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伊拉克地区艾哈代布油田白垩系(含)生物灰岩的生物铸模孔和体腔孔普遍发育,是主要的储集空间。本文综合利用铸体薄片观察、物性实验数据和压汞曲线等资料对该类储层的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生物铸模孔以绿藻铸模孔为主,常发育在生物碎屑滩和藻屑滩中;发育的体腔孔主要为底栖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体腔孔,在滩间凹地及台坪中常见。研究区灰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在20%~25%,为中高孔储层,渗透率与孔隙结构和孔隙组合类型密切相关。生物铸模孔和晶间微孔组合储层的孔隙结构相对较好,平均渗透率约在2×10-3~10×10-3μm2之间,为中高孔-中低渗储层;体腔孔和晶间微孔组合储层的孔隙结构相对较差,平均渗透率小于2×10-3μm2,属于中高孔低渗储层。生物铸模孔及体腔孔灰岩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沉积环境和同生期溶蚀作用。藻屑滩沉积在较局限的环境,因同生期的暴露溶蚀作用,发育铸模孔。滩间凹地、台坪等相对静水环境沉积物中有孔虫含量较高,原生的有孔虫体腔孔发育。由于这两类孔隙分布相对"孤立",主要靠晶间隙连通,形成了储层的中高孔和低渗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相同温度、压力(25℃,101325 kPa)条件下,通过对不同淡水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的对比实验来探讨大气水-砂岩的相互作用,实验证实了大气水对铝硅酸盐矿物确实存在淋滤作用,可以形成次生溶孔。该实验分别模拟了含泥开放体系、无泥开放体系和无泥封闭体系等3种不同成岩体系下的天然淡水对长石的溶蚀。反应后检测溶液中的Al3+,Si4+,Ca2+,K+,HCO3-等离子浓度的变化及不同体系下的钾长石和石英颗粒的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表明:长石在3种体系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溶蚀,并且溶蚀的程度表现为,含泥开放体系>无泥开放体系>无泥封闭体系。无泥开放体系和无泥封闭体系下长石发生溶蚀的同时,也观察到石英的微溶蚀。在这3种成岩体系下,长石溶蚀程度与有机质含量、pH值有相关性,在开放体系中长石溶蚀较封闭体系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HF油田上白垩统Hartha组灰岩沉积在碳酸盐缓坡环境,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通过钻井、测井、岩芯和地震资料,并结合薄片观察、分析化验,研究了该油田Hartha组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物性特征,并分析了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结果表明,厚度约50 m的Hartha组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和颗粒灰岩,孔隙度10%~22%,渗透率集中在(0.1~0.5)×10^(-3 )μm^2和(1~5)×10^(-3 )μm^2,基质物性较好。Hartha组上段储集性能相对较好,Hartha组下段发育外缓坡灰泥,储集性较差。沉积作用对储层的物性起着主要控制作用,滩相储层的物性明显好于非滩相。该套灰岩的储集空间为粒间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以及粒内溶孔和微裂缝。晚白垩世暴露剥蚀期,在表生作用下Hartha A层溶孔部分被胶结物充填,存在局部的强烈胶结带。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3个站位沉积柱的脂肪酸研究结果显示: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是C16:0,其他脂肪酸包括不饱和脂肪酸、单甲基支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脂肪酸组成表明研究区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细菌和陆源有机质。由于横琴岛附近的HQ1031站位靠近外海,初级生产力较高,因而含较多藻类脂肪酸。离淇澳岛较远的QA-B站位处于河口上缘,陆源物质丰富,初级生产力较低,因此该站位含较多陆源脂肪酸。横琴岛附近HQ1031站位的TOC值和总脂肪酸含量均大于QA-B站位,这两个站位的TOC值与总脂肪酸含量在垂向上的相关性差。横琴岛附近HQ1031站位和离淇澳岛较近的QA-A站位分别在20-22cm和16-18cm处藻类脂肪酸突然大量增加,可能与藻类输入突然增多有关。沉积物中所检测到的能指示厌氧微生物或革兰氏阳性菌的脂肪酸含量高于革兰氏阴性菌,表明珠江口沉积物微生物群落中以厌氧微生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伏美燕  张哨楠  胡伟 《沉积学报》2012,30(2):310-317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中存在大量地开石,利用X射线粉晶衍射对该矿物进行了鉴定,利用阴极发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地开石的形态与分布进行了研究。地开石晶体为短柱状,晶体大小约3~13 μm,分布在溶蚀孔、白云石晶间孔和缝合线的溶解段中。经岩石薄片和阴极发光观察,发现在地开石出现的岩样中存在萤石。地开石与萤石组合的出现,表明该地区小海子组存在着热液活动。经统计,地开石和萤石通常富集于某一层,可追踪热液流体来源的深度。由于地层中未见地开石的前身矿物,并且在温度低于100℃的地层中也出现了地开石,推断该区地开石为热液成因。热液流体不仅为地开石形成创造了条件,还导致了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产生大量溶蚀孔隙。热液与岩石间的水岩反应导致萤石交代白云石,溶孔壁白云石重结晶。通过对储层物性数据的分析,表明热液溶蚀能明显增加孔隙度,但萤石和地开石的形成对孔隙度起破坏作用。