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2001—2010年影响山东的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环流形势、降水分布的特征和各类典型切变线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的切变线天气系统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切变线和暖切变线,冷切变线按其风场结构可分为经向切变线和纬向切变线。一年当中7、8月是切变线高发期。山东雨季典型切变线的发生与副高关系密切,经、纬向切变线分别发生在副高强大呈块状、带状分布时,西风槽东移受阻,蜕变为切变线。经向(纬向、暖)切变线在空间剖面图上与向西(北)倾斜的正涡度柱配合,且切变线上正涡度最大;切变线均上有θse能量锋区配合,冷切变线位置偏向于相对暖的气团一侧,暖切变线位置位于锋区中间;切变线的上升运动区主要位于切变线上和暖气团一侧;构成切变线的相对暖气团均具有对流不稳定性;冷切变线的水汽辐合区主要位于切变线上和切变线附近的冷气团一侧,而暖切变线的水汽辐合区则主要位于切变线上。500 hPa槽是切变线降水区的后边界,冷切变线降水区出现在地面静止锋后部的偏北风里,暖切变线降水落区位于地面准东西向倒槽的偏东风里;相对较大的降水出现在700 hPa和850 hPa切变线在地面的投影之间的区域;切变线暖气团或相对暖气团中在合适的触发条件下还可能出现分散性的短历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52.
董越  刘畅  曹伟伟  关力伟  段星星  刘珉 《地质通报》2023,(12):2060-2083
在东昆仑西段工作程度较低的阿克苏河地区,首次识别出石炭纪侵入岩浆活动。阿克苏复式岩体位于昆中断裂带西段,锆石LA-ICP-MS定年显示,花岗闪长斑岩结晶年龄为361±2.4 Ma,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为357.5±2.8 Ma,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354±4.3 Ma,代表这些岩体侵位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临近昆中缝合带西部),该阶段岩浆事件此前未见公开报道。主量元素分析显示,此套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富Si、Al、K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显示,岩石具有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和轻稀土元素富集及负Eu异常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Th、U、Rb、K;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P、Ti等。锶同位素分析显示,87Sr/86Sr初始值为0.70612~0.71009,εNd(t)为-7.1~-5.1,TDM2为1.51~1.69 Ga。综合岩石-矿物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这些岩石应该属于I型花岗岩,主要为受幔源岩浆作用后地壳物质重熔的结果,指示东昆仑昆中...  相似文献   
153.
刘畅  郭亮  杨朔  张庆昊  贺慧 《热带地理》2024,(5):891-905
针对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力有待提升的现实背景,以及对车外环境和替代出行方式关注不足等问题,文章通过出行链视角,结合武汉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调查和街景数据,利用百度地图模拟出行路径,使用随机森林模型全面分析了出发地、目的地和车外路段建成环境对公共交通与小汽车出行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1)细化出行阶段并考虑替代小汽车的公交出行方式,可增强分析深度和模型精度;2)建成环境是影响2种交通方式选择倾向的关键因素,其中车外环境与出发地、目的地的建成环境同等重要;建成环境因素与交通方式选择倾向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且部分因素在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影响有所差异;3)建成环境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机理可分为弹性调整、有限支撑和直接驱动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4.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是黔西南地区鲜有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有关该矿床的矿化特征和成因研究涉及甚少.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光学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对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和铀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铀多金属矿石主要呈角砾状、浸染状和细脉状构造,矿石中以发育大量黄铁矿、白铁矿、硫钼矿和有机质为特征,还可见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铀主要以"不可见铀"和显微状沥青铀矿等形式存在,其中,沥青铀矿颗粒细小,多以星点状、粒状分布在金属硫化物颗粒内部或呈不规则团块状、絮状赋存在不同矿物颗粒的边缘或间隙部位,另有少量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沥青铀矿充填于碳酸盐岩角砾的裂隙中.结合野外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围岩蚀变强烈和赋矿围岩中铀含量较低等基本地质特征,推测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应属于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155.
