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243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华中区域雷达组网的逐步完善,雷达资料实时共享成为可能。该文介绍了华中区域雷达资料实时共享平台的设计思路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该平台的建成对于提高天气短时预报准确率、提高定点、定时、定量的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水平和加强天气联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土地利用能够通过改变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影响土壤侵蚀,尺度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作用机制也会发生变化。本文针对坡面尺度、小流域/流域尺度和区域尺度,综述了不同尺度上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其中,在坡面尺度上,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应尺度上的模型有USLE/RUSLE、WEPP等;在小流域/流域尺度上,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相关的模型有LISEM、AGNPS、EUROSEM和SEDEM等;在区域尺度上土壤侵蚀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尺度上推和宏观因子评价的方法进行。多尺度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研究作为自然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多尺度综合与尺度转换、土地利用政策效应、土地利用格局与土壤流失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3.
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域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析、预测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动态是区域土地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陕西省横山县采集了254个耕层(0~20cm)土样,利用数字地形与遥感影像分析技术,提取了相关地形与遥感指数,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因子进行回归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县域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很低,变异性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差异显著,其中以水稻田有机质含量最高,而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对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次序为:水稻田>川地>梯田>坝地>荒草地>坡耕地>林地>灌木林地。不同坡度分析表明,“0~3°”这一坡度等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坡度等级;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不同坡向有机质含量存在一个明显的趋势,阴坡有机质含量整体上要比阳坡高。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高程h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坡向的余弦值COSα正相关,与复合地形指数CTI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修正后的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以及湿度指数(WI)正相关。利用相关环境变量及遥感指数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预测结果不甚理想,存在一个平滑效应,对于残差解释相对较低,须进一步研究以更好的解释残差。  相似文献   
34.
Summer precipitation products from the 45-Year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 (ECMWF) Reanalysis (ERA-40), and NCEP-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Atmospheric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AMIP-II) Reanalysis (NCEP-2), and Climatic Research Unit (CRU) TS 2.1 dataset are compar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observations over Chin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y and utility of the reanalysis datasets for the period 1979–2001.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although the magnitude and location of the rainfall belts differ among the reanalysis, CRU, and station data over South and West China,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show good agreement over most areas of Chin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bservations in most areas of China, CRU best matches the observed summer precipitation, while ERA-40 reports less precipitation and NCEP-2 reports more precipitation than the observa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amplitude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CRU is better than either of the reanalyses in representing the corresponding observations. The amplitude in NCEP-2 is stronger but that of ERA-40 is weaker than the observations in most study domains. NCEP-2 has a more obvious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han ERA-40 or CRU in most areas of East China. Through an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rainfall belts produced by CRU agree better with the observations than with those produced by the reanalyses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In East of China, particularly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 valley, CRU can reveal the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observations, but the signal of ERA-40 is comparatively weak and not very obvious, whereas that of NCEP-2 is also weak before 1990 but very strong after 1990.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precipitation difference between ERA-40 and the observations is smaller than that between NCEP-2 and the observations, but the variations represented by NCEP-2 are more reasonable than those given by ERA-40 in most areas of East China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35.
四川会理县大岩子铂钯矿床是目前国内品位最高的独立铂族元素矿床之一,也是一个独特的热液成因矿床。矿区及区域上的镁铁质岩浆岩可能是铂族元素的初始来源,震旦系白云岩是其有利的容矿围岩,构造控制下的热液活动促使了铂族元素的迁移富集。地表氧化带蓝铜矿化白云岩矿石的PGE含量最高可达27.13×10-6,坑道中相对新鲜橄辉岩的PGE含量为1.068×10-6,强烈蚀变橄辉岩含PGE0.528×10-6,地表蚀变后橄辉岩的PGE含量为0.435×10-6,表明铂族元素可能发生了活化转移。整个攀西地区基性超基性岩发育,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的围岩广泛分布,因而具备形成热液型铂族元素矿床的条件,找矿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观察三香通络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 例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 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香通络饮治疗。比较2组的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13%(41/46),对照组为60.87%(28/4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头晕目眩、头痛、心悸、口干口苦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0.87%(5/46),对照组为19.57%(9/4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香通络饮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且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7.
利用地震前后的Landsat-8和Sentinel-2光学遥感影像数据,基于频率域互相关算法提取加利福尼亚州MW7.1及MW6.4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同时针对形变数据易受轨道误差、条带误差及时间失相干的影响,分别采用最小二乘多项式曲线拟合、改进均值相减等方法去除系统误差项。研究表明,MW7.1主震以右旋走滑为主,地表形变的断层迹线呈NNW走向,长度达55 km,最大滑移量约为2.82 m;MW6.4地震的发震断层迹线呈NE走向,长度达15 km,最大滑移量约为1.05 m,推测2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分别为NNW向右旋走滑断裂及NE向左旋走滑断裂,二者形成典型的共轭关系。  相似文献   
38.
南宁市麒麟山风景区的景观特色表现为山形如麒麟称之外表美 ,洞穴景观奇特称之内界美 ,交通便利、满山花果飘香 ,旧岜粒村村民热心办旅游 ,热情好客称之旅游环境美。该景观开发对发展旅游业 ,促进科研、教学 ,加速南宁旅游城的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呼吁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39.
呷村矿床是1974年在1:20万区调中发现并初步肯定的富银多金属矿产地,后由四川省地矿局一○八队于1977年至1984年作了详查评价,求得铜、铅、锌金属储量×××万吨、独立银和伴生银×千吨、伴生金××吨、伴生汞×千吨,此外还有大量可供综合利用的镉、锑、镓、硒、硫酸钡(重晶石)、硫等组分,确定其规模为超大型,并且在矿床(区)范围内及区域上尚有极大的找矿前景,因而矿床的勘探、矿区的外围普查找矿及其科研工作均列为地矿部“三江”有色及贵金属成矿带重点攻关项目,现正在深入开展,并有许多进展和突破。 据现有资料表明,呷村矿床不仅在产出的地质背景条件、矿床特征、成矿机制、控矿条件等方面与日本黑矿极为相似,更重要的是呷村矿床在含矿火山岩的岩石类型、近矿围岩蚀变、矿床有用组份的共生组合(即物质组分)、金、银矿的赋存富集规律以及矿床的变质变形作用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目前国内外尚无报导的独特特征!这些特征在矿床理论研究和指导普查找矿工作的进展上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着重于与日本黑矿的类比①对其独特特征方面只是提及而不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