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71.
共搜集到1960 ̄1990年中、南美洲地区10个地震序列。其中1个是板内地震序列。这个板内地震序列表现出的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短,长短轴之比低;余震震源机制和主震震源机制相比变化大。其余9个是俯冲带上的板缘地震序列,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较长;震源深度下限超过地壳,可以达到70km以下(第10号序列例外);主震的震源机制受俯站带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控制。但是这些震序列又分为两  相似文献   
72.
目前板块内部的大陆深俯冲及其动力学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大别、苏鲁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带在世界上是规模最大的,因此,吸引了国内外科学家的注目.已进行的大量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的成因解释,但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73.
2006年文安地震孕育、发生的应力场动态图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反演了河北地区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对震源机制解各参数的统计分析,发现应力轴的优势取向和华北构造应力场完全吻合,反映它们受到大区域动力因素的制约。进行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计算,并对一致性参数进行空间平面插值,得到了2006年文安地震前震源机制解一致性参数空间动态的变化特征。文安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大范围的一致性参数低值区域,并且低值区域面积随时间增长逐渐扩大,这可能是中强震前的一种具有动力学意义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   
74.
本文从2008年中国汶川、2011年日本东北部巨震出发,论述我国地震预测,尤其是对应用实践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和需要重视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75.
山西构造带是历史强震多发地区,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江娃利等,2000)显示,除了1626年太白维山山前断裂带的M7.0地震外,其余6次强震均发生在山西构造带内的近南北向段落或由北东东向构造向南北向构造转折的部位,显示了山西构造带内的南北向段落对强震发生的控制作用,这一重要现象及其所对应的动力学含义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6.
溪洛渡库首区蓄水后震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世界第三大水库溪洛渡的库首区遍布碳酸盐岩、灰岩,存在溶洞,蓄水后水位升高140m左右,随之发生6 000多次地震,但绝大多数是1级以下微震,最大震级仅仅ML3;集中在库岸两侧10km、深度5km、从大坝向上游沿库盆40km长度的范围内。微小地震对于水库、大坝的安全没有产生影响。使用较为密集的水库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反演得到蓄水前后700多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并进一步反演了全区和分区的应力场,发现:震源机制空间取向复杂、破裂类型多样,应力状态不均匀、不稳定。与他人使用大量天然地震资料反演的区域应力场不一致,表明水库诱发地震没有受到区域应力场的严格控制。分析认为库水涌入溶洞、渗透到裂隙、节理,原来存在的小断层面或者间断面的孔隙压力增加,摩擦强度、岩石破裂强度降低以及库水载荷加大造成弹性变形等共同作用是地震的成因。并且首先主要释放的是已经积累的区域应力、局部应力,然后才表现出以库水载荷产生的附加应力为主。库首区没有较大的活动断层,2014年库水位将再度升高数十m,伴随裂隙的贯通,应力场的调整,回流的库水淹没库盆上游,还会发生中小地震乃至中等强度地震。溪洛渡水库大坝抗震设防水准较高,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建议在诱发地震继续活动期间,尽早实施详细的水文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提供精细的科学资料,为确定诱发地震的成因、寻找控制诱发地震的技术条件,以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为其他类似水库发挥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7.
伽师强震系列应力场的转向过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97~2003年,新疆伽师地区相继发生多次强震. 取哈佛大学公布的伽师强震系列CMT(矩心矩张量解)解资料,由滑动矢量拟合法反演区域应力场. CMT解的系统聚类分析表现出3个阶段的时序特征. 分析震源区应力场发现,1997年3月1日至2003年1月4日期间新疆伽师地区的应力场发生变化,2003年2月24日起,又恢复到基本应力场的方向,从而完成从基本应力场-变化应力场-基本应力场一次完整变动过程. 结合区域受力状况和构造背景,讨论了新疆伽师强震系列应力场变化的成因,并且认为伽师强震系列具有体破裂的特征.  相似文献   
78.
地震波在地球表面的反射波PP、SS由于需经地球表面的一次反射,因此属于远震记录观测到的震相。本文利用井下摆观测数据,对2003年吉林松原震群和2005年黑龙江林甸地震震相进行认真研究,根据台站附近的测井资料确定的上地壳速度模型,对选定的地表反射点进行地震波的走时计算,初步判定在特定的震中距内井下摆可以记录到地方震的地球表面反射波。为和远震记录的PP和SS震相相区别,本文暂定此震相为PgPg,SgSg。  相似文献   
79.
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刁桂苓  王绍晋 《地震研究》1996,19(4):331-339
本由区域台网地震波资料,反演得到1976年运动龙陵地震群60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中对机制解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小震机制解的优势取向和主要类型与序列中的大地震震源机制一致。反演得到震源区应力场方向为:最大压应力主轴方位195°,仰角5°;中等压应力主轴方位314°,仰角79°;最小压应力主轴方位104°,仰角10°。这与其它资料给出的结果相符,虽然区域应力场的平均方向比  相似文献   
80.
板块构造的运动和动力学是地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板块边缘强震是板块运动的直接结果.分析1982年日本茨城地震序列发现,震源断层面存在分阶段沿走向扩展、倾向调整的特殊图象.结合震源机制的走向、倾向以及滑动方向等资料,确认属于日本海沟下方的俯冲带逆冲地震.文中讨论了地震序列过程的成因,认为采用介于年尺度的空间大地测量结果与秒尺度的强震矩张量分析之间的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局部下方俯冲的动态过程.根据地震平均错距和板块运动速度,推测近年当地可能再次发生强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