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洋上层海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来自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再分析资料,通过对1955-2001年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层0-400m的海温月平均距平分析,讨论了该两大洋海温之间的联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虽然有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岛屿阻隔,但海洋上层海温距平在东西方向上的分布是连续的,基本呈正负正或者负正负的分布格局,这3大冷暖中心分别位于赤道中印度洋、赤道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正负区域的交界处分别位于印度洋80°E和太平洋160°-135°W附近,正好对应于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温跃层深度的不连续处,在该不连续处赤道印度洋的温跃层深度变化大于太平洋的温跃层深度变化.在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的3大冷暖中心中,赤道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冷暖中心是一个系统,在太平洋它的移动路径是由赤道西太平洋出发,沿着赤道向东,到赤道东太平洋转向北,到10°N再转向西,到赤道西太平洋再转向南回到赤道西太平洋,组成一个逆时针回路;而在印度洋则是由赤道东印度洋出发,向赤道西北印度洋移动,和赤道中南印度洋组成一个逆时针回路;而且这2个移动回路是同时存在的,由赤道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开始分别同时完成冷暖中心交替的时间大约是10个月.  相似文献   
42.
2008年孟加拉湾春季暖池生消过程的热收支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夏季风爆发前孟加拉湾会出现季节性暖池,在季风爆发后它则快速消失。本文利用RAMA浮标阵列中孟加拉湾中部浮标的观测资料,通过进行混合层热收支诊断,对2008年孟加拉湾春季暖池的生消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通量项主导了暖池的生成和消亡过程,它在暖池生成期表现为强加热效应,而在暖池消亡期变为强冷却效应;垂向卷夹的冷却作用在暖池生成阶段比较突出;温度平流项的冷却作用在冬季较强。对热通量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短波辐射平均热效应在暖池生成期高达0.32℃/d,而在暖池消亡期降低一半,这是使热通量项在两个时期有不同表现的根本原因;潜热通量在各阶段的平均冷却效应基本保持不变,都在-0.14℃/d左右;长波辐射的冷却效应在暖池生成期比较显著,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海温的上升速度;感热通量的热效应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3.
44.
45.
Betty(8710)台风过程风、浪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LACFD-WIN动力风场模式和LACFD-NWM第三代海浪模式对南海Betty(8710)台风过程进行了数值后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验证了上述风、浪模式的先进性和对强海况过程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同时提出了改进波浪模式中风输入源函数,引入阵风因子和波龄因子的设想。为南海区域性海洋学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也为海洋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6.
ENSO事件中热带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1955-2001年海洋上400m层的热含量资料,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部El Nino/La Nina事件期间上层海洋热含量异常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传播特性,发现如下3个重要观测事实:(1)在ENSO循环期间存在着关于赤道对称的南北2个热含量异常信号的闭合传播路径;(2)北半球的信号闭合回路非常清晰,而南半球回路较为混乱;(3)这种闭合回路在El Nino/La Nina年份表现得非常明显,但在其它年份可能由于海洋或大气的条件不匹配而中途夭折。上述观测事实对于ENSO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其物理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7.
三维地震及电法综合勘探在内蒙古东部煤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次探区位于内蒙东部,现开采层段为Ⅱ2a煤层,该矿在初探阶段用比拟法予计矿井涌水量,对各含水层及其相互间水力联系缺乏认识,致使建井采煤期间多次发生突水溃砂现象.为查明开采层段煤层顶板含水层分布规律、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并查明勘探区内构造情况,对该区进行三维地震及电法综合勘探.使用三维地震方法查明了测区内Ⅱ2a煤层底板及几个主要含水层底界面的起伏形态和深度,解释断层14条,其中煤层发育有1条断层、6号含水层发育10条小断层,4号含水层发育有3条小断层;利用电法基本控制了区内含水层富水性和分布情况,查明了含水层的分布形态和埋深.  相似文献   
48.
The data from the Southern Ocean observations of 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WOCE) are used for analysis and illustra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 in the southern Indian Ocean.It is learnt from the comparison among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salinity/oxygen along the 30°E,90°E and 145°E sections respectively that some different features of CDW and the fronts can be found at those longitudes,and those differenc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zonal transoceanic flow and the merizonal movement in the Circumpolar Deep Water.In fact,the zonal transoceanic flow is the main dynamic factor for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Pacif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 or between the Atlantic Ocean and the Indian Ocean,and for the effect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in CDW.  相似文献   
49.
为了模拟以南、北赤道流、赤道逆流和赤道潜流为特征的赤道流系,从长时间平均的线性化的海水运动方程出发,考虑海水层化、保留经向摩擦作用,利用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区经向流通量不随纬度变化的量阶估计,得到海水密度跃层对赤道风场的响应,即跃层深度的分布规律,然后应用我们已构建的改进Fourier方法求解(由于地转口效应所引入的)变系数的海水运动方程,得到适用于中部赤道太平洋的级数形式的三维流场解。  相似文献   
50.
定义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池的强度变化指数和面积变化指数,分析了其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以前,暖池强度和面积基本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40-80年代,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增加趋势;80年代以后至2000年增加的趋势加大。将水平风速分解为无辐散分量和无旋分量,分析了暖池上空大气环流对该暖池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发现尽管暖池上空大气环流对该暖池年代际变化的响应并不十分明显,但在特定的季节和特定的对流层高度上这种响应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