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8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393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241篇
地球物理   348篇
地质学   892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51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古岩溶作用能够形成极具潜力的油气储层。以断控型大气水岩溶储层结构为切入点,在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相似露头区调查的基础上,从形态及成因角度明确了4种结构单元,并以塔河油田四区S48单元为例,开展了地下研究。研究表明,主要形成于饱水带的地下河型洞穴规模最大,纵向发育型洞穴与孤立洞厅的差别在于高度直径比是否大于1;三者有多种组合方式,控洞断裂是重要的连接途径,3类洞穴与断裂的匹配数分别达到了2.5、1.9和1.7,洞穴发育与断裂分布有良好的耦合关系;此外,古地貌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岩溶的发育。  相似文献   
992.
北山造山带是研究中亚造山带增生造山的关键地区之一,浊积岩是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山古生代浊积岩主要出露于营毛沱、柳园和黑山口地区。营毛沱浊积岩发育于下奥陶统,古水流方向由南向北,内部砂岩具中高等风化程度的长英质源区,构造背景为被动陆缘。早二叠世柳园浊积岩内部砂岩具低到中等风化程度的中基性源区,构造背景为大洋岛弧。早二叠世黑山口浊积岩中的砂岩源区具中等风化程度,环境相对柳园砂岩较为稳定,和长英质源区的沉积岩具相似性,构造环境可能为活动陆缘弧。对北山古生代浊积岩的解剖揭示北山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俯冲增生过程。早古生代花牛山-火石山一带发育向北的俯冲,火石山南部被动陆缘形成营毛沱浊积岩,之后的俯冲带局部后撤形成泥盆纪墩墩山岛弧。柳园地区晚古生代洋壳向花牛山和石板山岛弧带俯冲分别形成了柳园和黑山口浊积岩。本研究支持北山增生时间持续到早二叠世的观点,对认识天山、索伦缝合带的衔接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加拿大沃伊西湾铜镍矿床是20世纪末加拿大发现的最大矿床,而且近年还有新增储量的发现。该矿床储量不仅在世界同类矿床中排在前几名,而且是岩浆通道模式最经典的矿床。岩体控制矿体,该基性侵入体位于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Labrador)北部中元古代奈恩深层岩套(Nain plutonic suite)中,岩体主要由西帝普斯岩体和东帝普斯岩体组成,它们由一条隐伏的岩浆通道所连接,矿体就位于岩浆通道中,形成典型岩浆通道成矿系统。岩浆通道的膨大部分形成了奥韦尔德矿床。对该矿成矿特征及其成矿模式的总结,对于寻找与岩浆通道成矿有关的矿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赣南早古生代晚期花岗岩类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赣南会同岩体花岗岩类及其闪长质包体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会同岩体花岗岩年龄为425.8±6.2Ma,花岗闪长岩包体为425.0±4.1Ma,侵入年龄约为425Ma,属于早古生代晚期的志留纪。岩体总体为过铝质到强过铝质(A/CNK=1.05~1.28)、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花岗岩和包体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一致,均富集Rb、Th、U、K、Pb,亏损Ba、Sr、P、Ti,Eu负异常明显。岩石属于S型花岗岩。花岗岩和包体εHf(t)均为负值,变化范围大(分别为-13.7~-3.3,-8.4~-3.2),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较老(总体为1.6~2.3Ga)。结合前人资料,认为早古生代晚期赣南地区,在后碰撞伸展背景下,发生了大范围的成熟地壳的强烈再造和深熔作用,源于中、下地壳的熔体在约425Ma侵位形成中酸性岩浆,再向上侵位形成会同岩体。  相似文献   
995.
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驱动机制与铀成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南地区大规模金属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生代,区内的铀成矿作用明显不同于其它金属的成矿作用,如成矿时代上从中生代延续到新生代、矿岩时差大、铀矿聚集分布、铀源及矿化剂具慢源性等。基于众多铀成矿理论,从构造一岩浆活动的驱动力与铀成矿的关系出发,系统总结华南中新生代构造一岩浆活动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当前华南铀成矿的动力学观点有四个,即构造体制转换铀成矿观、热点(地慢柱)铀成矿观、幔汁活动铀成矿观、原地重熔铀成矿观。  相似文献   
996.
