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对虾高位池优势浮游植物种群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湛江、海南不同养殖时期高位池浮游植物优势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养殖中、后期不同藻相的高位池中,优势种有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小球藻Chlorellasp.、透镜壳衣藻Phacotuslenticularis、小席藻Phormidiumtenue、鞘丝藻Lyngbyasp.、小颤藻Oscillatoriatenuis、铙孢角毛藻Chaetoceroscincius、柱状小环藻Cyclotellastylorum、细小桥弯藻Cymbrlla pusillapusilla、扁多甲藻Peridiniomdepressum等10种;次优势种为扁藻Platymonassp.、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等2种。发现虾池中优势种突出和单一,细胞数占浮游植物总量的49%—99%。不同优势种的同种水色的水环境稳定性有明显差异。波吉卵囊藻为优势种的水质较为稳定,其优势种持续时间为40—50d;硅藻优势种群相对不稳定,优势种持续时间为5—15d;小席藻细胞数高达2160×107个·L-1,易形成赤潮。波吉卵囊藻是高位池中分布广、种群较为稳定的藻株。高位池中藻相的选择是对虾生态养殖、生态防病必需的。  相似文献   
22.
波纹龙虾雄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波纹龙虾雄性生殖系统,结果表明,波纹龙虾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及生殖孔三部分组成。精巢横切面一般为圆形,外被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内部为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生精小管,生精小管间充满了网状结缔组织。精子的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和精子5个阶段。输精管管壁由外到内依次由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肌肉层和上皮细胞组成,管壁上的柱状上皮细胞、肌肉组织及结缔组织一起向管内延伸形成纵褶突。管壁和纵褶突上的柱状上皮细胞向管腔中分泌嗜酸性黏液。精荚呈管状,在中段输精管形成,并储存在管腔的黏液中。  相似文献   
23.
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育苗水体中引入不同浓度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检测主要水质因子,测定凡纳滨对虾对主要环境因子抗逆性,研究微藻对水质和凡纳滨对虾抗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牟氏角毛藻可明显改善对虾育苗水体的水质,提高幼虾的抗逆性(P<0.05)。牟氏角毛藻浓度为0.6×108~1×108/L时,实验组氨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37.29%~46.32%,亚硝酸氮含量降低48.65%~62.70%,化学耗氧量(COD)值降低9.99%~12.19%;实验组育苗成活率达78.7%~84.0%,对照组育苗成活率46.0%;在氨氮、亚硝酸盐氮、硫化氢、甲醛抗逆性实验中,实验组幼虾成活率分别为75%~80%、75%、75%~85%、65%~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24.
滤食性贝类在生态系统中可通过自身生理活动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而影响养殖环境。为从养殖系统底质环境角度为综合养殖系统优化提供依据,建立了4个实验生态系统,即在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中混养3个不同密度的缢蛏(由低到高分别表示为PMB1,PMB2,PMB3),并以三疣梭子蟹-日本囊对虾养殖系统(PM)为对照。通过对不同养殖系统底泥理化性质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比较分析,探究缢蛏不同混养密度对养殖系统底质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而言,试验期间缢蛏高密度混养系统PMB3底泥pH与氧化还原电位(ORP),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而底泥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系统。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来看,不同养殖系统中线虫在丰度上占主要优势,占总丰度的35.9%~42.7%;介形类在生物量上占最大优势,占总生物量的74.2%~81.1%,PMB3总丰度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系统。较高混养密度下,缢蛏能通过滤食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底泥有机物质的积累,改善底质环境,提高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本试验条件下,根据养殖系统底质环境变化特征,缢蛏放养密度34.7×104 ind./hm2为最优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25.