蓝柱石作为一种较为罕见的含铍矿物,通常产在过铝-准铝性的岩浆-热液演化系统中,或发育于富铝质岩石的低级变质过程中。本文通过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等多种手段方法,在白杨河超大型铍(铀)矿床首次发现了除羟硅铍石以外的另一种含铍矿物-蓝柱石。系统的矿物学研究表明蓝柱石应由花岗斑岩岩浆分异的岩浆热液直接沉淀而成,且形成于富F环境中。结合前人关于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认为白杨河矿床中的铍矿化应是花岗斑岩深部岩浆房分异的岩浆热液,在不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而与后期流体(包括幔源流体和大气降水)的淋滤作用无关或关系很小。  相似文献   
156.
临界孔隙度及其孔隙介质的研究均为测试分析的实验方法,如何运用数值计算方法求取孔隙流体介质临界点、流体和骨架的弹性参数是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提出了求取临界点、流体和骨架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公式及方法,并结合含气样品测试数据实现了这种数值计算。首先,基于孔隙度≯为白变量,而密度ρ,密度与横波速度平方的乘积ρVs^2和密度与纵波速度平方的乘积ρVp^2均为函数的三个线性方程,从每个线性方程中的两个系数的有机组合得到求取有关弹性参的线性数值计算公式。然后,详细阐述了数值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把室内含气砂岩数的线性数值计算公式。然后,详细阐述了数值计算的步骤和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把室内含气砂岩样品测试的整体介质密度、纵波速度和横波速度作为数值计算的输入数据,求取了临界点和流体及骨架共计11个弹性参数的具体数值。通过数学方法的计算数据与实验方法的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了本文数值计算公式的正确性和实现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求取含气介质临界点、流体和骨架弹性参数的“数值计算公式及方法”含义清晰且形式简洁,为孔隙流体介质的数值计算分析和流体属性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7.
为将捞取的微囊藻水华资源化,用作重金属生物吸附剂,本文研究了在不同金属离子浓度和不同pH条件下微囊藻水华对重金属Cu2+、Cd2+和Ni2+的吸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重金属离子浓度分别为20.00、60.00、100.00和140.00μg/ml时,150 mg干重微囊藻水华对Cu2+的去除率分别为67.79%、37.47%、35.93%和34.70%,对Cd2+的去除率分别为73.31%、65.87%、60.09%和42.37%,对Ni2+的去除率分别为47.89%、31.87%、28.46%和21.61%.在较低的重金属浓度(20.00μg/ml)下,微囊藻对3种重金属的去除率最高.但从单位微囊藻生物量吸附重金属量来看,金属离子初始浓度越高,吸附重金属的总量越高;在相同金属浓度下,微囊藻水华对3种金属的吸附效率:Cd2+ > Cu2+ > Ni2+.微囊藻吸附Cu2+的最适pH为5.0,Cd2+和Ni2+均为6.0,20.00μg/ml浓度时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1.90%、85.67%和55.43%.微囊藻裂解释放的可溶性物质对重金属吸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显示微囊藻水华可作为重金属吸附剂有效地运用于重金属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58.
159.
西藏革吉麻木铅锌矿化区是中冈底斯成矿带(中拉萨地块)西段南缘近年发现的一个矽卡岩型铅锌矿化区,矿化产于花岗斑岩与灰岩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内.金属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磁铁矿、镜铁矿、黄铁矿;脉石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蔷薇辉石、阳起石、绿帘石、石英、长石、方解石;蚀变包括硅化、黏土化、大理岩化、绿泥石化;赋矿围岩是捷嘎组灰...  相似文献   
160.
2020年3月18日中午至夜间,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等地先后出现阵风10级及以上强风天气。利用风廓线雷达、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ECMWF Reanalysis v5,ERA5)等资料,对强风过程的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风发生在低空暖脊异常发展的热力环境条件下,冷锋自黄土高原下到华北平原,中层锋消,垂直方向上发生“断裂”,低层冷锋先行侵入热低压,在锋生过程中发生。强风具有显著的非地转瞬变特征,低层强冷平流是强变压梯度产生的主要因素,变压风叠加在快速移动的冷锋系统中诱发大风,变压风是重要组成部分;低空动量下传效应引起低层风速波动,但不足以直接诱发强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