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充分对接国际南极地理实体命名规则,规范和指导我国南极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在梳理国际南极地名命名规则的基础上,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南极地名工作进展情况,并重点梳理了我国南极地名工作存在问题,结合当前南极地名命名形势,研判了南极地名命名的趋势,即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以人名命名标准提高和命名区域由陆表向冰下拓展,并为我国开展南极地名命名提供些许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2.
灌水量和气温对玉米生物耗水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玉米适宜灌水量,以石羊河流域武威荒漠生态和农业气象试验站为试验地点,按照常规灌水方式设计玉米全生育期灌水量3 750 m3·hm-2、4 500 m3·hm-2、5 250 m3·hm-2、6 000 m3·hm-24种处理,并按1∶1.5∶1∶1比例分4次灌溉,采用水量平衡法计算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分析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气候年景下,不同灌水条件对玉米发育期影响不明显;在玉米生物耗水过程中,气温升高耗水量增加,气温升高1℃,耗水量增加124mm;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呈抛物线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至抽雄期间,此期间也正是耗水量影响玉米产量最敏感的时期,期间耗水量每增加1 mm,玉米产量增加0.33 kg·hm-2;不同灌水处理情景下,水分利用率以灌水量为5 250 m3·hm-2最高,可达34.7 kg·hm-2·mm-1,故该灌水量可视为当地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133.
利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和安徽境内的156个气象站1961-2013年的逐日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天气现象等常规观测要素,对长江中游地区霾日进行了重建,并分析了霾日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站较乡村站霾日数普遍偏多,且不同区域的霾日年际、年代际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东亚冬季风的阶段性减弱(东亚大槽强度减弱)、北极海冰的减少等气候变率对大气环境容量变小、大气自净能力减弱和霾日的增加有较大的贡献。乡村地区的霾日年际变化和气候变率的相关性更高,表明乡村地区的霾日变化以受气候变率影响为主;而城市地区霾日数和气候变率的相关性较低,表明城市地区霾日变化主要受源排放影响,气候变率对霾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小,城市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的减弱是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4.
随着多波束等海底探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新的海底地理实体被发现并命名,海底地名命名活动日益活跃。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家的海底地名命名活动由深海大洋向两极拓展,尤其是南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开展精细化海底调查并命名新发现的南极海底地理实体已成为一些国家未来“主张”或“拓展”其南极海洋权益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南极海底地名命名的现状,对其管理情况、命名规则情况以及各国命名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南极海底地名命名的实际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为进一步彰显我国对南极事务的贡献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5.
干旱区生态系统的水文连通性影响植被斑块形态的空间分异。植被形态对水文连通性的适应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研究植被与水文连通性,过去多基于群落以上尺度,不涉及微观尺度。从植株个体角度探讨植被斑块形态与水文连通性关系,有助于挖掘微观尺度上景观格局对生态过程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多年生灌丛作为研究对象,以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照片解译和野外定点观测为研究手段,量化植被斑块形态与水文连通性之间定量关系,分析二者对泥沙截留与土壤固碳等关键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面灌丛斑块总体呈现横向生长趋势,灌丛斑块纵横比小于1;灌丛斑块纵横比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大,分别为0.64、0.70、0.79、0.83;(2)灌丛方向与水流方向夹角从坡顶到坡底先减小再增大;坡面中部的坡度最大,灌丛方向最接近与水流垂直的方向;(3)灌丛的汇流累积量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大,表明其水文连通度逐渐增大;水文连通度与灌丛斑块纵横比呈正相关关系;当水文连通度足够大时,灌丛在横纵方向上的生长没有倾向,形状近似为圆形;(4)泥沙拦截量和固碳效率随坡位下降而下降,二次曲线拟合表明泥沙拦截量和固碳效率随水文连通度增加呈增...  相似文献   
136.
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无论从粮食生产角度还是生态功能角度,都具有其他土壤难以替代的作用,因而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国黑土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盛产水稻、玉米、大豆、高梁等作物。要确保粮食安全保护黑土地至关重要。我国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的保护与利用,针对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导致黑土地退化的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7.
四川盆地以崇山峻岭为天然屏障,其盆底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里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在我国农业版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这里扎紧“粮袋子”以稳住农业基本盘,推进农业现代化,强调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供,推进种植扩面、粮食稳产增产,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努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相似文献   
13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