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柳州市积涝过程模拟及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郑传新  米浦强  陈剑兵  刘梅 《气象》2007,33(11):72-75
利用柳州市暴雨积涝灾害仿真模型,对不同类型降水过程造成的积涝灾害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柳州市积涝灾害风险进行了初步的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大暴雨以下降水,积涝灾害风险以Ⅰ级和Ⅱ级为主,降水量级达大暴雨以上时,出现Ⅲ级的积涝灾害达25%以上,当降水量R>150mm时,Ⅲ级达37%。积水深度实测值与模拟值绝对误差主要分布在20cm以内,大暴雨以下降水,误差值主要分布在10cm以内,随着降水强度增加,绝对误差值也随之增大。每年第一场暴雨造成的积涝灾害往往比模拟结果严重,而久晴转暴雨过程则相反。此模型对拓展城市灾害预报服务领域,开展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风险量化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2.
2013年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和增强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梅  严文莲  张备  俞剑蔚  金小霞 《气象》2014,40(7):835-843
利用江苏省能见度监测资料、自动站气象要素资料、探空资料、NCEP(1°×1°)和CFSV2(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1月江苏雾霾持续性和13—14日大雾形成机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中高纬平直的纬向环流,江苏位于地面高压底部偏东气流中,冷高压主体偏北,是1月发生持续雾霾天气的大背景。较弱的偏北经向风导致冷空气势力较弱,为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发生提供了近地层有利的稳定形势。(2)近地面相对湿度85%以上,风速小于3 m·s~(-1),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凌晨与夜间温度露点差小于3℃。这些条件的稳定为持续雾霾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气象因子。(3)地面辐射降温和弱冷平流共同作用引起的温度快速下降以及日出后潮湿地面蒸发增强对雾的加强起到一定的触发作用。近地面冷平流和混合层以上暖平流为本次雾增强提供了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近地面弱上升运动、中高层弱的下沉运动是14日凌晨雾快速加强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3.
为了能够有效利用糙刺参内脏蛋白,以水解度为主要指标,对酶解蛋白酶进行了筛选,并系统研究了酶解温度、p H、加酶量和水解时间等单因素对水解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实验,对酶解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以温度、p H、加酶量及水解时间为因子的二次方程,通过方差分析和验证性实验得出,此二次方程能较好反应海参内脏团蛋白水解度的变化规律,得到最佳水解条件为:温度52.66℃,p H 6.71,加酶量2.5%(质量分数),酶解时间10 h,预测最高水解度为49.58%。最佳酶解条件下所得多肽74%以上分子质量小于500 Da。利用DPPH法测定最佳条件酶解所得多肽的抗氧化活性,3 g/L的抗氧化率达到了24.8%,利用ABTS法测定最佳条件酶解所得多肽的抗氧化活性,3 g/L的抗氧化率达到了0.255μmol/g。为海参内脏蛋白的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4.
45.
曾国军  刘梅  刘博  蔡晓梅 《地理研究》2013,32(12):2366-2376
全球化是去地方化,抑或在全新体系中定义新的地方性、凸显地方性,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论。伴随全球化进程,地方性饮食追逐人口流动跨地方扩展,这些跨地方饮食在保持文化原真性和适应本地顾客需求方面挣扎。如何保持原真性,保持何种原真性成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地方性与跨地方、原真性与符号化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基于饮食文化原真性的理论分析,揭示了“原真性的符号化”这一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的重要过程。与此同时,还阐述了在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过程中,原真性符号化的必然性及其循环过程,旨在为跨地方饮食文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同时也有利于理解地方性文化的跨地方传播、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6.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多种氮源共存的虾池水环境,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剂,研究温度、光照、盐度、pH、藻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氨氮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光照和藻浓度对波吉卵囊藻氨氮吸收速率影响极显著(P<0.01)。当温度为20℃,照度为4 500 lx,藻浓度为5.5×105/mL,波吉卵囊藻对氨氮均有最大的吸收速率,分别为1.114、1.400、1.482μg g-1 h-1。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波吉卵囊藻吸收氨氮的最优组合为:温度20℃,照度4 500lx,盐度15,pH 7.5,藻浓度5.5×105/mL。可通过对环境因子的调控,提高波吉卵囊藻对水体中氨氮的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47.
南京梅雨特征量统计分析及其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叶香  刘梅  姜爱军  张蓬勃  金琼 《气象科学》2012,32(4):451-458
根据南京整编的1961—2010年梅雨资料,运用Pearson相关法、M-K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南京入梅日、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5个梅雨特征量分析其变化特征和其相互关系,以及梅雨特征量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结果发现:(1)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年际差异明显,其中仅梅雨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其余特征量存在年代际差异。(2)近50 a南京梅雨各特征量均没有出现显著突变现象,变化都比较连续。(3)近50 a南京地区梅雨各特征量存在多尺度和局地性特征,并且各特征量的显著周期均包含在2~5 a和6~8 a的短周期内。(4)梅雨各特征量中,梅长与出梅日的关系比其与入梅日的关系更密切,梅雨量与梅长的相关程度大于其与入、出梅的相关程度,而梅雨强度和梅雨量变化接近一致。(5)在南京地区显著增暖的背景下,南京地区入梅日为正响应(正相关),而出梅日、梅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是负响应(负相关);梅雨各特征量对春季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比其对年平均气温增暖的响应明显。  相似文献   
48.
本研究通过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首次克隆得到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其中ALP基因全长序列1 910 bp,编码536个氨基酸;ACP基因全长序列1 544 bp,编码439个氨基酸。盐度调控设3个盐度组:31(对照)、16和3。养殖45 d后,荧光定量PCR测定对虾肝胰腺、肌肉、胃、肠和鳃5个组织中的ALP和ACP基因m RNA的表达情况。RT-PCR显示,ALP基因在5个组织中普遍表达,在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P0.05),肠道中的表达量最低(P0.05);ACP基因在5个组织中也均表达,在肝胰腺和鳃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组织(P0.05)。盐度应答实验表明,不同盐度条件下,不同组织中,ALP和ACP基因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在胃和鳃组织中,ALP基因在31盐度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在肝胰腺和肠道中,ALP基因在16盐度下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在肌肉中,ALP基因的表达与其他组织均不同,31盐度组表达量最高,而16盐度组最低(P0.05);在肝胰腺中,ACP基因在31盐度组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其他盐度组(P0.05);在肌肉和鳃两个组织中,ACP基因在31盐度下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余两个盐度组(P0.05);在肠道中,ACP基因的表达量在3盐度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在胃中,ACP基因在3个盐度下的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为研究低盐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磷酸酶基因的变化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9.
50.
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但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带来的病害频发和防控手段缺乏等问题,往往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使对虾养殖业成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针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存在的主要危害因子如病原微生物、真菌毒素和环境胁迫等,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多年来从对虾免疫反应和生长代谢调控角度,探讨了对虾应对外界刺激的内在机制。同时,研究开发了水产专用的微生物制剂、抗病功能蛋白以及生物饲料等新型的安全投入品,开展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研究团队多年来在对虾病害防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