研究了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对Cu2+和Zn2+的耐受力、吸附率和吸附量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随着Cu2+、Zn2+含量的升高,其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大;当Cu2+和Zn2+的含量分别高于4.00×10-3、0.01 mg/dm3时,其对条纹小环藻的生长几乎没有影响;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半抑制含量分别为0.26、11.17 mg/dm3.Cu2+含量为1.00 mg/dm3和Zn2+含量为50.00 mg/dm3的组合,对条纹小环藻生长的抑制率达72.28%,Cu2+对条纹小环藻的毒性大于Zn2+.条纹小环藻对Cu2+、Zn2+吸附效果良好,当藻细胞含量为2.45×107cells/dm3时,对Cu2+的吸附率为63.00%;当藻细胞含量为1.75×107cells/dm3时,对Zn2+的吸附率为60.52%;条纹小环藻对Cu2+和Zn2+的吸附量分别为9.26 mg/g(21.30×10-9mg/cell)和20.06 mg/g(46.15×10-9mg/cell)时,Cu2+和Zn2+对条纹小环藻不会产生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26.
用单因子和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当温度在30~40℃时比增长率和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37~0.38 d-1和1 084.4~1 214.2μg.L-1,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光照对小环藻生长和叶绿素a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当光照强度从29.25~146.26μmol.m-2.s-1时比增长率最高,为0.30~0.32 d-1;而叶绿素a含量则在9.75~58.50μmol.m-2.s-1时最高,达709.7~731.8μg.L-1,极显著高于其他照度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35℃、87.75μmol.m-2.s-1条件下种群增长最快,比增长率为0.4402 d-1;在30℃、29.25μmol.m-2.s-1时,叶绿素a含量最高,为1 746.6μg.L-1。  相似文献   
27.
虾池微藻定向培育及其对养殖环境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藻三级扩大培养技术,将在对虾养殖池选育的波吉卵囊藻Oocysits borgei引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高位养殖池,并检测养殖环境中微藻群落结构、水质因子、对虾抗病力相关因子、对虾生长情况,研究了以微藻生态调控为主的对虾防病技术。结果表明:养殖前、中、后期,波吉卵囊藻平均生物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分别为98.02%、78.89%和45.12%,成为虾池中的绝对优势种;作为优势种的持续时间长达77 d。波吉卵囊藻为主的微藻群落控制的水质较稳定,实验池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较对照池低。对虾的血细胞数、溶菌(LSZ)活力、抗菌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均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血清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池对虾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可见,通过微藻的定向培育方法来优化虾池微藻群落结构,可改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28.
龙虾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龙虾属。已知全球共有19个种类[1],我国沿海有中国龙虾(P.stimpsoni)、锦绣龙虾(P.orna-tus)、波纹龙虾(P.homarus)、密毛龙虾(P.peni-cillatus)、日本龙虾(P.japonicus)、杂色龙虾(P.versicolor)、少刺龙虾(P.echinatus)和长足龙虾(P.longipes)等8种。由于龙虾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故被人们视之为海中珍品。至今世界上龙虾养殖苗种来源仅局限于天然捕捞。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且自然资源数量有限,龙虾已供不应求,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开展龙虾的人工繁殖势在必行。对龙虾的繁殖生物学研究开始较…  相似文献   
29.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种群累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小球藻(Chorellavulgar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isoculata)、波吉卵囊藻(Oocystisborgei)等不同饵料微藻对L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tipicus)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Plicatilisrotundiformis)生长的影响,探讨这两种轮虫在生态条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对盐度的适应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的最适盐度分别为15和20,大水体培养时,其适宜生长的盐度范围分别是15~20和10 ~30。饵料微藻对L型和S型褶皱臂尾轮虫生长的影响一致。小球藻培养效果在4种饵料微藻中最好,其生长率明显高于微绿球藻和亚心形扁藻,波吉卵囊藻培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30.
本文利用18S r RNA基因对4株经形态学初步鉴定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这4株分离自淡水环境(2株)和海水环境(2株)的梅尼小环藻的18S r RNA基因序列基本一致,并与已经报道的梅尼小环藻(登录号为GQ148712和AY496212)聚为一支,不同方法所构建的系统树的支持率分别为99%(邻接法)和98%(最大似然法),表明这4株来自不同环境的藻为同一物种——梅尼小环藻。随后作者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在亚显微水平上对这4株梅尼小环藻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梅尼小环藻淡水株和海水株具有相当不同的亚显微结构特征。生活在海水的梅尼小环藻藻株具有更大的细胞以及更多的中央支持突。此外,本文还对造成梅尼小环藻种内高水平形态差异的原因以及18S r RNA基因序列是否可以作为小环藻属物种鉴定的分子标记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