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1 研究目的(Objective) 滇中地区是研究扬子西南缘前寒武纪地层时代、层序、构造格架的重要场所,也是基底岩系发育较完整部位.本次研究的剖面位于云南省易门县铜厂乡公路上,主体为中太古界元江群鹅头厂组,共分22层,岩层岩性总体为灰色粉砂质板岩、钙泥质板岩、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夹白云岩、钙质粉砂质板岩(图1d).本次发现...  相似文献   
42.
专业村集聚的空间测度——以河南省专业村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河南省487个专业村,形成了487×71的属性数据矩阵。通过GIS可视化、LISA集聚图分析,得出结论:(1)专业村数量明显增多,空间集聚程度显著增强;(2)特色农业型专业村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就已形成集聚态势,工业型专业村集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服务业型专业村最晚,为21世纪以来逐渐形成;(3)受进入门槛、特定环境、农户市场意识等影响,三类专业村集聚成因有明显差异;(4)在较大区域尺度上,专业村集聚程度较高地域并非出现在经济发达区。  相似文献   
43.
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尺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揭懋汕  郭洁  陈罗烨  雪燕  薛领 《地理研究》2016,35(5):898-908
基于2183个县级单元,利用SFA方法对1992-2011年碳约束下中国县域农业生态TFP及其分解项进行研究,并与不考虑碳排放的传统TFP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态TFP年平均增长4.47%,低于传统TFP,但两者差距有缩小的趋势,2011年前者超过后者。第二,农业生态TFP贡献了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的54.9%,比传统TFP的份额低了3.6%,要素投入贡献为45.1%。第三,分解项上,前沿技术进步率是农业生态TFP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生态TFP与传统TFP差距缩小的动因。第四,空间分布上,生态TFP大于传统TFP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的地区;西部由于生态TFP和传统FTP都较低,呈现出“双重恶化”现象;除了嵊泗县以外,农业生态TE和TEC均低于传统TE和TEC,生态FTP也整体低于传统FTP。  相似文献   
44.
专业村集聚时空演化特征——以河南太行山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玉玲  乔家君  刘晨光  韩冬 《地理研究》2018,37(11):2259-2272
专业村发展正在经历由点到面的集聚发展阶段,逐渐呈现出集聚态势。在对专业村集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外延(空间集聚)和内涵(功能集聚)两方面分析,构建测度模型,并以河南太行山麓集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 专业村集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空间范围和内部功能都在不断发生变化。② 空间演化遵循“中心—外围”路径。实证分析表明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存在空间集聚,且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范围逐渐扩大,并沿“中心—外围”路径扩散。③ 功能演化受亲缘、地缘、业缘联系的影响,联系密度逐渐增强。实证结果显示,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网络密度和集中度均上升,表明其网络联系紧密度逐渐增强,集聚优势凸显;中心势和中心度有所下降,表明专业村之间的支配关系更均衡,呈现由两极分化到层级发展的趋势;功能演化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相似文献   
45.
表土资源是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资源,但在实际工程中剥离的表土不能立即用于生态修复,而表土在干旱地区经过一定时期贮存后的变化情况尚不明确,使得矿区后期利用表土进行生态恢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研究表土堆存方式对种子库中种子密度及表土养分含量的影响,可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以及生态修复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研究分别用圆台堆体(以下简称为YT)及立方体吨袋(以下简称为DD)两种堆存方式保存混合均匀的表土资源,分析不同表土堆存方式下的土壤种子库损耗及土壤养分损耗情况。在两种堆存模式下,堆体表层的土壤种子密度损耗最大,其损耗率在79.30%-83.65%。在同一取样位置,土壤种子密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0.05)。相比于种子密度的变化,土壤养分损失较少,损失率在8.92%-16.62%之间。(1)两种堆存模式中,堆体表层土壤的种子密度损耗均最大;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种子密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两种堆存模式下种子的整体损耗情况并无明显差异;在保存过程中,灌木种子在堆体内部的损耗情况最为严重。(2)吨袋堆存模式的养分保存效果优于圆台堆存...  相似文献   
46.
马宁  何丽烨  梁苏洁  郭军 《地理学报》2020,75(3):485-496
本文使用1981—2015年京津冀地区逐日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冬季冷空气过程的低频环流特征,以及西伯利亚高压(SH)的低频变化特征及其对京津冀冷空气过程的影响。分析表明,冬季京津冀气温和SH都存在10~30 d显著低频周期,且二者的低频分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超前滞后相关。京津冀冷空气过程主要发生在低频气温从零位相到谷值的下降阶段,以及低频SH从峰值到零位相的下降阶段。随着京津冀气温和SH的10~30 d低频变化,亚洲近地面层和中层大气环流均表现出一个从西北向东南传播的低频变化周期。影响京津冀地区的低温异常最早出现在喀拉海附近并在亚洲高纬地区维持和积累,产生持续冷却作用;同时中层相应区域维持的强气旋性环流异常表明有持续的大气辐合,中层辐合下沉与近地面持续冷却作用配合形成近地面异常高压。异常高压伴随异常低温南下过程中与中层加强的东亚大槽配合,使京津冀地区处于整层北风异常中,易形成冷空气过程。  相似文献   
47.
区域可持续发展度量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比较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生态足迹法、相对分析法等目前最新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度量方法,得出相对比较法较适宜于精确到点位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该方法弥补了以往一些学者仅侧重于宏观方面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补充,同时部分成果的运用已显现出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8.
本文讨论引起中国东部岩石圈巨变的动力。认为较重的岩石圈地幔位于较轻的软流圈之上形成的瑞雷-泰勒不稳定性驱动岩石圈地幔流动是东部岩石圈巨变的构造动力。由于瑞雷-泰勒不稳定性只存在于中年期大陆,老年期与青年期大陆都不存在瑞雷-泰勒不稳定性,因而只有像中国东部那样的中年期大陆才能发生蘑菇云地幔构造。  相似文献   
49.
湖泊在区域水循环和生态系统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以往的湖泊演化研究中多利用湖泊沉积物代用指标重建湖泊与气候变化过程,缺乏对湖泊水循环特征的定量研究。基于瞬态气候演变模型、特征时段流域和湖泊水量,以及能量平衡模型,对青藏高原及周边6个典型湖泊进行了水量平衡计算和湖泊演化模拟。结果表明:小柴达木湖和罗布泊全新世期间降水和蒸发的变率较小;色林错和纳木错早中全新世降水和蒸发的变率较大,主要受控于温度和净辐射变化;青海湖和猪野泽早中和中晚全新世降水和蒸发变率接近。系统分析了全新世期间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湖泊水循环要素演化过程,有助于理解该区湖泊演化的古气候学机理。  相似文献   
50.
李小建  乔家君 《地理研究》2004,23(6):717-726
以山区村---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 81户 4 82块农田的调查数据为依据 ,研究了地形对山区农村人地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山地农田系统人工能量的转换效率随地块高程的增加而呈降低态势 ,但农田的轮作特点和潜力的挖掘程度 ,又影响这种变化趋势 ;坡度与农田系统能量产投比显著负相关 ,坡向、坡度、坡位对农田能量的投入产出也有一定影响。以农田人工能量投入产出关系衡量 ,山区农民对自然条件利用的过程 ,表现出明显的经验型利用特征。条件适宜区农田的过度利用 ,使得人工能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明显下降 ;而其他高程和坡度的一些农田 ,仍有较大的利用空间。农田系统属半人工生态系统 ,具有很强的自然、人工特征 ,有助于我们在微观层面上研究人与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