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1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利用1987到2011年期间7个航次的调查数据揭示了夏季钓鱼岛东北海域存在冷涡的事实,首次将其命名为钓鱼岛东北冷涡,并初步分析了钓鱼岛东北冷涡特征及其生长消亡规律。结果表明:钓鱼岛东北冷涡是由底层海水涌升形成的中尺度冷涡,但其凸起的温盐等值线不能在海表面露头,不能从海表层水文特征识别该涡;该涡尺度在150km左右,其水团特征盐度为34.70—34.80,特征温度低于20°C;该涡是季节性冷涡,每年夏季都会出现,该涡5、6月份开始形成,到8月份强度最强,此时其向上涌升的趋势可以达到水深30m以浅,然后开始减弱,可以持续到10月份左右,其它时间则不存在;从50m层的温盐特征来看,不同年份夏季冷涡核心位置稍有不同,整体位置在123.2—124.2°E,26—27°N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春季水温分布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美国海军的空间分辩率为10′×10′月平均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研究了南黄海春季水温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较清晰地显示了春季南黄海的水温分布如何从冬季的垂直均匀型过渡到夏季的层化结构。分析还表明:春季南黄海水温的水平和垂直结构皆比冬季更为复杂,并出现若干个较特殊的水文现象,例如,在34°40′~36°20′N的南黄海西侧出现了“青岛冷水团”,而在35°30′~37°20′N的南黄海东侧,初次发现存在着一个类似性质的冷水团,称其为“仁川外海冷水团”。此外,在冷水团的邻近海域还存在着中层冷水。  相似文献   
13.
兰健  于非  鲍颖 《海洋科学进展》2005,23(4):408-413
基于美国海军的空间分辨率为0.5°×0.5°月平均的GDEM三维温盐资料,采用P矢量方法,计算了南沙南部海域的三维环流结构。结果表明,南沙南部海域不仅存在多涡结构,而且此多涡结构还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存在南沙海槽反气旋式涡、东南沙反气旋式涡和较弱的南沙气旋式涡;夏季,存在南沙反气旋式涡、巴拉望海槽西侧的气旋式涡和东南沙气旋式涡。  相似文献   
14.
黄海暖流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赵胜  于非  刁新源  司广成 《海洋科学》2011,35(11):73-80
利用NASA/AVHRR 反演的每日海表面温度资料, 法国航天局AVISO 发布的海表面高度资料,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成山头台站的日均风场资料, 首先对黄海海表面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表征黄海暖流的暖水舌存在两个分支。然后对1981 年10 月~2010 年5 月这两个分支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 得出两个分支并...  相似文献   
15.
温盐深测量仪(CTD)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物理海洋调查仪器设备之一。2014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布放的潜标上搭载了三种不同型号的CTD(37Coastal、CTD48和304Plus),本文对这三种CTD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三者数据两两对比结果显示,37Coastal与CTD48压力以及温度数据最为接近,盐度数据则为37Coastal与304Plus相差最小。三种设备的压力、温度以及电导率数据稳定性对比结果如下, 37Coastal压力数据稳定性表现最好;其温度数据稳定性三者表现一致;而盐度数据稳定性则是37Coastal和CTD48一致。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新型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可布放在200m以浅海域进行长期、定点、连续、综合观测。该型海床基由坐底平台、浮体仪器舱和释放器等配件组成,可以搭载多种观测传感器进行多学科综合观测。同时,针对该型海床基设计了安全有效的布放回收方法。通过实际海上应用,结果表明舱体式防渔拖海床基具有长时间自动观测、隐蔽性好及有效防渔拖等优点,可实现对海洋环境的长期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7.
采用ECOMSED三维水动力模式,诊断计算了冬季渤海、黄海和东海的近海环流状况,重点分析了黄海暖流的演变过程及其垂直结构,并探讨了黄海暖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黄海暖流于12月初步形成,次年2月发展最强盛,3月开始衰退。黄海暖流在表层和次表层(0-30m)并不是一支持续稳定的流,其持续稳定性仅在近底层得到很好的体现。对黄海暖流形成机理的分析表明,压强梯度力、垂向摩擦力和柯氏力占主要地位。在表层及次表层,主要表现为风的正压作用,而在近底层,则由海平面起伏造成的正压梯度力和密度场引起的斜压梯度力形成的总压强梯度力与柯氏力基本平衡,因而黄海暖流可基本认为是准地转流。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Cold Water Mass(NYSCWM)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t,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the 1976–2006 national standard section and the Korea Oceanographic Data Center,monthly E-P flux data from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and meridional wind speed data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 The results show that:1) the mean salinity of the NYSCWM center has a slightly decreasing trend,which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high salinity center; 2) both the southern salinity front and the halocline of the NYSCWM display a weakening trend,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YSCWM and coastal water decreases; 3)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intrusion,the E-P flux of the northern Yellow Sea,and the strength of the winter monsoon will affect the NYSCWM salinity during the following summer.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通过分析布放在南海北部的着陆器流速数据,研究一支蓝移的近惯性振荡信号,发现该信号可以传到600m水深以下,持续时间为11月3—16日。该信号的最大的东向流速为0.133m/s,最大南向流为0.124m/s。谱分析发现垂向流速呈现出5个不同的流核,最强流核发生在600—650m位置。近惯性能量下传速度为67±5m/d,从600m下传到1000m的位置能量耗散18%。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orthogonalfunction,EOF)分解结果显示,这次近惯性振荡信号开始是第一模态占主导,随后变成高阶模态为主导的形式。由于不知道其信号生成的源头,所以无法确定近惯性振荡形成原因,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可以排除台风引起此次近惯性振荡信号的生成。卫星的海表高度异常显示,此时的正涡度有利于此次近惯性振荡发生蓝移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蓓  陈永华  于非 《海洋科学》2021,45(7):81-94
论文结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至2018年在西太平洋布放的一套6000m深自容式锚泊潜标系统,利用其温、深、盐及海流数据,参考卫星观测的海面资料,依据潜标结构组成,创新性地选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柔性缆体有限元模型,进行复原式姿态模拟,对此潜标异常沉降情况进行原因探究,提出减小因潜标大深度沉降导致影响的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柔性体模型,可依据海流参数变化改变有限元长度,自定义流阻状态,已被证明在较小海流和海流异常大两种分布模型的拟下,计算机有限元模型分析所得绝对沉降误差达缆绳总长0.18%和0.41%。通过计算机模型依据实际情况的模拟结果,最终印证异常沉降值的形成原因:(1)在系泊结构既定且安全布放的前提下,其沉降异常值的出现只能与其当日所处环境的海流分布状态相关。模型锚泊最大受力8621N,合理选择布放地点、潜标材料可降低系泊损坏风险;(2)若大洋中尺度涡形成和临近导致流速激增,其对整个系统的作用将决定锚系系统布放期间异常沉降深度,由于中尺度涡的形成与迁移具有可预报性,结合系泊深度和位置的及时调整可减小超深度沉降所导致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