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8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287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220篇
地球物理   227篇
地质学   813篇
海洋学   26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91.
袁颖  谭丁  于少将  李杨  韩冰 《地质与勘探》2019,55(4):1082-1091
页岩气总有机碳(TOC)含量是评价岩性气藏的关键指标,受复杂地质及岩芯采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规室内测试分析获得的TOC含量的数据有限且结果有失准确。为合理准确预测页岩气TOC含量,本文首先通过对页岩气储层TOC含量测井资料综合分析选取8条测井曲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四个主成分;其次基于贝叶斯正则化(Bayesian Regularization)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页岩气TOC含量预测的BR-BP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研究区A区页岩气TOC含量进行预测,并与常规的LM-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BR-BP模型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能够真实地反映出页岩气TOC含量与各测井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其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基本吻合,与常规的LM-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其数据敏感性增强,预测精度有所提高,该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为我国TOC含量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92.
本文介绍了以铁氧体作为磁芯的感应式磁力仪的探疛的一些实验结果,达种探头适用于地磁豚动观测与电磁测深等方面的应用,作为台站使用或野外测量。本文给出这一探头设计的理论依据,设计计算,参数测试的理和方法以及试验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   
693.
突破压力是气藏开采和盖层评估中的重要参数。文章选取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低渗砂岩岩心3块,对每块岩心进行6个不同含水率下的突破压力试验。通过XRD、XRF分析方法对砂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测试;利用氦气双室法与压汞试验对砂岩的孔隙度和孔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用CH4气体模拟渗流试验对砂岩的绝对渗透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低渗砂岩孔隙度在9.02%~10.96%之间,平均孔隙半径在0.1082~0.3709 μm之间,绝对渗透率在0.008~0.012 mD之间,干岩石突破压力值在0.05~0.19 MPa之间,饱和岩石突破压力值在1.51~2.73 MPa之间。黏土矿物遇水膨胀对孔隙结构不会造成显著性改变,因此对突破压力没有明显影响。影响突破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孔隙结构和含水率。试验结果表明突破压力与岩石孔隙大小之间呈现负相关的关系,随着平均孔径和中值半径的增大,突破压力随之降低。本研究得到了突破压力与含水率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突破压力随含水率增加呈指数函数形式增加。  相似文献   
694.
桂西南地区三叠系沉积型锰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青  伊海生  周凯 《沉积学报》2017,35(6):1144-1157
桂西南地区锰矿床资源富集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然而目前有关该区三叠系主要沉积地层的地层格架划分尚较薄弱且鲜有探讨。利用桂西南地区东平锰矿区四口钻孔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去趋势、高通滤波处理以及累计残差计算等方法,对桂西南地区含锰岩系进行了旋回地层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含锰岩系下三叠统北泗组共可划分为四个海进-海退旋回层序,碳酸锰矿层发育的旋回层序位置主要出现于各旋回层序内海退沉积序列中,并位于旋回层序内海退-海侵界面附近,锰矿沉积主要发生在相对海平面由缓慢下降至逐渐上升的时期的转换时期。综合研究区锰矿形成的海平面变化、古地理条件、锰质来源、氧化还原条件等特征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研究区锰矿成因模式,即具有地理隔绝形式的、并由同生断裂控制的"局限海"台盆相碳酸锰矿沉积模式,碳酸锰矿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1)海平面下降-氧化锰矿物形成阶段;2)海平面上升-氧化锰矿物转化碳酸锰矿物阶段;3)最高海泛面-少量碳酸锰矿物发育阶段。该研究成果可为桂西南地区今后锰矿勘探工作中的地层分析、建立区域内高频层序单元格架及锰矿成因等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95.
目前,为了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浅层地温能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支持着这种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各地因地理环境、浅层地温能资源禀赋条件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发展。如何能更好地利用浅层地温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的高效、节约利用,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此,本文在多年浅层地温能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开创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因地制宜、多能并举的发展模式,以浅层地温能为主,充分结合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归纳为"四个结合",并给出浅层地温能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96.
地热、浅层地温能(以下简称地热"两能")是一种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清洁、就地取材、可再生等优点,其开发利用对改善空气质量、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是地热"两能"开发利用程度最高、应用规模最大的地区。特别是以北京经验为基础,促成了全国范围内浅层地温能勘查开发工作的大发展。如何使地热"两能"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值得思考。本文在北京市地勘局多年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应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的五大发展理念,开发与创新结合积极推进京津冀地区地热"两能"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97.
碎屑组分变化是反映盆地物源演化历程的重要物质表现。路乐河地区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地层记载着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造山带的构造隆升过程。高长石组分含量、物源方向及毗邻山脉岩性对比揭示,路乐河物源主要受南祁连和赛什腾山控制,其碎屑组分变化对毗邻造山带构造活动具有很好的耦合性。新生代53.5~2.9Ma期间,路乐河地区存在3次物源转换事件,发生时间依次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及高原内部构造隆升事件相吻合。其中早期50.1~46.6Ma,南祁连山的快速抬升是对大陆初始碰撞的远程响应;44.5Ma,高原以垂向增生和推覆构造发育为特点,赛北断裂高速剥露,致使路乐河地区物源发生转变;渐新世末期(22.6Ma),青藏高原准同时整体隆升,赛什腾山和南祁连山协同为路乐河地区供给沉积物。所获认识为深入了解高原隆升演化和板块碰撞远程效应提供新的沉积依据。  相似文献   
698.
<正>人类自诞生起,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探索和认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探索更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近几十年以来,全球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减少、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遭到破坏、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加剧、环境恶化及自然灾害频发等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广泛关注,迫切要求人们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技术研究地球的现状和演化规律,推动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问题的解决。于是,以研究地球各圈层特征的地球科学首当其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699.
<正>○陆域中比例尺区调实现全国覆盖,竖立了新中国地质工作新的里程碑○提出了中国自主的地质构造理论○发现西藏大型驱龙铜矿、青海沱沱河大型铅锌银矿等一批大型矿○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00.
黄河三角洲南部冲洪积扇区浅层地下水由于长期大量开发利用,早已形成了区域性漏斗群。通过对漏斗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和调蓄条件的分析,提出了由新建的引黄主干渠引黄河水,采用河渠、坑塘内施工回灌引渗,以及丰水期大气降水地表径流拦蓄引渗和引黄河水引渗回灌联合调度的方案,并从调蓄资源增量、调蓄可行性和调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