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21.
罗非鱼溶菌酶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管法 (测定溶菌酶活力 )研究pH和温度对罗非鱼血清、肝、鳃中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以确定其最适pH和最适温度 ,同时研究了溶菌酶对温度的耐受性及其在体外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 ,罗非鱼血清、肝溶菌酶的最适pH是 6 3 0 ,最适温度是 2 8℃ ;鳃中溶菌酶的最适pH是 6 1 0 ,最适温度是 3 4℃。各种酶在 5 0℃保温 40min以上将被灭活 ,在 3 7℃以下活性是稳定的 ;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罗非鱼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22.
以南极硅藻GJ01(Berkeleya rutilans)为对象,分别采用紫外、可见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营养条件等因子对GJ01生长和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并对培养的GJ01细胞合成谷胱甘肽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单因子影响条件下,1.2g/L的碳酸氢钠对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最好,且最有利于谷胱甘肽的积累;0.8mmol/L氯化钙对GJ01的生长最为有利,而0.2mmol/L氯化钙对谷胱甘肽的产生是适宜的;维生素B_(12)和生物素对GJ01胞内谷胱甘肽的产生影响较小。正交试验表明,GJ01细胞产生谷胱甘肽的最优条件是:光照周期为16h/8h、NaHCO_3为1.6g/L、Ca~(2 )为0.4mmol/L、Cys为10mmol/L。该结果为利用南极硅藻GJ01生产谷胱甘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3.
因为污染毒害会引起生物体内活性氧的增加,所以生物体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可以作为污染毒害引起的氧化胁迫程度的标记.南极细菌优势菌株Pseudoalteromonas sp. NJ62在用氯化汞处理后的抗氧化酶和汞还原酶的活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seudoalteromonas sp. NJ62的超氧化物酶主要为Mn-SOD,当用5μmol/L和10 μmol/LHg2+处理时,其活性增加;在用Hg2+处理后,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汞还原酶的活性也显著增加.这些抗氧化反应可以用来作为南极生态系统汞污染引起的氧化胁迫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24.
湖光岩拮抗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涂布法、划线分离法以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对湛江湖光岩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研究;同时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其异养细菌、真菌和弧菌等的数量进行初步统计。采用牛津杯法,对拮抗细菌进行筛选和培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与种类在水平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底泥异养菌总量为(1.3—8.6)×10^8 cfu/g,真菌总量为(0.1—5.7)×10^7 cfu/g。而水体细菌总量为(0.5—6.7)×10^5 cfu/ml,真菌总量为(0.4-1.1)×10^3 cfu/ml。共分离纯化到148株细菌,经筛选发现16株细菌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占细菌总数的10.8%,其中菌株DH078和DH113对溶藻弧菌的拈抗作用最明显。结果还表明,细菌DH078在营养肉汤中培养4d抑菌活性最强,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最佳条件是稀释2倍的营养肉汤、蛋白胨0.6%、牛肉膏0.6%、酵母膏0.2%、盐度0和pH7.0。可见湖光岩微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本研究可为保护和充分开发利用湖光岩微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
本文基于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血细胞比较转录组学数据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SNP)的开发和关联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以期为SNP标记的利用提供有效信息。在转录组测序获得的67632条SNP-unigenes中共获得962995个SNP位点,位点平均发生频率约为1个SNP/100bp;转换SNP数目与颠换SNP数目比值约为0.5,与理论比率相符;而6种单核苷酸变异类型中,以A/T颠换SNP最多。SNP-unigene功能注释分析表明,30376条unigenes(44.91%)匹配到GO分类条目;18150条unigenes(26.84%)获得COG注释信息,并以"一般功能预测"类最多;10981条unigenes(16.24%)富集到32条KEGG子集,其中以"信号转导"子集中富集的SNP-unigene最多。进一步富集分析显示629个SNP-unigenes注释到"Platelet activation"等多条免疫防御相关信号通路中;同时,根据SNP位点分布情况筛选到123个溶藻弧菌感染前、后转录组中特异分布的免疫防御相关候选SNP位点。基于标准化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在17个差异表达免疫防御相关基因中共检测到1594个SNP位点。  相似文献   
26.
