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苍希格钨矿床位于蒙古国西部阿尔泰钨-钼-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内.矿体围岩为中-上奥陶统巴赫留克组火山沉积岩及早泥盆世陶伊陶古什杂岩体,矿体呈脉状、似脉状、透镜状产出.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云英岩化、萤石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其中硅化、云英岩化及萤石化与钨矿化关系密切.金属矿物主要为黑钨矿、白钨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辉钼矿、辉铋矿、闪锌矿,矿物组合在水平和垂向上均具有一定的分带.初步分析认为,苍希格钨矿床为与海西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有关的中高温热液石英脉型钨矿床.  相似文献   
52.
地浸采铀技术已成为世界采铀的主流工艺,采区退役后地下水环境修复亦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文章简要介绍了碱法、中性和酸法三种典型地浸采铀技术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地浸采铀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以酸法地浸铀矿山地下水环境修复技术为例,重点介绍了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与应用,归纳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下一步应加强在酸性与氧化环境中能使铀固定并长期稳定的新技术,高活性、强适应性修复菌群的选育、驯化技术,地下水异位-原位协同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放射性核素及重金属在铀矿地浸地下水环境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溶解-沉淀等行为与机理及其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3.
四川汶川大地震震害遥感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回顾了中国应用遥感技术调查评估地震灾害的历史及其进展,经过综合论证,给出了汶川地震5种震害的分类划分标准和灾害遥感调查评估总体技术流程,总结了灾害遥感调查评估各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遥感信息源和不同遥感技术方法识别不同震害的效果,为汶川特大地震灾中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了决策依据;结合遥感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了震害遥感调查评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4.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5.

本文利用跨郯庐断裂带明光段东边界一条密集测线的波形数据, 计算了该测线133个台站的HVSR曲线, 获得了剖面的峰值频率.基于计算的HVSR曲线, 我们采用粒子群算法反演了浅层地壳的S波速度结构, 并通过地质构造、钻孔资料、浅层地震反射剖面和频散曲线反演结果等验证其可靠性, 进而对郯庐断裂带明光段的沉积格局、东界两条主干断裂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特征进行分析讨论, 得出如下结论: (1)测线下方HVSR剖面呈现复杂的双峰、多峰形态, 其场地分类均为Ⅱ类中硬土, 但峰值频率变化较大, 应关注西侧凹陷区对强地面震动的放大效应; (2)HVSR反演S波速度结构揭示的土石界面与钻孔结果较为一致, 其分布形态、趋势与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结果高度吻合, 且刻画了主动源未能刻画的风化基岩-未风化基岩界面; (3)HVSR反演S波速度结构刻画的郯庐断裂带东界两条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性等特征与钻孔、浅层地震、频散反演和地质构造等结果较为一致, 并揭示池河—太湖断裂的活动性强于嘉山—庐江断裂, 可能为活动断裂.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VSR方法可以应用于城市场地响应特征、浅层沉积结构和隐伏活断层探测等.

  相似文献   
56.
在GNSS高精度定位中,观测量定权方式的选择影响着定位的性能,特别是对于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由于各个卫星实时轨道及钟差改正数的精度不同,PPP的定位解算性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据此采用融合SISRE的方式将不同卫星轨道及钟差精度信息加入到卫星高度角定权模型中,通过对56个测站单天观测数据进行仿实时PPP实验可以发现,融合S...  相似文献   
57.
58.
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利用雷达径向速度、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以及数值预报产品和雨量资料,分析了临沂2008年汛期中最大也是最后一场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发生机制。结果发现: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形势下,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是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原因。分析还表明:低空西南气流的稳定维持利于降水过程持续,而高空气流的短波波动则造成降水强度的强弱波动变化;当高空气流由偏西风转为西南风,中低空西南气流和中高空西南气流同向叠加时,对流层中层西南急流建立并且向超低空传递,高空冷空气的加入和低层西南气流加强促使中小尺度系统生成,导致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59.
李惠  梁杏  刘延锋  刘亚磊  鲜阳 《地球科学》2017,42(5):843-852
棉花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研究干旱区棉花的水分利用来源对合理制定灌溉制度、实现农业节水灌溉和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基于水文监测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中氢氧同位素的动态变化特征,确定棉花不同生育期及灌溉后的水分利用来源,并应用多水源混合模型(IsoSource模型)定量计算了棉花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棉花在蕾期、花期、铃期和吐絮期主要的水分利用来源及利用率分别为0~30 cm(78.2%)、30~60 cm(31.9%)、60~110 cm(32%)、110~220 cm(47.3%),整个生育期内水分利用来源存在由浅变深的规律.膜下滴灌后,棉花调整其水分利用来源,显著增加了0~30 cm浅层土壤水的利用率.综合试验结果表明低额高频的灌溉制度可以提高棉花对灌溉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0.
室内地图数据标准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空间信息服务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室内定位技术的发展使室内地图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但是室内地图数据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使得室内地图的生产、更新、维护和数据共享成为难点。本文在调研目前室内地图应用和相关标准研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室内地图数据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和室内地图数据标准编制时应遵循的原则,并对室内地图数据标准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阐述,对室内地图数据标准的最终确立将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加快室内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