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70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超压盖层封烃能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根据低速渗流理论及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超压盖层的实际资料,证实盖层超压形成的本质因素是盖层毛细管孔隙的吸附阻力。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盖层超压的封闭能力是该盖层超压值的 2倍,超压盖层的总封闭能力是盖层底部岩石排替压力与 2倍盖层趄压值之和;结合超压盖层的成岩演化史及烃源岩生排烃史研究了超压盖层形成时间及其封烃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并以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嫩江组一段区域盖层为例,研究了该盖层超压对其下部青山口组源岩层生排出的油气封盖的有效性。根据超压盖层的特点,论述了超压盖层在油气保存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转换带最早是在研究挤压逆冲构造时提出的,是指2条断层间相互作用的构造带。随着进一步研究发现,转换带广泛
发育于伸展、挤压和走滑盆地,而且存在于不同尺度的构造中。目前认为转换带形成机制主要有断层分段生长机制和差异运动机
制,断层分段生长主要经历3个阶段:孤立成核阶段、“软连接”阶段和“硬连接”阶段;差异运动作用往往导致撕裂断层的形成。基
于前人的认识,结合实际地区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裂陷盆地的转换带分类方案,总结了目前裂陷盆地中转换带的识别方法,提出
应用“四图一剥”技术分析转换带的形成演化规律。转换带位置为低势区,是水系入盆的通道,从而控制着沉积作用;在此基础上,
结合“源-储-圈-运-保”的耦合关系,提出裂陷盆地中转换带控藏机理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