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65篇 |
免费 | 1188篇 |
国内免费 | 12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9篇 |
大气科学 | 760篇 |
地球物理 | 972篇 |
地质学 | 3086篇 |
海洋学 | 867篇 |
天文学 | 47篇 |
综合类 | 546篇 |
自然地理 | 7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230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64篇 |
2020年 | 233篇 |
2019年 | 294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185篇 |
2016年 | 181篇 |
2015年 | 259篇 |
2014年 | 347篇 |
2013年 | 306篇 |
2012年 | 333篇 |
2011年 | 303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302篇 |
2008年 | 274篇 |
2007年 | 277篇 |
2006年 | 286篇 |
2005年 | 250篇 |
2004年 | 240篇 |
2003年 | 224篇 |
2002年 | 210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216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135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93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88篇 |
1989年 | 73篇 |
1988年 | 49篇 |
1987年 | 51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36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9篇 |
1964年 | 10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202.
203.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的黑色泥岩、油页岩等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的生烃母质,因黑色石油、沥青等黑色有机质的覆盖或不透明,导致其在偏光显微镜透射光系统下观察常局部或整体呈现为黑色。因此,建立一种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生烃母质有效观察的方法,对致密油、页岩油的生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电子探针薄片和偏光显微镜的反射光系统观察黑色生油岩中生烃母质特征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黑色生油岩薄片中生烃母质因被黑色有机质覆盖或不透明,而在偏光显微镜的透射光系统下局部或整体呈黑色的弊端,能够对生烃母质的大小、形态、结构、分布和物质成分等特征进行整体且清晰的观察。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利用偏光显微镜反射光系统观察黑色生油岩电子探针薄片中生烃母质特征的方法,简单有效,易在致密油、页岩油的生烃研究领域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4.
拉曼光谱在鉴别翡翠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非破坏性的微区分析仪器,拉曼光谱是一种鉴定宝玉石的新技术。它能够通过测定硬玉、白蜡、树胶和有机染料的特征拉曼谱带来鉴别天然翡翠和注胶、染色翡翠。 相似文献
205.
重庆市三峡库区光能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由影响太阳辐射的因子入手、分别从云、雾、日照时数(百分率)、太阳辐射量等方面做了深入地分析,从天文气象意义到时空分布规律,从一般到个体,从现象到成因。 相似文献
206.
受到区域性幕式构造活动的影响,南堡凹陷高北地区沙河街组时期发育典型的“异迁移”型层序地层构型.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盆地分析相关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异迁移”型层序构型的特征和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高北地区沙河组为3个二级层序、7个三级层序(SQ1~SQ7),在地震剖面上呈现出独特的“跷跷板式”交替增厚的横向叠加特征.其中,SQ1~SQ2层序主要发育于盆地西侧,SQ3~SQ4层序在盆地两侧均匀发育,SQ5~SQ7层序主要发育于盆地东侧.多重因素相互叠加形成了这种独特的层序构型:(1)幕式运动造成边界断层活动性发生东西转换,从而导致层序沉积中心自西向东大范围迁移;(2)不同时期板块活动引起区域应力场的方向发生顺时针旋转,使得控凹断层由早期的NW-SE向逐渐变为N-S向;(3)不同类型的断层组合样式也影响着沉积中心发育的位置和规模,从而导致了研究区沙河街组时期层序发生大范围的迁移.“异迁移”型层序在侧向迁移过程中,不同层序内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和充填样式均发生自西向东规律性的转移,提出“异迁移”型层序构型成因机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为幕式构造活动背景下陆相断陷湖盆沉积层序演化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207.
黑龙江杂岩作为存在于佳木斯地块西缘的牡丹江洋俯冲—增生的唯一直接记录,对限定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对依兰和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蓝片岩和云母片岩分别进行了地球化学和40Ar-39Ar年代学方面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兰和牡丹江地区的蓝片岩原岩均为碱性玄武岩,与 OIB的地球化学性质相一致,指示其形成于洋岛环境。结合作者在依兰地区发表的蓝片岩原岩结晶年龄为~288 Ma,表明在早二叠世时期,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存在古洋盆,即牡丹江洋。此外,在牡丹江地区黑龙江杂岩中获得的云母片岩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187±2 Ma,其与变基性岩常常相伴产生,表明二者共同经历了牡丹江洋的俯冲消亡过程,因此代表了黑龙江蓝片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侏罗世。综上,本文对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提出了新的解释,即:早二叠世,牡丹江洋一直存在于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之间;早侏罗世,牡丹江洋向松嫩地块之下发生俯冲消减,进而造成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发生碰撞拼贴。 相似文献
208.
基于GIS与地理探测器的岩溶槽谷石漠化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溶区土地石漠化已成为中国西部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后的第三大生态问题,近年来岩溶槽谷区石漠化表现出增加趋势。通过获取槽谷区石漠化、岩性、坡度、海拔、降雨量、土地利用、人口密度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等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岩溶槽谷区石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为:① 岩溶槽谷区总石漠化面积为21323.7 km 2,占研究区土地面积的8.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是11894.8 km 2、8615.8 km 2和813.1 km 2,分别占石漠化面积的55.8%、40.4%和3.8%;② 从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来看,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连续性灰岩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2.1%、22.4%和1.9%;槽谷区石漠化主要发生在15°~25°的坡度范围,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7.1%、18.2%和2.3%;从海拔来看,主要分布于400~800 m范围内,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占槽谷区相应石漠化类型面积的24.9%、18.4%和0.2%;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主要发生于山地旱地中;从人口密度来看,集中分布于100~200人/km 2中;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来看,集中分布于25亿~50亿元中;③ 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器揭示了岩性(q = 0.58)、土地利用(q = 0.48)和坡度(q = 0.42)3个因子是槽谷区石漠化形成的主要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岩性与土地利用类型(q = 0.85)、坡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q = 0.75)共同驱动槽谷区石漠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