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汶川地震震后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特征成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09年时段GPS数据资料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运动较前期(1999-2007年时段)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分别对汶川地震同震影响、震后粘弹性松弛影响和震后余滑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震对该区域地壳变形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而震后粘弹性松弛和余滑产生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分析认为,对于中国大陆这种多块体系统而言,现有的震后变形机制并不能充分解释震后短期某些区域地壳运动变形特征的形成,汶川地震震后短期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壳变形特征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震后块体运动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42.
在对海洋板块俯冲型地震孕震模式的分阶段变形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同震位错反演结果分析了MW9.0级地震的同震变形特征,分析过程中通过精度检验讨论了该反演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震前和同震GPS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二者的差异性.GPS应变(率)结果表明,震前日本岛应变积累主要反映了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俯冲作用,同震结果表现为指向震源方向拉张应变的释放,对日本岛的主要影响区域介于35°N和43°N之间.震前和同震GPS剖面结果反映的变形特征具有互补性,但量值相差上百倍.震前的GPS速度、应变率剖面和时间序列结果表明靠近日本岛东海岸一侧可能存在变形趋于极限现象.通过对此次地震可能前兆的分析表明,中长期预测方面、震前GPS时间序列的趋势性偏离、前震活动、震源区b值降低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此次地震的孕震特征.  相似文献   
43.
云南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为了给建水紫陶及其工艺研究、陶土矿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建水紫陶矿物原料研究十分薄弱现状,采用多种现代矿物岩石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了建水紫陶矿物原料的组成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两种主料五花土和白泥浆都是泥质粉砂岩,其矿物成分为石英41%~50%,伊利石26%左右,高岭石25%左右,赤铁矿1.2%~6.9%;化学成分w(SiO_2)61%~69%,w(Al_2O_3)20%左右,w(K_2O)3%左右,有害成分w(CaO)0.3%;两种主料五花土和白泥浆都具有泥质粉砂非均质结构,非均质结构产生原因分别由400μ赤铁矿团块和500μ石英颗粒引起;两种辅料黄泥浆和紫土的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都超过了精陶烧成所允许的变化范围,不能以单独原料制备泥料,可作为调节泥料Fe_2O_3含量或制品颜色的辅助原料。  相似文献   
44.
用CINRAD-SA雷达产品识别冰雹、大风和强降水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李云川  王福侠  裴宇杰  刘晓霞 《气象》2006,32(10):64-69
利用位于河北新乐的CINRAD-SA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速度回波、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组合反射率、冰雹指数、中气旋、风廓线等)产品,对发生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的冰雹、强风、大型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得到了不同天气类型的多普勒雷达指标,为今后利用多普勒雷达识别各类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原有三维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方法采用常摩擦系数的Mohr-Coulomb定律作为切向破坏准则,然而当描述更大尺度构造块体的运动与变形时,常摩擦系数不再适用.速度-状态摩擦本构定律能够定量描述地震周期各阶段断层面剪应力变化,解释发震断层行为.本文将速度-状态摩擦定律与三维DDA方法相结合,首先推导了计算摩擦系数的实用公式,随后通过滑动-保持-滑动实验与速度步进实验算例对改进的三维DDA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应用速度-状态摩擦本构定律的三维DDA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静摩擦的时间依赖性与动摩擦的速度依赖性,解决了将三维DDA方法在地学中应用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46.
对Savage走滑位移公式加以改进,使其在反映走滑断层特征的基础上包含断层的倾角信息,体现断层倾角对地表位移的影响。当断层不是直立时,结论如下:1)震间形变曲线的中心不在断层出露地表处,而在断层闭锁与滑动分界线在地表的投影处|2)断层倾角δ、断层闭锁深度d之间存在几何关系:tanδ=d/doffset|3)由于同震沿断层面破裂,其位置与震间形变曲线中心不一致,导致同震时上下盘位移不对称。此改进同样适用于倾滑断层。  相似文献   
47.
利用1991~2004年间的GPS资料和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了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变形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91 ~2004年间中国大陆整体运动特征变化不大;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及川滇地区应变速率存在显著高值;不同期的GPS资料显示地壳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强震活动相关,如2004年的GPS资料明显指示出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震后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48.
???????????1999??2007???GPS?????????????????????????????????????????????β??λ????????????????????У?1999??2001???????????????????м??????????????????????????????????????????1.0 mm/a???????????????1.35 mm/a;2004??2007??????????????????????0.04??1.59 mm/a???????????????????????2001??2004??????????????????????????????3?????ξ?????????????????????????????0.7??1.55 mm/a?????????????????????????????1.0 mm/a??  相似文献   
49.
蔡华  李敏  刘晓霞 《地震》2016,36(1):133-140
对于GPS动态定位模式, 高频(≥1 Hz)GPS数据需要30 s或者更高采样率的卫星钟差, 而满足需要的IGS星历产品至少要延迟12~18 d才能获得。 显然, 常规的GPS数据处理方法无法满足地震应急的需要。 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地震应急高频GPS数据处理方法, 利用陆态网络GPS高频数据解算获得中国大陆区域高精度卫星钟差, 进而解算获得测站地表瞬时形变位移, 突破常规处理方法的限制, 可在地震发生后仅数小时获得快速、 准确、 可靠的结果。 这种方法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得到了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0.
2014年鲁甸6.5级地震GPS同震位移及反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GPS流动和连续观测结果,并利用最速下降法(SDM)反演方法,给出并分析了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同震位移、断层面滑动位移分布特征.GPS同震位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沿北西方向表现出左旋应变释放特征、沿北东向表现出拉张应变释放的同震特征,并且随着离开断裂带距离的增加,拉张变形衰减;受包谷垴—小河断裂控制的左旋剪切应变释放的位移在莲峰、昭通—鲁甸断裂附近较弱,说明该断裂可能没有完全切割昭通—鲁甸断裂,不属于该区域主干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带有一定的右旋应变释放,而逆冲应变释放不明显,表明该断裂带处于受南东向挤压的强闭锁状态.SDM反演结果表明,鲁甸地震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有拉张性质,地震矩震级为MW6.3左右.综上所述,并结合其他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莲峰、昭通—鲁甸断裂带仍存在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