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篇 |
免费 | 106篇 |
国内免费 | 4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29篇 |
地质学 | 202篇 |
海洋学 | 16篇 |
综合类 | 1篇 |
自然地理 | 13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0年 | 3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997年夏笔者和夏威夷大学范宝峰教授与CharlesRFletoherIll教授在夏威夷群岛进行地质考察。在瓦胡岛所见第四纪珊瑚礁和古海岸地质的年代学记录是:高出现海平面30m处有KaenaFormation(珊瑚礁),其年代为45~60万年。较新的为相当于阶段5e和我国马兰黄土下S1下部的WimanaloFormation珊瑚礁),其年代为11.4~13.l万年。更年轻的海平面变化记录是几个水下的古海岸线。代表阶段3的古海岸线位于-60~-50m(6~5万年)。阶段2的古海岸线,由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位于现海平面下110~120m(.互万年),为Millllala海岸线(图版互图1,下同) 相似文献
22.
23.
24.
25.
26.
雷州半岛全新世高温期珊瑚生长所揭示的环境突变事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南海北部雷州半岛徐闻县灯楼角角孔珊瑚礁剖面(20°14.005′N, 109°55.200′E)的研究, 发现在全新世高温期存在至少9次高频率、大幅度的气候突然变冷事件, 将这一现象命名为“雷州事件”. 这一时期是雷州半岛珊瑚礁发育的适宜期, 至少可分为9个阶段, 每一阶段(即一次气候适宜期)的持续时间约20~50 a, 之后即在冬季突然出现一次低温和(或)相对低海平面事件, 导致角孔珊瑚大量死亡, 并出露遭受磨蚀, 形成间断面;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厚逾4 m的角孔珊瑚礁坪. 此段时间地壳分阶段性地下沉, 海平面上升. 该珊瑚礁剖面是研究中国南部热带地区全新世高温期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宝贵的材料, 为全新世高温期的高频气候不稳定性演化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对传统的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特征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7.
北京石花洞石笋微层灰度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意义--Ⅱ. 灰度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北京石花洞石笋TS9501薄片样品微层灰度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影响灰度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归纳了适于灰度测量石笋样品的条件是:(1)当地气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2)溶洞埋深不宜过大,洞穴上方岩石中无横向水流,渗水为垂向运动;(3)渗水通道的调蓄能力能够保证季节性环境差异不会被破坏;(4)石笋样品含较多的有机杂质,不宜过于纯净,并在样品生长方向上有明显变化.通过与现代器测记录对比,发现石笋薄片透光条件下测得的灰度主要受地表气温(尤其是夏季气温)的影响,可以作为气温的替代性指标.并以此分析了北京地区一千多年来的气温变化,揭示出北京地区也存在几次明显的小冰期,与历史记录基本一致.而且在1400AD前后气温型式有明显变化,此前的气温变化幅度小、波动较弱,而此后的气温波动剧烈、变化幅度大,出现了几次明显的小冰期.这种变化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地质记录中也有表现,可能指示一次全球性的气候型式变化。 相似文献
28.
晚第三纪以来中国古环境的特征及其发展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祝贺袁复礼教授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周年,感谢他对中国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研究的教导和启迪。 一、中国现代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必须注意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现代中国的自然环境因地理位置、地形及气候、动植物、土壤等因素的差异而不同,而这些因素的形成无一不具有其历史根源,因此环境各因素的发展对于环境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地质历史的发展来看,现代东亚环境的轮廓基本上形成于新生代中期,因此研究中国晚第三纪以来古环境及其发展过程对于认识和保护现代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9.
30.
泥河湾盆地和黄土高原堆积着我国第四纪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地层,同时也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两者沉积环境不同,但都较为连续地记录了中国北方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历史和古人类活动的信息。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个重要地区的地层进行了对比,并列出了两个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