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4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赣中红壤区TM图像的居民地信息自动提取专家模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从遥感信息分析入手,分析了抚州地区居民地在Landsat TM1 TM2 TM3 TM4 TM5 TM6 TM7各个波段上与其它背景地物的可分性。通过对各地物光谱曲线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居民地光谱特征与其它地物的差异性,建立条件表达式,即可把该区的居民地提取出来。通过验证,其点位精度达到81%,面积精度达到75%。该研究表明,通过简单模型的建立,可将以水泥顶房屋和瓦顶房屋为主的居民地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92.
地幔流体与铀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火山岩型和花岗岩型铀矿具有早、晚两期铀矿化.其中早期铀矿化具有地幔流体成矿作用的特征。本讨论了地幔流体及其成矿作用以及早期铀矿化的特征,提出了地幔流体铀成矿模式.强调构成成矿热液主体的∑CO2、U和H2O分别来自不同的源区.∑CO2来自地幔流体,U主要来自地幔流体上升途径的围岩.H2O主要来自地幔流体及其上升途径的围岩。  相似文献   
93.
胶东地区地层岩性多为岩浆岩和变质岩,富水性差异大,整体为缺水区。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优质、稳定的地下饮用水也成为胶东人民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笔者等通过大比例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总结和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结合地下水勘查案例,从水文、地形地貌、含水层岩性和地质构造4个方面,对岩浆岩地区的地下水富集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断裂型、接触带型、岩脉型、洼地风化带型和多期变质作用形成的5种蓄水构造模式,并对各类蓄水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和岩溶裂隙水3类岩浆岩、变质岩分布区裂隙水的找水方向,进一步丰富了岩浆岩与变质岩缺水地区蓄水构造模式研究,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探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4.
赣南南迳盆地加里东期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帅  巫建华  丁辉  黄美化 《地质通报》2018,37(10):1905-1919
赣南南迳盆地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中西部,盆地内火山岩组合常因风化强烈,出露不好,长期被认为属于中生代火山岩系的一部分。该火山岩组合与下伏晚奥陶世地层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中泥盆世地层呈角度不整合,应为早古生代火山岩组合,但缺乏精确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制约。对南迳盆地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龄、Sr-Nd-O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安山岩和英安岩SHRIPM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42.1±3.9Ma和439.9±3.7Ma,表明一次晚奥陶世末期—早志留世初期的岩浆事件。微量元素分析显示,Rb、K和轻稀土元素富集,Nb、Ta、Zr、Hf、Ti元素亏损,Nb/U、Nb/Th、Ti/Yb值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负Eu异常,主量元素贫钛、富铝。研究认为,南迳盆地火山岩是早古生代时期,随着南华洋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发生碰撞,地壳加厚、岩石圈地幔拆沉、软流圈上涌,导致EMI型富集地幔与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
图斑净面积量算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地理国情监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利用已有数据库准确、高效地计算地类图斑净面积十分重要。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结构,并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实现了图斑净面积的量算,并借助Arc GIS图解建模进一步地实现了计算过程工作流的自动化。实践表明,该方法操作简单,易实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一些图斑净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96.
刘帅  刘志涛  冯守涛  王学鹏  白通  马雪梅 《地质论评》2021,67(4):67050003-67050003
为保证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回灌工程采灌井合理井距研究、防止短时间内发生热突破是地热领域的重大关切。本文根据全井段测温结果,对砂岩热储不同采灌工程地温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随着回灌年度的增加,冷水范围越来越大,热量对回灌井有效补给路径变长,回灌井热储段温度曲线波动幅度越小;当采灌井距较小、底部温度相对较低时,回灌冷水会对开采井造成影响,致使开采井热储温度降低;在回灌初期热对流在热量恢复中占主导作用,随着回灌年数的增加,冷水范围越来越大,热对流对温度场恢复的作用逐渐减弱,周边和相邻隔水层热传导在温度恢复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温度恢复越来越慢,因此,在规模化回灌条件下,热突破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7.
