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信息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关于中国信息化水平的测定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等单指标层面,关于信息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还很少。通过建立IDI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测算变差系数等方法,从宏观和中观区域视角比较系统的剖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格局。研究发现,2000~2010年,中国四大板块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自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较快,区域之间数字鸿沟有所缩小。从中观省级层面上,2000~2010年,省际之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差悬殊,但空间格局有较大变化,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另外,信息化发展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2.
江汉平原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卫东 《地理学报》1994,49(1):73-83
基于对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本文划分江汉平原的土地类型,运用土地类型结构数量分析方法,自下而上地作了江汉平原综合自然区划,揭示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山区乡镇企业发展条件的优劣势分析,指出了其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并对山区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4.
75.
本文由概念和本质属性分析入手对土地利用规划进行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加深对我国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从而在广义的角度下对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本质属性、分类、起源与发展等基本问题和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缺陷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研究指出:①问题导向性、空间性、过程性、未来性、干预性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本质属性;②土地利用规划是通过采取面向未来的干预措施以解决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问题的一个过程,对此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若干重要认识;③在广义概念和本质属性基础上分析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起源和发展会有新的理解;④在土地利用规划基本问题理解的基础上能更深入地看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76.
西方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金融地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已受到越来越多地理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总结国外学者在金融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当前主要研究议题,提出对我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启示。国外金融地理学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理学家开始关注金融机构在引导特定地区资本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80年代,学者们转向研究金融在西方社会中的角色、特定金融制度的空间组织与运作、金融中心的发展、金融流动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等; 90年代以来,金融地理研究中出现了三个贯穿、且相互增强的研究对象,即解除管制、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相关研究中出现了文化制度转向。当前主要研究议题包括: 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及萎缩; 金融排除及其带来的地方货币系统的研究;货币地理学研究等。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及经验,我国可以在金融服务网络的空间格局、货币流地域差异、金融排除及其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7.
程汉  刘卫东 《地理学报》2022,77(12):3090-3103
国际发展研究指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知识在发展中国家本地化的研究,是西方地理学的经典议题。本文梳理和总结了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发展研究的发展历程,包括其出现背景、兴起过程和学科格局,系统评述了国际发展知识演变的4个阶段,即现代化理论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新自由主义阶段(20世纪80—90年代)、新结构主义阶段(21世纪初10年),以及新现代化理论阶段(21世纪10年代至今)。借鉴西方经验,对照当前中国崛起的过程,提出中国已经到了需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国际发展知识的新阶段,应积极推动国际发展地理学。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立足学科优势,建议了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地理学研究的4个方向,包括基于中国的区域发展经验和空间治理模式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地理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海外重大项目案例研究和国际发展融资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78.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技术创新活动深刻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和合作。论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技术(知识)异质性视角,使用包括申请人地址和专利分类号的2001—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授权发明专利数据,通过运用分布拟合、技术空间可视化和Log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技术创新特征及其路径演化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创新类别呈现幂律分布,集中在电通信及计算等少数技术类别,存在马太效应,技术的路径依赖较强。技术创新的跨产业“产品—零部件/软件—新产品(新产业)”和产业链上游“产品—零部件—基础材料”的关联拓展带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技术演化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在专注核心技术的同时,进行相关多样化;广州从其强势的医学转向电通信及计算技术,进行非相关多样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趋于同质,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城市间创新协同。对比现有文献,论文提出技术创新路径受到所在区域技术创新特征的强烈影响,当前全球—地方(城市)视角研究需要加入区域尺度。  相似文献   
79.
中国重大科技计划中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跟踪世界科技的最新进展,解决中国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性和突出性重大问题,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如科技支撑计划等。气候变化、地表过程、土地利用、自然灾害是近年来人文一经济地理学者参与最广、研究最深的领域,在地表过程的人文驱动机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政府编制规划、开展环境外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分析了上述研究计划的基本概貌,以及人文一经济地理学者在其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从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人文地理过程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土地利用重点问题咨询与决策、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方面总结了人文一经济地理学在其中做出的主要贡献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0.
农村信息化空间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构成、居民收入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为解释变量,选取农村信息化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利用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各种因素对农村信息化空间作用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信息化在农村地区的影响程度与当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等因素关系密切;农村家用电脑拥有量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之间关系最紧密,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拥有量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关系紧密;要实现信息化对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既要根据地区发展水平采用适宜的基础设施,又要注重农村居民自身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