刁帆  文志刚  邹华耀  李娜 《地球科学》2013,(6):1289-129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长8油层组构造稳定,气候湿润,坡度仅为0.1°,具备形成浅水三角洲的地质条件.通过大量岩心观察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并结合现代浅水湖泊沉积特征,综合研究认为,陇东地区长8沉积时期水体较浅,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其主要沉积特征为:岩石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粒度概率曲线表现出明显的牵引流特征;三角洲前缘河口坝和重力流沉积不发育,河道频繁分叉改道,延伸较远,砂体规模较大;浅水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布范围广,与三角洲平原之间无明显的坡折带,不具备吉尔伯特型三角洲的三元结构.浅水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分布广泛,纵横叠置,其成藏条件优越,利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7.
对广东省南部花岗岩广泛发育地区的两个花岗岩风化剖面进行部分主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表明:研究区成土过程是Na、Mg、K、Ca持续风化淋失的过程,且风化程度较高,土壤剖面中重金属元素与主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研究区两土壤剖面的淋溶作用较强,淋溶层深达200 cm,淀积层深度为100~300 cm.在淀积层内,随着Ca、K、Na、Mg等主量元素的新生矿物沉淀,As、Cd、Pb、Zn、Ni等元素也相对富集,是广东地区深层土壤As、Pb等元素含量高于表层土壤的可能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8.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和Th的富集特征 及淋溶实验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岩溶区12条风化剖面U、Th的分布情况、岩-土界面岩粉层动态淋溶残余物的元素变化特征以及元素质量平衡的研究,初步揭示了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Th的富集特征.①在碳酸盐岩风化体系中,U呈现出明显的活性,而Th既有惰性的一面,又表现出活性的一面.②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岩-土界面是U、Th产生突变性富集的重要地球化学场所,而剖面进一步发育演化中U、Th的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岩-土界面反应中,由于风化残余物体积的巨大缩小,U呈现出低背景、强亏损、高富集的地球化学特征.当Th呈现活性态时,与U表现出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当Th表现为惰性态时,其在剖面中的富集主要源于易溶组分溶蚀后的绝对残余.③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Th的富集系数与基岩酸不溶物含量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说明碳酸盐岩酸不溶物含量愈低,碳酸盐溶蚀的体量愈大,风化溶液带出的活性U或Th也愈多,风化残余物的体积缩小变化程度也愈强,因此残余U或Th的相对富集程度也愈高.  相似文献   
999.
以四川省成都平原区农田生态系统水稻土剖面为例,探讨了Cd分配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Cd分配系数(Kd)在污染土壤环境和本底土壤环境中是不同的,在剖面PM 3、PM 6和PM 8剖面中污染环境中分配系数(Kd)大于本底环境中的分配系数,而在剖面PM 7中,本底环境中的分配系数(Kd)大于污染环境中的值。在污染环境Cd分配系数受土壤pH值、交换性Mg和铁硅氧化物的影响比较大,而在非污染环境中分配系数受到土壤可溶性Al、Cd全量和铁锰铝氧化物的影响较大。这些土壤的物化性质对分配系数造成影响,使得土壤滤渣和土壤原土中Cd形态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对沙埕港湾口断面的连续走航观测资料, 成功构建了沿走航断面的10 个站点的连续海流序列, 并分析了潮流、余流、潮通量等水文要素。分析结果表明, 沙埕港湾口水道潮流类型为正规半日潮流, 涨潮最先出现在中下层而落潮最先出现在上层, 涨(落)潮转流相差约为30min。水道内潮流为往复流, M2 和S2 分潮流流速较大, 倾角基本沿水道主轴方向。沙埕港湾口断面余流呈2 层结构, 10m 以浅基本为东南向余流流出湾口, 核心位于湾口断面南侧。10m 以深多为西北向流入湾内,入流核心位于湾口断面中部的底层区域。对潮通量的计算表明, 通过湾口进入沙埕港的潮通量约为1.63×108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