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光兴 《海洋科学》2003,27(12):20-22
十足目甲壳动物有许多具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例如对虾、沼虾、螯虾、龙虾、蟹等。由于自然资源的供应毕竟有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这些高蛋白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因而单靠捕捞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依靠水产养殖 ,提高养殖产量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目前 ,限制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足够量的健康苗种的供应问题。由于缺乏对繁殖过程的了解而制约了育种业的发展 ,因而 ,弄清这些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甲壳动物繁殖的内分泌调控是进行成功水产养殖的基本前提。近20年来 ,对于甲壳动物繁殖内分泌学的认识正在…  相似文献   
32.
浮游动物死体是海洋沉降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浮游动物死体对于准确评估特定海区生物泵碳通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在自然海区的死亡情况,采用2019年7~8月在南黄海获取的浮游动物样品,使用中性红染色法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死体的平面分布及其受控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平均丰度为(1 378.3±929.84) ind./m3,其死体比例在5.0%~68.8%之间,平均为33.3%±16.6%。桡足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主要类群,平均丰度为(1 202.9±937.4) ind./m3,死体比例在3.6%~69.7%之间,平均为38.6%±17.0%,与全球海域浮游桡足类的平均死体比例相当。不同浮游甲壳动物优势种的死体比例存在差异。其中,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死体比例最高(62.0%),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最低(17.9%)。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夏季南黄海浮游甲壳动物死体比例的主要影响因子。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死体比例和表层温度显著正相关,拟长腹剑水蚤和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的死体比例与表底温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表层盐度与克氏纺锤水蚤(Acartia clausi)的死体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南黄海海洋生态动力学过程和海洋碳通量等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3.
为了解黄、渤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利用2014年春季在黄、渤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 对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 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 并划分了浮游动物群落。共记录浮游动物78个种类(南黄海69种、北黄海42种、渤海47种), 浮游幼虫占比最高。研究海域的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3 183.8±7 829.7 ind./m3, 剔除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后, 平均丰度为537.3±554.2 ind./m3; 平均生物量为409.1±517.5 mg/m3。夜光虫、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是黄、渤海的共同优势种。结合香农-威纳指数和累积优势度曲线分析, 渤海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最低, 北黄海次之, 南黄海的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表明, 研究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渤-黄海沿岸群落、黄海中部群落和南黄海-东海近岸混合水群落。相关性分析显示, 研究海域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  相似文献   
34.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作者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海域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 953.9×104个/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个/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胶州湾海域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5.
夏季强降雨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强降水对胶州湾浮游硅藻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利用2012年夏季暴雨前(7月17日)和暴雨后(8月5日)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胶州湾海域在暴雨前后浮游硅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台风导致的强降雨天气对浮游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前胶州湾共记录到硅藻22属54种,暴雨后,共记录到出硅藻18属39种,浮游硅藻种类数显著下降。暴雨前浮游硅藻的平均丰度为2953.9 104 cells/m3,优势种有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暴雨后浮游硅藻平均丰度为111.4104cells/m3,比暴雨前降低了1个数量级,优势种组成也发生变化,有浮动弯角藻、星脐圆筛藻、大洋角管藻(Cerataulina pelagica)和波状石丝藻(Lithodesmium undulatum)。暴雨前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也发生变化,暴雨前在湾西部丰度值较高,暴雨后浮游硅藻平面分布相比暴雨前更加均匀。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海洋环境异常变化对浮游硅藻乃至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6.
为分析夏季南黄海潮汐锋及其对浮游动物和初级生产分布的影响,本文利用2011年夏季航次的水文数据、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样品及叶绿素a资料,对南黄海潮汐锋区位置及小拟哲水蚤丰度和叶绿素a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夏季南黄海潮汐锋对小拟哲水蚤丰度和初级生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调查水域存在明显的浅海潮汐锋;小拟哲水蚤丰度高值(18267ind/m3)出现在锋区,其低丰度值(1480ind/m3)出现于锋区附近混合区,两者之间相差1个数量级,其丰度由远岸层化区至锋区逐渐升高。叶绿素a表层浓度高值(4.7μg/L)出现在锋区附近层化区,锋区叶绿素a表层浓度较低(2.2μg/L)。锋区中出现小拟哲水蚤丰度高、表层叶绿素a浓度较低的现象,表明桡足类的摄食压力对初级生产具有明显影响。可见,潮汐锋是影响南黄海浮游生物分布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潮汐锋对跨锋区生物要素分布乃至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7.
38.
利用青岛市即墨金口养虾场虾池的浮游动物样品 ,计算了虾病暴发前期 ( 1994年 5月~ 7月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 9.53~ 4 80 .0 0 mg Cm-3,生产量的变化范围为 1.16~ 2 3.73mg C/ m2 d。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 - a的变化趋势一致。两个虾池的生物量虽然相差较大 ,但有着相近的生产量。生产量是评价浮游动物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因此 ,在养殖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9.
海洋桡足类滞育卵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桡足类作为小型甲壳动物 ,是鱼虾类良好的天然饵料 ,其繁殖和培养将在现代海水养殖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桡足类滞育卵的产生、控制条件和在养殖业上的潜在价值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0.
2007年夏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夏季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环境参数,初步探讨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52种(不包括浮游幼体20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769.6 ind/m3,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34和0.48.浮游动物优势种类为:柱头幼虫(tornaria larvae)、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其中体长较小(0.7~1.1mm)的柱头幼虫和小拟哲水蚤是最重要的优势种类.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水域浮游动物划分为3个组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表盐和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