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8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潮汐波动具有稳定的周期性,当地下水受其影响时,这种周期性在地下水位变化中必会有所反映,但同时也会受到人为开采地下水、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很难被识别出来。通过谱分析认为莱州湾南岸地下水位同潮位共同存在12和24h两个主要周期,采用傅立叶变化与去趋势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出了地下水位中受潮汐影响的频率成分,并利用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处理后的地下水位数据与潮位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虽然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受人为开采地下水影响显著,但通过去除长期趋势和提取频率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取冬季地下水位中受潮汐作用影响的因素,从而为其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原始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2.
针对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区地下水质连续、渐变和边界模糊的特征,利用规格化变换对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化学组分数据进行标准化,采用夹角余弦法作为相似系数,用平方法计算传递闭包构造模糊等价矩阵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将莱州湾南岸地下水划分为3类并绘制其平面分区图.在此基础上,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的箱线图分别识别各类地下水各组分的分位数、中位数、极值等数据分布情况,并结合 Radial 图绘制各类地下水各组分均值;利用基于 CA 舒卡列夫分类方法的 Piper三线图识别了各类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最后在相关分析基础上选取代表性指标绘制等值线图,结合模糊聚类分区探讨了分区各指标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内在机理.综合上述分析,定义玉区为海水入侵重点治理区,域区为海水入侵综合防范与整治区,芋区为卤水区.  相似文献   
23.
沙质海岸综合体的群发性灾害及其防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和讨论了我国沙质海岸综合体自然和人为灾害的现状,提出了应开展的研究内容以及灾害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24.
崂山顶、涧、沟、坡、麓、滩、岬-带巨砾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崂山的地貌景观十分复杂,形成众多的奇山异石。研究发现:更新世期间,崂山发生过多次古冰川作用.从水下到山巅都留下古冰川活动的印记。崂山的冰碛物具有不成层、无分选、杂乱无章、大小不一、由带有磨光面的、个体差别很大的和带有棱角的岩块、砂等堆积而成,部分冰碛物伸入海下。崂山古冰川冰碛物的堆积地貌主要有终碛堤、冰碛丘陵和侧碛堤三种类型。崂山古冰川侵蚀地貌有:(1)拖蚀(拔蚀)岩块;(2)磨光面;(3)古冰斗;(4)“刃脊”、角峰、哑口;(5)削断山嘴“U”型谷;(6)冰臼。崂山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对研究崂山地貌演化和第四纪黄渤海陆架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沙漠化环境演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对中国陆架古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晚更新世末期陆架沙漠化的定义、形成的环境背景及其演化过程.通过对海底浅地层剖面仪的测量记录以及钻孔分析资料的研究表明,低海面时出露的陆架平原以干冷的风砂沉积为主,在强劲的古冬季风的作用下,部分出露的海相地层发生解体,发育成沙丘,出现沙漠化环境;细颗粒被吹扬,并在下风头形成衍生沉积。  相似文献   
26.
内蒙古哲斯敖包茅口期生物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哲斯敖包茅口期发育典型的生物礁。礁体呈东西向展布,在空间上可明显地划分出后礁相、礁核相及前礁相。礁核相包括礁坪带、礁冠带和礁前缘带。各相带相互位置关系表明当时礁体南侧为滨岸方向,北侧为广海方向。礁体中化石极为丰富,可识别出不同的生物组合。生物组合的空间分布明显受生物礁相带控制,它们之间均为横向关系,反映了生物组合与水动力环境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潮汐对滨海地区地下水位的影响,为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文章根据莱州湾南岸的水文观测井和潮位站的观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互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地下水位相对于潮位的变化频率和滞后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受地下卤水开采的人为干扰,与潮位相比,地下水位在较低频率时振幅较高;去长期趋势处理对于排除人为干扰效果明显,地下水位的频率振幅与潮位波动规律一致,即均存在明显的12h和24h的周期,但大部分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受24h周期影响较大,这与潮位差异显著;互相关分析进一步证实地下水位与潮位具有相同频率,潮汐向陆地侵入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显著,地下水位相对于潮位的滞后时间随其距平均高潮线水平距离的增加迅速上升,二者呈抛物线关系。  相似文献   
28.
针对莱州湾南岸重盐渍化土地复垦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土壤盐碱、瘠薄等障碍问题,选择重盐渍化区的典型地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不同土壤盐分离子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相关关系,并绘制各盐分离子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不同深度的土壤盐分离子质量浓度变幅差异较大,最大达到124.34mg·L(-1);各土壤盐分离子质量浓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异系数为10%~100%,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盐分离子间的相关关系复杂;聚类分析将各盐分离子分为3类:第一类包括TS,σ,TDS,SO_4~(2-),Mg~(2+),K~+,Na~+,Cl~-和Ca~(2+),第二类包括SAR和Cl~-/SO_4~(2-)比值,第三类主要是NO_3~-。各盐分离子的块基比均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盐分离子的空间分布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空间自相关距离为87.88~215.57m,均大于取样间距40m。克里格(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呈明显的带状分布,土壤含盐量从东北部往西南部逐渐增加,东南部土壤含盐量最高;研究区土壤碱化程度较低,盐渍化类型主要为硫酸盐型。该研究为莱州湾南岸重盐渍化区盐渍土的分区、改良、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东海陆架西北部地貌分类及沉积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次海洋调查的多波束、表层沉积物资料及中法合作海洋地质调查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对东海陆架西北部的地貌进行详细分类,探讨该区环境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存在潮流沙脊,潮流冲刷槽、暗礁等多种地貌形态;该区发育多期潮流沙脊,反映了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海进和海退过程。  相似文献   
30.
灾害链是在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彼此相依、成因上相互关联,破坏性极强的呈链式结构的多种灾害。由于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叠加、放大和链式效应,已经成为灾害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海岸带地区成为地球上最活跃、最脆弱的区域。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成为海岸带地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这2种灾害相继发生、相互关联,构成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归纳总结了灾害链研究进展,阐述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和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