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保险、扶贫、救灾一体化,就是将扶贫、救灾纳入保险范畴,通过发挥经济补偿、防损、救灾这一保险职能,为扶贫保驾护航。达到保险开发,实现兴农富民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宏观上论述了我国西部道路交通开发中地质环境基本特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可行性,并着重指出,地形复杂、地壳强活动、滑坡泥石流、冻土和风沙等灾害构成了交通开发中施工、养护的突出问题,部分干旱区水源匮乏矛盾尤为突出,但工程地质环境仍具可选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刘国昌教授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地质学家,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安地质学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名誉主任)、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前主任、西安地质学院前副院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环境工程地质的发展简况、研究现状和末来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回顾、概括和展望,指出我国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日趋复杂。从防御和保护环境出发,我国未来的环境地质问题将以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带和内陆大中城市地区为重点。建立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环境工程地质的科学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可控震源地震扫描信号易被地下介质吸收并形成高频部分衰减,降低对地下地质体的分辨能力.分析地震信号扫描方式,研究非线性扫描信号特性及其在补偿地层吸收衰减的地震相关子波信号影像中的作用,利用正演模拟和现场试验验证非线性扫描信号在提高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地震分辨率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线性扫描通过控制高频能量信号的时间分配,提高激发信号的高频成分,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扫描信号类型和激发能量,能够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该研究结果对实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萝北石墨尾矿现状 石墨,是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是化学和电器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并在国防工业和高科技产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美国家都将其看作是一种重要战略资源。中国作为全球石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十几年对这种资源进行了大量开采和出口。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海区沉积物柱样中碳酸盐组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于1989年5月在黄河口海区采集4个沉积物柱状样,以原子吸收法测定其碳酸盐组分中Ca,Mg,Fe,Na,Mn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含量分布基本遵循“元素粒度控制律”,即沉积物粒度细时,元素含量超于富集。结果还证明,受黄河水影响越大,沉积物碳酸盐Mn/Fe比值越高,可以以此判断沉积物受黄河水影响的程度;CaCO3含量亦存在类似现象。相关分析表明,碳酸盐组分中Mn含量与CaCO3含量相关较好,而Fe与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唐山发生了七点八级地震,震源深度十二公里,同日晚滦县相继发生了七点一级地震、震源深度不详。为了评价区域稳定问题,笔者于一九七七年六月间作了为期两周的地震考察,由于大部地震现象,特别是地裂缝保留不全,所见较少,在考虑问题时有的不得不借助前人调查成果。 工作期间,承河北省地震局,唐山地区地震局大力协助,特表谢意。  相似文献   
19.
大同市地面沉降特征及地下水开采的环境地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市是一个以地下水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地面沉降始于80年代初,大约在此后的10年中,随着地下水开采逐年增加,地面沉降不断加剧。1988 ̄1993年通过建立控制面积400km^2、网点80个的I等形变水准网,监测到平均沉降速率为17 ̄23mm/a,5年累计最大沉降量达124mm,地面沉降面积达160km^2。从其成因看,它包括了人工抽水土层压密、区域地壳构造下降和相邻区新层活动的牵引作用三者叠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论墨脱8(1/2)级地震即为1950年8月15日发生在藏东南地区的所谓察隅地震。现依笔者1982—1983年随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所获资料确认原命名的“察隅”地震宏观震中实际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墨脱地区,故易名为“墨脱”地震。其主要考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