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海洋学   51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2014年4月在威海刘公岛南部毗邻海域获取的生物样品,研究了该海域叶绿素a浓度分布趋势,以及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和群落多样性。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平均值(9.51μg/L)高于底层(8.97μg/L),表层叶绿素a浓度分布趋势呈现为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本次调查共记录浮游植物25属41种,其中硅藻21属3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87.8%;甲藻4属5种,占总种数的12.2%。调查海域硅藻(3.16×105 cells/m3)和甲藻(0.52×105 cells/m3)的平均丰度分别占浮游植物总丰度(3.67×105cells/m3)的85.9%和14.1%。硅藻在浮游植物物种数和丰度上都占显著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长菱形藻(N.longissima)、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该海域浮游动物共记录18种、浮游幼虫7类,合计共25种。其中浮游动物成体分别隶属于刺胞动物(3种)、甲壳动物(桡足类9种,端足类3种、糠虾1种)和毛颚动物(2种)。调查海域桡足类在浮游动物种类和丰度上占优势,平均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40.3%。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钩虾(Gammaridea)和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冬季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杜秀宁  刘光兴 《海洋学报》2009,31(5):132-147
根据2006年12月30日—至2007年1月17日北黄海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其分布和多样性等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8属131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有53属113种,占总种数的86.3%,甲藻有11属16种,占总种数的12.2%。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88.89×104个/m3,硅藻丰度平均值为86.58×104个/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2.28×104个/m3,硅藻丰度分布趋势决定了浮游植物丰度的分布趋势。辽宁南岸是浮游植物密集区,山东半岛北岸其次,而北黄海中部是浮游植物的稀疏区。优势种为: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diacu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密连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80,Pei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42。与1959年1月相比,2007年1月北黄海浮游植物丰度由150.00×104个/m3降为88.89×104个/m3,下降了近41%,硅藻丰度由148.00×104个/m3降为86.58×104个/m3,而甲藻丰度由1.25×104个/m3上升为2.28×104个/m3,占浮游植物丰度的比例由0.8%上升为2.5%。主要优势种及优势属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仍以硅藻为主、甲藻其次,浮游植物丰度总的分布格局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红树林物种组成、资源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天然分布南界为海南三亚(18°12′N),北界为福建福鼎(27°20′N)(人工引种北界为浙江乐清28°25′N).中国红树林区系有红树植物20科26属37种.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是中国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地区.近50 年来,红树林面积先是锐减(1950年,48 266 hm2;1997年,14 877 hm2),2000年后略有回升(2002年,22 024.9 hm2;2008年,23 081.5 hm2).合理评估红树林湿地生态效价,完善红树林保护区制度,推进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红树林湿地保护网络系统,是中国红树林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红树植物药用状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共有红树植物20科37种,已发现具有药用价值的有23种,民间药用的红树植物主要有13种.已经有26种红树植物涉及到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其中木榄、秋茄、老鼠勒、榄李、海漆、木果楝、桐花树、白骨壤和玉蕊等研究较多.主要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二萜、三萜、甾体、黄酮、木脂素和生物碱等,显示抗菌、抗肿瘤、拒食、酶抑制、降压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较高的药物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浮游桡足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和高级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重要中介,对自然海区桡足类食物组成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其在海洋食物网所处生态地位的关键。然而,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很难获取桡足类准确的现场摄食信息。本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对现场采集固定的中华哲水蚤样品进行清洗、去除附肢、镜检等处理,研磨匀浆后提取总基因组DNA。基于对以此DNA为模板扩增出的非桡足类核糖体小亚基基因(non-copepod 18SrDNA)序列的分析,本文共检测出属于8个门的中华哲水蚤的潜在食物种类。研究结果表明,PCR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桡足类摄食研究中具有强大的效用,同时,诸多潜在食物类群的发现也意味着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桡足类及其它海洋生物现场食物组成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将有利于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真实状态,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Pelagic copep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rine food web. However,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status of this zooplankton group depends on the careful study of their natural diets. In previous PCR-based copepod diet studies, we found many apostome ciliates that live symbiotically under the exoskeleton of the copepods, and their sequences were often over-represented in the 18S rRNA gene (18S rDNA) libraries. As a first step to address this issue, we designed three apostome ciliate 18S rDNA blocking primers, and tested their blocking efficiency against apostome ciliate 18S rDNA under various PCR conditions. Using a semi-quantitative PCR method, we optimized the conditions to efficiently amplify the 18S rDNA of the prey while simultaneously excluding the symbiotic apostome ciliates. This technique will facilitate PCR-based diet studies of copepods and other zooplankton in their natural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并弥补此类重要浮游生物类群在以往调查研究中的欠缺, 于2010 年9 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 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成体48 种, 浮游幼虫21 类, 桡足类和水螅水母为最主要的浮游动物类群, 分别占浮游动物成体种数的37.5%和20.8%。浮游动物丰度为2 300.1~266 232.0 个/m3, 平均丰度为37 074.3 个/m3。优势种(类)8种, 分别为夜光虫、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异体住囊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双壳类幼体以及腹足类幼体, 其中夜光虫为研究水域最主要优势种。对各站位物种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调查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可划分为4 个组群, 各组群的分布格局受到水温、盐度和海流的共同影响。该研究为此水域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和较高营养级消费者之间的关键联系环节,掌握桡足类的现场食物组成对于准确评估海洋食物网中的营养关系和能量转移至关重要。本研究中,我们以中华哲水蚤这一在中国、日本以及韩国近海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大型哲水蚤属桡足类为研究对象,应用之前开发的基于PCR的克隆技术,通过分析中华哲水蚤所摄食生物的18S rDNA序列,研究了中华哲水蚤的现场食物组成。结果揭示了南黄海(Y19站位)和渤海(B49站位)中华哲水蚤食物组成的多样性。共检测出43个操作分类单元(OTUs),分别隶属于13个类群:硅藻(Bacillariophyta)、甲藻(Dinoflagellata)、硅鞭藻(Dictyochophyceae)、金藻(Chrysophyta)、Katablepharidophyta、浮生藻(Pelagophyceae)、无根虫(Apusozoa)、水螅水母(Hydrozoa)、栉水母(Ctenophora)、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被囊动物(Tunicata)、毛颚动物(Chaetognatha)以及海洋真菌。结果还表明,当发生藻类暴发时,中华哲水蚤可以摄食引发藻类暴发的藻种。当周围海域浮游植物的丰度相对较低时,中华哲水蚤可以选择摄食各种后生动物尤其是水螅水母和栉水母的卵、幼虫或者有机碎屑。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是一种杂食性桡足类,它对食物的选择依赖其生活海域中食物的可获得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回顾遗传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洋桡足类分类学、群体遗传学、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0.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火腿许水蚤、卤虫无节幼体及轮虫这3种饵料生物脂肪酸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牙鲆仔稚鱼存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火腿许水蚤体内3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ARA,EPA,DHA)总量为34.18%,明显高于其它2种动物的含量(卤虫无节幼体4.67%;小球藻强化轮虫9.39%)。投喂火腿许水蚤的仔鱼成活率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鱼,与投喂混合饵料(卤虫无节幼体和火腿许水蚤按比例混合)的仔鱼存活率差异较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仔鱼。投喂火腿许水蚤的稚鱼成活率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稚鱼,与投喂混合饵料的稚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其全长增长倍数和增重倍数极显著高于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混合饵料的稚鱼。投火腿许水蚤的仔稚鱼体内ARA、EPA、DHA的含量明显高于投喂混合饵料的和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的仔稚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