设-5,0,6℃三种温度,测定其对南极冰藻Chlorophyceae L-4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的冰冻状态,Chlorophyceae L-4的质膜可以维持相对的稳定性,从而可以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功能和细胞内环境的稳定。X-射线微区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细胞质内的主要无机离子Ca2 ,Na ,K 和Cl-含量影响不同,无机离子在Chlorophyceae L-4的低温生存中发挥一定的作用。Ca2 在Chlorophyceae L-4细胞中同Ca2 在高等植物中的作用一样,在Chlorophyceae L-4的抗冷生理中发挥第二信使的功能。Chlorophyceae L-4在-6℃条件下,Ca2 的含量在短时间内(6~12 h)迅速增加,此后,Ca2 迅速回到正常水平。因此,维持Ca2 的含量的稳态和活跃的Ca2 转运系统,对南极冰藻的低温生存是有利的。在低温下,维持细胞质中K 的含量稳定,以及Na ,Cl-等的平衡,对南极冰藻的低温生存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谷胱甘肽系统在清除活性氧和生物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探讨了南极冰藻胞内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相关酶的活力.采用分光光度法,对24种南极冰藻胞内谷胱甘肽含量、谷胱甘肽合成能力(GPA)、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等进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南极蓝藻B-1中谷胱甘肽含量最高;南极衣藻ICE-L和南极硅藻GJ01的谷胱甘肽总产量居前2位;南极冰藻GPA普遍高于常温藻的.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 GR活力高于对照组的.培养基的选择表明,f/2培养基适合南极硅藻GJ01的生长,而Provasoli培养基适合南极衣藻ICE-L的生长.可见,南极冰藻成为谷胱甘肽的新来源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南极硅藻GJ01和南极衣藻ICE-L.  相似文献   
28.
对虾病毒性疾病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燏  郑莲 《台湾海峡》2001,20(3):396-404
本文从病因病理,人工感染,检测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培养,疾病控制等方面介绍了对虾病毒性疾病研究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9.
为探究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ZJ03株Ⅲ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注射装置蛋白VscO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可能性,根据GeneBank上登陆的溶藻弧菌VscO序列(NO.KJ179947),设计1对带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PCR扩增vscO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462 bp,理论分子质量为18.430ku。将vscO基因定向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vscO。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可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表达分子质量约为22 ku的VscO融合蛋白,且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VscO蛋白表达和纯化的最优条件为:0.1 mmol/L IPTG、37℃条件下诱导4 h,咪唑洗脱浓度为400 mmol/L。用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SPF级小鼠,获得高效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鼠抗VscO血清既能与重组VscO蛋白发生反应,也能与分离自溶藻弧菌约22 ku的天然蛋白发生反应,提示T3SS注射装置蛋白VscO可能是溶藻弧菌的重要保护性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30.
为获得稳定可靠的马氏珠母贝SSR分子标记,本文利用MISA软件对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了大规模的EST-SSR标记发掘,并分析了位点信息及其多态性。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转录组测序所获得的74007条Unigenes中检测出9872个EST-SSR位点,位点出现频率为13.34%,平均每5102 bp含有1个SSR位点。在转录组SSR中共有132种重复基元类型,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为主要类型,占SSR总数的81.46%;单核苷酸重复以A/T基序为主,占SSR总数的71.27%。基于筛选的SSR序列,应用Primer3软件进行引物的批量设计,共为5922条EST-SSR序列成功设计出17766对引物。随机选择80对引物对EST-SSR多态性进行检测,共有62对引物成功扩增出稳定条带,占引物总数的77.5%;其中,17对EST-SSR引物表现出个体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27.42%。以上研究为马氏珠母贝遗传多样性、遗传图谱构建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对于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保护、优良品种培育和珍珠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