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日地关系与地球磁场及有关地质变动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是10^-14Mθ/a,在10^4a的幼年时期,太阳风的质量外流 率为10^-5-10^-6Mθ/a。因此在天文演化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现在更近,受太阳风的作用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22.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生长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大尺度细致研究 ,笔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该区结壳的生长与富集特征。研究表明 ,该区结壳自古近纪开始生长 ,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 1.5~ 12 .3mm/Ma,速率相差近一个数量级 ,平均生长速率为 3.81m m/Ma;生长过程中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呈现明显差异 ;环境发生“骤变”的 O/M界面 ,可能是结壳生长过程中其构造和色泽发生“突变”的一个重要年代 ;成矿元素成分的时序演化主要受控于海水化学和各种不同地质作用的综合影响 ,成矿与非成矿地质作用在生长过程中呈现为互为消长的特征。研究发现 ,该区结壳和太平洋深海粘土元素的分配系数间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 0 .89,显示它们有相近的元素富集机理。此外 ,笔者还从元素的滞留时间、阳离子的电子键能及其在海水中的水解行为与结壳富集特征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3.
24.
日月引潮力的强度虽然很小,但引起地球形变的规模却很大。数值计算表明,25亿年前,大陆地壳形成中最惊人的变化可能与当时巨大的引潮力相关 相似文献
25.
为了提高铷频标长稳,消除老化漂移,我们用不同同位素的特殊比例、几种不同缓冲气体的特殊比例、化学性能稳定的特殊玻璃来充制铷吸收泡.通过较长时问的观测,改进后的铷频标长稳和短稳兼而优之,物理部分温度系数指标提高一个数量级,基本消除了了铷频标的老化漂移. 相似文献
26.
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是10-14Mθ/a(Mθ为太阳现在的质量),在104a的幼年时期,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为10-5~10-6Mθ/a。因此在天文演化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现在更近,受太阳风的作用更为强烈。对作差异旋转的地球内核而言,地质时期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可以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电磁耦合和内核振动,控制核幔边界的能量交换过程,造成超级热幔柱的形成与喷发。这是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一一对应的原因。对地球内核差异旋转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它是重力分异和液核对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
28.
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的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采自西北太平洋某海山的CHA56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及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与分析,并对其所折射的时代意义进行了探讨.该结壳从构造上分为3层:致密型上层、疏松型中层和致密型下层.在研究中对各构造层和各分层有颜色或细微构造变化的层位都进行了取样分析.在识别化石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结壳的疏松型中层为晚中新世到晚上新世(0.5~11.9 Ma)沉积;致密型下层为晚古新世到晚渐新世(56.3~23.2Ma)沉积.研究发现,在致密型下层和疏松型中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研究认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O/M)时太平洋深水海洋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西北太平洋海山上3层构造结壳下、中层间显微构造、色泽和成分发生变化和沉积间断产生的主要原因,下、中层间的界面成为结壳生长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时间标识. 相似文献
29.
大洋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元素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中国首次对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磷酸盐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对取自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一厚度为10 cm的富钴结壳样品,自顶至底以5 mm间距采取了20个分层样品进行了成矿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未被磷酸盐化的新结壳和磷酸盐化的老结壳间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相差显著.老结壳中Fe、Mn、Si、Al、Zn、Mg、Co、Ni、Cu元素亏损,亏损次序为Co>Ni>Mg>Al>Mn>Si>Cu>Zn>Fe;而Ca、P、Sr、Ba、Pb元素含量增加,富集次序为P>Ca>Ba>Pb>Sr.研究认为,结壳中磷酸盐化作用的强弱制约着富钴结壳成矿元素含量的变化,磷酸盐化作用是造成老结壳中主要成矿元素Co、Ni等贫化流失的根本原因.研究还表明,磷酸盐化作用对富钴结壳的稀土元素丰度也产生一定影响,使老结壳的稀土总量和Ce含量高于新结壳,但未显著改变其稀土配分模式和分馏特征.研究证实,老结壳的Y正异常与磷酸盐化作用无关.磷酸盐化作用的研究为富钴结壳矿产资源的评价和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30.
在张家祥提出的离极力系合成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计算离极力系合成值的方法,建立了相对精确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一模型计算了不同余纬处的合成值,得到与地应力实测值相符合的理论值。计算结果表明,离极力系合成值是客观存在的,地形起伏是产生超常水平应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