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地幔的热液主要通过海底的喷气孔喷入到海洋中。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这些热液中含有高的3He/4He比值,约为大气的3He/4He比值(Ra)的8倍,和洋中脊玄武岩(MORBs)的3He/4He比值类似。而且,其热流量与原始热液中的3He含量成线性正比关系。例如,Jenkins(1978)等曾观测到加拉帕戈斯裂谷海低热气喷气孔中3He的浓度与温度之间明显的相关性,求得3He/heat=1.57×10-17 mol/J。另外从21°N东太平洋山脊喷气孔的350℃热水中的3He含量为饱和水中的2200倍,但求得的3He/heat比值同加拉帕戈斯裂谷的值相近似。这表明3He/heat比值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温度范围内大致保持恒定。热量和3He的相关性表明,喷出的氦和流出的热量可能属于同一来源。
依据现在的观点,认为3He是原始的,即地球生成时就存在于地球内部。地球内部的热能是在地球生成后期或生成后产生的,归因于放射性核素238U,235U,232Th和40K衰变。但是从放射性衰变看不出3He与热流的直接关联。
此外,在大洋的玄武岩和喷出的火山岩等来自地幔的岩石中,除了含有较稳定的高3He/4 He比值(约8Ra)外,地幔原始水中氖有低δD值,约为-80。即水的D/H比值较标准的大洋水(SMOW)的D/H比值低约80‰。目前将这低的δD值看作地球生成时地幔中的原始水成分。
根据上述事实,笔者认为地球内部可能存在核聚变,即D(d,p)T(β)3He或P(d,γ)3He反应。通过核聚变可以使热液能量与3He成正比关系,高的3He/4He比值,以及低的δD值三者相互统一起来。通过对地球内部核聚变可能性进行初步探索,计算了由P-d反应产生的热量,结果总热流量为3. 8×107 MW。这一数据支持Jenidns等和Sclater等估算的从地幔流人海洋热流量分别为6.5×106 MW和4.2×106 MW,也表明笔者的数据是合理的。另外,对假设P(d,γ)3He的反应率作了计算,其值为5.8×10-19 /D·sec。
是什么核反应机制促使地球内部可能发生这种核聚变?笔者认为,地幔中的核聚变是在某种条件下促使氢分子中的两原子间发生,很可能主要是P-d反应,目前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22.
根据四川稻飞虱灯下诱捕资料,结合历史天气图等气象资料,分析四川稻飞虱迁入概况、峰次及其相应的天气形势,得出了四川省稻飞虱迁入发生的天气形势特征和环流分型,为四川水稻用飞虱发生的测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3.
IGS只提供采样率为15 min的精密星历,而在卫星精密导航、定位等计算中需要更高采样率的轨道位置,因此需要通过轨道插值的方法对精密星历进行加密。以1 d间隔30 s的插值数据为基础,分别使用常规算法和滑动算法对轨道插值常用的拉格朗日插值和切比雪夫插值进行分析,可为卫星轨道插值计算时选取插值方法、阶次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利用常规算法计算,两种插值的最佳精度均能达到mm级;利用滑动算法计算,两种插值的最佳精度均能达到亚mm级;相同条件下滑动算法的精度优于常规算法,滑动算法的计算结果比常规算法更稳定,且对龙格现象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