热液溶蚀是小海子组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重要机理,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综合利用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中下组合识别出蒸发台地、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沉积亚相类型,详细分析了不同沉积亚相特征,建立受海平面升降控制的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中下组合沉积模式。马一段至马三段沉积时期海平面较低,沉积了蒸发台地相,其中马一段和马三段的盐湖微相主要分布于东南部,膏湖微相分布于盐湖外围,而马二段海平面略有上升,随之沉积了覆盖全区的泥云坪微相和膏云坪微相;马四段形成于最大海泛期,沉积开阔台地相,自下而上依次形成覆盖全区、稳定分布的灰坪微相和云灰坪微相;马五段形成于海退—海侵—海退过程,主体沉积局限台地相,马五7-10亚段的云坪微相覆盖全区,马五6亚段自西北往东南发育大面积的泥云坪微相,马五5亚段中部以灰坪微相为主,云坪微相围绕灰坪分散分布。  相似文献   
17.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栖霞组发育滩相白云岩,目前对滩相中差异白云石化机理不明确,导致难以预测优质白云岩储层的分布。在岩石学和地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白云岩的微量元素及碳、氧、锶同位素特征,结合颗粒滩类型和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该区不同类型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及模式。结果显示:研究区栖霞组白云岩中白云石以细晶为主,中晶和粗晶次之,晶形多为半自形—自形。白云岩具有明显的残余颗粒结构,表明原始岩性为颗粒灰岩。细晶、细—中晶白云岩的阴极发光整体较暗,呈暗红色至红色,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同期灰岩相似,白云岩的87Sr/86Sr比值大部分落于二叠纪海水的87Sr/86Sr比值范围之内,表明白云岩的成岩流体与海水沉积的灰岩具有同源性。白云岩的δ13C值(3.73‰~4.19‰)与同期灰岩δ13C值(3.61‰~4.93‰)相近,表明白云岩与灰岩具有一致的碳源。从灰岩到白云岩,Sr含量明显减少且Mn含量有所增加,说明灰岩经过一定的成岩作用被交代形成白云岩,该类白云岩为埋藏条件下地层中富Mg2+的流体交代孔隙型颗粒灰岩而成;中—粗晶白云岩的阴极发光呈红色,具明显环带特征,且具有高的Mn含量、低Sr/Ba比值及铕的正异常,87Sr/86Sr比值高于同期海水值,δ18O值在-8.06‰~-8.52‰,为颗粒灰岩在埋藏期受持续、充足的云化流体供给而成,较高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和δ18O值明显偏负均指示埋藏白云化作用过程还受到局部高温的影响。总体而言,埋藏白云岩化是该区白云岩的主要成因,地层中富镁的流体在压力和热对流的双重影响下进行迁移,促进白云岩化流体的运移,但局部地区鞍形白云石的形成遭受了后期不同程度的热液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油气勘探持续获得突破,实践表明马五段整体含气,但储层类型多,成因复杂。为系统归纳该段储层成因类型,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薄片观察、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对储集空间类型和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家沟组储层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微裂缝、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等。储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为局限台地藻云坪和蒸发台地膏云坪,并受回流渗透白云石化机制控制。表生岩溶作用对马五5亚段储层无明显控制作用。研究区储层根据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膏溶型储层、弱改造破裂型云岩储层、粉晶白云岩储层和同生溶蚀颗粒型储层。膏溶型储层和粉晶白云岩储层是主要的储层类型,膏溶型储层与沉积环境盐度和表生期岩溶作用有关,主要发育膏模孔;粉晶白云岩储层主要受海平面下降期的回流渗透白云石化控制,以晶间孔为主。以上四类储层成因类型的认识,对下一步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的优质储层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珠海组发育低孔低渗储层,其中次生孔隙十分发育,控制了储层物性,但是该区次生孔隙控制因素不清楚。为了加深了解该区次生孔隙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通过对文昌区珠海组砂岩岩样薄片进行模拟溶蚀实验来研究孔隙变化,实验过程中利用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仪、图像分析软件等对砂岩薄片溶蚀特征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认识该区砂岩次生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在相对封闭的有机酸环境下,长石和铁方解石共存于一个溶蚀体系中,次生孔隙主要源于铁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产生大量粒间溶孔,而长石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均不太发育;同时反应体系中有机酸浓度越大,铁方解石胶结物的溶蚀现象越明显,形成的溶蚀孔越大。   相似文献   
20.
1977年科学家们在东太平洋拉帕戈斯裂谷发现了深海热液喷口,揭示了以化能合成为基础的一个新的生命世界。围绕喷口的热液环境不同于一般深海环境,具有异常的化学特征:高温、高压且硫化物含量丰富,因此,接近热液的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