篇 |
1995年 | 100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78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80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55篇 |
1985年 | 37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5篇 |
1965年 | 8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拓展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地貌的研究范围可以拓展到地质、地貌、生物、考古、社会、美学和文学等。建安文学创立"丹霞"名词,《水经注》记录韶石,明朝的伦以谅第一次在丹霞山作诗"丹霞碧汉间"。1870年李希霍芬将丹霞山地层命名为"Deck-Sandstein(被砂岩)",1927年冯景兰和朱翙声提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本文提出包括丹霞山在内的南岭山脉经历了新构造运动的8次隆升(乳源石坑崆主峰、黄土与红土分界面、丹霞山5级夷平面和珠江三角洲平原),丹霞盆地形成于中生代,主景区地层产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燕山运动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节理,新构造运动隆升沿着节理侵蚀崩塌形成丹霞地貌。 相似文献
992.
针对测日定向中获取的残缺不完整太阳图像难以确定其圆心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贝塞尔曲线法线的太阳圆心求取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图像上太阳的轮廓信息还原成贝塞尔曲线,利用轮廓点筛选由贝塞尔曲线的多个法线交点计算得来的圆心和半径,来确定太阳圆心的精确位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太阳完整或残缺的情况下,均能精确可靠地求取太阳... 相似文献
993.
南京地区新近沉积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两个工程场地漫滩相成因的砂土和淤泥质粉粘土与粉砂互层土的自振动柱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围压对剪切模量G及阻力比λ的影响,通过与Seed和Idriss建议的砂土G/Gmax-γ和λ-γ曲线变化范围的对比,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淤泥质粉质粘土与粉砂层土当作砂土或粉质粘土对待。 相似文献
994.
995.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 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 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 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996.
福建省现代地壳垂直运动与断裂活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福建省境内1972年以来两次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利用速率面拟合法研究福建省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本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探讨这种运动的地球物理意义。资料分析表明,本区内新华夏系构造带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强震活动地点则又受到与这些新华夏系构造交汇的次一级的东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和环状构造活动的制约;在主要构造断块的交接带上则表现为较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的差异性,差异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与本区地 相似文献
997.
降雨径流过程驱动因子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降雨径流过程的驱动作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 第一是降雨过程的影响, 第二是下垫面变化的影响. 通过179场室内降雨径流模拟实验发现, 无论是降雨历时还是降雨强度都会影响汇流的滞时, 这与传统的假设有明显的矛盾. 尤其是在降雨历时小于全面汇流时间和较小的降雨强度下这种非线性关系的影响十分明显. 由此可以推定, 单位线用于南方湿润地区的降雨径流过程模拟更为合理, 而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由于降雨强度变化快, 降雨历时短, 所以使用时要特别注意降水条件. 这也说明了过去的水文模型在北方地区的产汇流效果不好的原因. 降水历时较小时, 流域的汇流特性有较为剧烈的变化, 因为此时流域未达到全流域汇流, 这反映了实际北方降雨径流情况, 因此单位线使用时必须进行适当的非线性校正. 当降雨历时大于流域的全面汇流时间以后整个流域达到蓄泄平衡, 适用于南方长时间降雨径流关系和产汇流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充分降雨条件下, 洪峰流量、降雨强度呈线性关系, 而与下垫面无关, 降雨强度与峰现时间成负线性关系. 流域的调蓄量与降雨强度和洪峰流量呈线性关系, 受下垫面影响和作物截留作用十分明显, 而与作物截留的位置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98.
吕梁山前寒武纪野鸡山群火山岩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吕梁山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中段西侧。其中野鸡山群位于该杂岩的中西部,呈NNE-SSW向狭长带状展布。野鸡山群的底部保存了变质的滨海-浅海相的砾岩和粗砂岩,中部主体岩性为变质玄武岩和玄武质安山岩,保存了良好的枕状构造,发育同期辉长岩浅成侵入体,并有少量的变质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变质火山岩之上发育了良好的薄层状复理石沉积,记录了深水海相火山喷发和沉积特征。复理石之上以角度不整合沉积了河流相砾岩和含砾砂岩。岩石化学分析表明,野鸡山群火山岩有右斜式稀土配分模式,稀土总量在101×10-6~240×10-6范围内, (La/Yb)N比值在6~13之间变化。随着SiO2的增加(La/Yb)N和负Eu异常明显增加。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蛛网图上,所有的岩石都表现了明显的Nb、Ta、Sr、P、Ti负异常。岩石成因研究揭示这套变质火山岩组合的原始岩浆导源于成分相当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大约以等量混合地幔源区的低度部分熔融。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单斜辉石和少量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并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了地壳物质的混染。综合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前人的Sm-Nd同位素研究成果,野鸡山群变质火山岩组合最有可能形成于大陆边缘岛弧的弧后靠近岛弧一侧的构造背景,其形成可能与古元古代晚期洋壳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9.
贵州区域冰雹天气过程的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贵州冰雹天气中天气形势的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分析,隐雹天气系统与大范围降雹,连续2日以上降雹的天气过程分析,降雹系统与冰雹落区的关系分析,总结了贵州冰雹天气过程的趋势预报和短期预报方法,据天气系统的配置确定了降雹区,还利用1979-198年3月-5月中的250个冰雹天气和一般雷阵雨,阵雨天气过程的样本资料建立了客观的按月取判断冰雹天气过程的方程。 相似文献
1000.
完善莱州湾三维环流结构,对进一步认识莱州湾海域的物质输运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前人对于莱州湾环流三维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一套高分辨率的海洋数值模式,从三维角度研究了莱州湾夏季8月份环流的气候态特征及其影响机制。数值研究表明,莱州湾夏季环流垂向结构呈现双层环流特征,其中在跨等深线方向,环流的双层结构环流特征比较显著且存在显著的密度锋面结构。动量诊断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这种双层结构环流的形成与底层密度锋面所导致的斜压梯度力密切相关。此外,通过量化温盐场对于密度锋面的贡献,本文证实了温度梯度是莱州湾顶的密度锋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对斜压梯度力的贡献占比达到99%,而盐度梯度对于莱州湾中部区域的密度锋面十分重要,对斜压梯度力的贡献占比达到58%,这与夏季黄河所带来的淡水通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