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71.
试论断裂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元禧 《广东地质》1990,5(2):28-34
  相似文献   
72.
本文对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航空放射性测量标准模型的场地、规格、含量、均匀性、密度等主要参数作了简略说明,并就应用模型标定航空伽玛能谱测量系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3.
马文璞  丘元禧 《现代地质》1995,9(3):320-324
华南的主造山事件发生在加里东期。由于中生代同一方向薄皮冲断作用的叠加和改造,早古生代的碰撞构造格局已不清楚。江南隆起核部存在一下古生界缺失带,它平行隆起走向线状分布,空间上分开了西北的扬子型地层和东南的江南型地层区,晚古生代浅海碳酸盐平缓超覆其上。由于早古生代时江南隆起位于扬子陆块东南的大陆斜坡部位,当时曾普遍接受沉积,上述线状地层缺失带应属造山变形产物,可能标示着加里东期造山带的前陆褶冲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74.
本文报道在青岛沿岸采到的多毛类栉(虫耑)虫。这种动物身体结构简单,生殖方式原始,是研究多毛类起源与系统演化很好的材料。它可自由生活,也可与其它动物共生。我们的标本与前人描述略有不同,简单型刚毛的齿数可达6个。栉(虫耑)虫在中国海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75.
1994-1997年的渔业统计显示:夏、秋汛渔获量高于冬、春汛.本文还探讨了1987-1998年中上层鱼类渔获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等的可能关系,提出了保护中上层鱼类资源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6.
花尾胡椒鲷幼鱼的生长率及生长耗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瑁  丘书院 《海洋科学》2000,24(4):9-11
  相似文献   
77.
“雪峰古陆”加里东期的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雪峰古陆”的构造问题是华南区域构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震旦纪至早古生代时期为扬子古陆的东南被动大边缘的一部分,发育以斜坡相为主体的沉积组合;加里东造山作用时期,这里成为扬子古陆的边缘褶断山系,但仍为扬子地块的一部分而非习称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它是由于华南加里东武夷-云开弧后盆地关闭,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拼接形成的陆弧碰撞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8.
华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万大山盆地构造和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十万大山盆地是云开造山带前陆地区的一个窄长的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盆地,位于扬子与华夏陆块拼接位置的西南端。十万大山盆地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沉积由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组成,并构成多个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构造-地层层序。云开造山带及前陆冲断带上泥盆统至下二叠统中发育了大量的印支期形成的薄皮褶皱和冲断构造。这些指示扬子和华夏陆块在印支期发生了强烈陆内碰撞与会聚及前陆盆地的沉积作用。P2 /P1 之间的不整合面是伸展构造向挤压构造转换的转换面,为华南印支期碰撞挤压造山或活化造山的序幕。T3 /T2 之间不整合面是挤压构造向伸展构造转换的转换面,是印支期活化挤压造山结束的界面,标志着晚二叠世开始的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华南内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运动性质及转换与当时华南南缘存在的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支板块与华南陆块的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9.
采自广东南澳韧性剪切带和莲花山韧性剪切带的6个单矿物的40Ar/39Ar年龄谱数据可分为3组:151~162Ma、117.5~129.7Ma、66~97Ma。第1组年龄代表较深层次逆冲、褶皱和动热变质的时代,该期间沿莲花山断裂带开始出现火山活动;第2组年龄(2/3样品40Ar/39Ar坪年龄值集中于这一组范围内),代表强烈韧性剪切、左行平移兼逆断层活动的时代,即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代,此期在南澳断裂带还发生了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第3组年龄代表后期热扰动,即韧脆性转化、右行平移正断层活动和地壳伸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80.
东特提斯东段位于现今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做为洋壳的岩石学记录——蛇绿岩带的现行展布呈U字形,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南海的扩张以及菲律宾-太平洋板块的向西推挤时,特提斯构造带受到扭曲而形成的。通过古地磁和岩石学记录复原其在白垩纪末古近纪初时的位置和形态,为一位于现今印度次大陆南端经加里曼丹北缘向东延伸的近EW向的挤压构造带,它向西和青藏地区经中亚扎格罗斯山脉和欧洲阿尔卑斯山脉联接成全球性的特提斯构造带,受控于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研究表明,冈瓦纳的裂散、亚洲的增生和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都受控于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星球级纬向构造体系是控制板块边界和运动的重要的支配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