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71.
针对武汉地区不同地层、不同工艺产生的建筑工程废弃泥浆,通过光谱仪分析了其主要化学成分,并通过过滤、真空抽滤、离心以及不同絮凝剂的正交试验,以上清液浊度和清液率为主要指标对废弃泥浆泥水分离效果进行评价。试验发现:废弃泥浆固相颗粒以有机质为主;采用过滤方式取得的清液浊度较低,但清液率较少;采用真空抽滤方式处理废弃泥浆可以获得较多的上清液;采用离心方式能处理除含特细颗粒外的多数废弃泥浆;正交试验表明阳离子絮凝剂(PAM)处理废弃泥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2.
乔家君  许家伟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09,28(6):1537-1549
高校新区对涉及村域产生重要影响。以2005年、2008年两次实地调研为基础,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发现近高校新区型村域商业活动具有明显阶段性:系统扰动的初始变革、规模快速增长、逐步发展完善阶段。验证了村域商业同样存在空间圈层结构的特征。研究表明:①高校新区改变了村庄原有的纯居住功能,经济功能逐渐增强;②商业活动首先跳跃至交通节点并富集,业态结构随时间变化,同业态商业集聚,功能分区逐渐明朗;③隐形校园商业对校园商业的替代明显高于校园商业对隐形校园商业的替代,形成了校内居住、校外消费的新型功能模式;④村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衍了农户的惰性,造成劳动力职能的退化,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⑤隐形校园商业空间结构成为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互相交融的结合带,同时模糊了校园的边界。  相似文献   
73.
珠江三角洲北部晚第四纪构造运动的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州和佛山之间的西淋岗,近来发现了被抬升、掀斜及断裂切割的晚第四纪地层,经初步考察,地层由老到新分A、B、C三层:A层下为白色中细砂,向上过渡为灰黑色粘土,总厚约50 cm,其下花岗岩已深度网纹红土化;B层为灰黑~褐红色砂与粘土互层,总厚约4 m;C层为浅桔红色粗砂~棱角状砾石层,层理不发育。A、B、C三层总厚大于10 m,其中A、B二层均向南倾斜,前者倾角约30°;后者倾角4°左右,B层不整合地覆盖在A层之上,两者沉积间断清楚;C层则嵌入A、B层中。A、B、C三层构成顶面拔河约22 m基座阶堆积。若与区域网纹红土及临近的西、北江阶地对比,B层很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B层明显被NNE向广从断裂东支断层以正断层方式错断53 cm,错断进入了C层。断层上方的氡气测量值高出背景值近3倍。西淋岗南面的珠江三角洲平原见全新世泥炭层(D层),厚约2 m,含大量水松古木,覆盖在棕红色~灰白色薄层砂层之上,再下为深度网纹红土化风化壳。上述现象不仅包含了珠江三角洲断裂活动的信息,也留下了新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和古环境变化的记录,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4.
为了解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200m以浅上层水体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变化与物质组分,分别于2015年5月和9月在该海区应用LISST-100X型现场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悬浮体粒径分布的测量,并采集悬浮体水样采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悬浮颗粒物的物质组分.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悬浮颗粒物主要由大粒径颗粒(大于133μm)组成,并在100m以浅的上表层集中分布,其余层位颗粒含量较少.秋季悬浮体浓度远高于春季,但大粒径颗粒所占的比重明显降低,中等大小的颗粒(36~133μm)所占比重相应增加,中等粒径颗粒和细小粒径颗粒(小于36μm)在200m水层以浅分布较均匀,并有随着粒径的增大悬浮体浓度逐渐增加的趋势.悬浮颗粒物组成成分主要为单矿物碎屑、生物碎屑、絮凝体,主要来源于海洋浮游生物和陆源输入.悬浮体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主要受生物生长、大陆风尘和洋流输送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回顾了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简要发展历程,分析了本学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在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决策实践中的应用。通过比较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讨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战略需求的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创新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科学命题。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归纳为研究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其中新近研究成果主要包括:①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综合研究;②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整治;③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④区域农业与乡村发展研究;⑤研究成果的系统化与国际化。  相似文献   
76.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域(不含港澳台)。综合运用熵权法、标准差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潜力格局演变及主导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 中国省际间旅游发展潜力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省际间区域差异随时间变化呈现出缩小—扩大—缩小的趋势。(2) 东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差异最大,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区域的差异整体较小且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差异也较小。(3)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主导因素包括旅游业总收入、接待旅游总人数、床位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旅游院校学生数、国内外进出口总额。(4) 中国区域旅游发展潜力的四种类型区为:市场需求主导潜力区、区域供给主导潜力区、保障发展主导潜力区、经济支持主导潜力区,依据不同类型区的特征和存在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7.
基于多尺度分析框架,运用空间分析、多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7年河南省农区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农区经济差异与地理尺度密切相关;不同空间尺度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对整体差异的贡献程度不同。②河南省县域农区经济增长冷热点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高度一致。③人文环境因素对农区经济的影响处于变动之中,市场化、金融制度和农业技术是河南省农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8.
通过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在滇中易门地区新厘定出一套古元古界地层易门群,可细分为6个组级单元。在易门群亮山组灰黑色碳泥质板岩中首次发现保存较好的宏体多细胞生物化石,在易门群永靖哨组深灰色泥质灰岩中发现数枚毫米级结构清晰的多细胞生物化石;在中元古界昆阳群美党组灰紫色泥质板岩中发现长约20cm的宏体多细胞化石。通过镜下分析、电子探针及电镜扫描的研究,化石成分主要为C、O、P元素。本次发现填补了云南境内早前寒纪地层无生物化石记录的空白,对地球早期环境演化与生命进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闫明涛  乔家君  瞿萌  朱乾坤  韩冬 《测绘通报》2022,(4):101-105+116
基于黄河流域2008、2010、2012、2014年136个区县面板数据,本文运用熵权TOPSIS分析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耦合协调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呈“U”形曲线,总体处于高度耦合低级协调阶段。区域间差异变化趋势呈倒“U”形曲线。从相对发展度模型来看,2010—2014年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相对滞后。②空间格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耦合协调度呈“上游>中游>下游”的分布格局。③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乡村人口密度、PM2.5年均浓度、人均耕地面积、地形起伏度、高程和年均气温是主要因子,并且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明显大于单一因子的影响。基于此,建议黄河流域以协调发展理念为指引,重点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采用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策略,以期早日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0.
人力资源地域结构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结合河南省实际系统分析了人力资源概念,计量及其地域特点,按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景况将河南省域划分为4个区,并人形成原因予以剖析,在中国很具代表性。旨在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区域人力资源并制定适宜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