神农架地区中元古界主要发育碳酸盐岩沉积,局部夹少量陆源碎屑岩。乱石沟组、大窝坑组、矿石山组及台子组位于中元古界中部,混合沉积较为发育,其混合沉积类型及其主控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对陆源碎屑来源及台子组石英砂岩形成环境仍存在较大争议。根据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组合对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相进行分析,并结合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结果对混合沉积类型、陆源组分特征及来源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元古代神农架地区沉积背景及其沉积演化历史。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分析表明,神农架地区乱石沟组—台子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由大量花岗岩、少量变质岩和沉积岩构成的古陆。乱石沟组—台子组岩石组合特征及混积岩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沉积环境、海平面变化及构造活动是控制混积岩分布及混合沉积类型的主要因素。乱石沟组及大窝坑组沉积早—中期,神农架地区毗邻古陆,扬子北缘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地形平缓且水深较浅,以广泛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为特征;大窝坑组沉积晚期及矿石山组沉积早期,扬子北缘开始进入强烈拉张时期并导致相对海平面上升,神农架地区与古陆拉分形成相对独立的碳酸盐台地,以发育缺乏陆源碎屑砂的清水碳酸盐沉积为特征;矿石山组沉积晚期及台子组沉积时期,扬子北缘的持续拉张导致神农架地区进入较深水环境,早期滨岸沉积物崩塌形成重力流搬运至神农顶一带,形成“间断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处于中元古代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台子组沉积之后,神农架地区彻底与古陆分隔,不再发育“相混合”式混合沉积,乱石沟组—台子组沉积时期为扬子台地北缘由窄大洋向开阔洋盆演化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98.
针对基于栅格单元与定性定量方法模型在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中存在模型预测精度低且使用较为频繁的不足与弊端,采用斜坡单元与机器学习方法之一的随机森林模型相结合开展元阳县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在ArcGIS中,利用曲率分水岭法划分出7 851个斜坡单元。经过大量统计研究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选取工程地质岩组、地貌类型、高程、坡度、坡向、曲率、起伏度、河流距离、断层距离等9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SPSS软件,将9个评价指标与灾点发育特征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在SPSS中,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易发性评价模型,将元阳县崩滑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低、中、高、极高4类,所占面积分别为410.06 km2、470.21 km2、550.02 km2和776.87 km2,分别占元阳县面积的18.58%、21.30%、24.92%和35.20%。经与详查结果对比,评价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利用ROC曲线得出区划结果精度AUC值为92.7%,区划结果相当好。研究显示,元阳县中部和西南两个部分地质灾害集中...  相似文献   
99.
塔木素地区的构造稳定性对其作为高放射性废料处置预选地至关重要,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调查与安全评价。结合野外地质资料,利用X射线衍射和穆斯堡尔谱技术对该地区3条断层的断层泥及其围岩进行矿物组成和铁化学种分布特征研究发现:① 塔木素断层(F2)围岩和断层泥主要以石英、长石为主,断层泥中含少量粘土矿物而其围岩几乎不含粘土矿物;样品中均只含氧化性铁。② 乌兰铁布科断层(F4)围岩和断层泥中矿物以粘土矿物和方解石为主,见有微量黄铁矿,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蒙脱石、伊蒙混层;断层围岩中只含还原性铁,但断层泥中含有少量的氧化性铁。③ 除样品TMS04不含方解石,那仁哈拉断层(F7)围岩和断层泥均含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及少量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和伊利石、蒙脱石;在断层泥及围岩中均检测到氧化性铁和还原性铁,除TMS04中氧化性铁含量较高于还原性铁以外,其余所有样品中氧化性铁含量均稍低于还原性铁。断层泥和断层围岩的矿物组成和铁化学种分布特征与断层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其差异性显示塔木素地区断层与深部和外界的复杂连通性关系,总体显示断层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0.
四川盆地涪陵气田焦石坝区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海相页岩气储层是由孔隙和裂隙组成的双孔隙岩层。为确定储层的含气量和产出能力,应用页岩气测井评价技术对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定性认识,并提出了定量评价方法。认为用"经验统计法"可以有效计算出页岩气储层的孔隙度,但由目前的测井评价技术所得到的渗透率仅能反映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