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7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386篇
测绘学   135篇
大气科学   173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877篇
海洋学   245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13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6篇
  196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从怀来4井水化学异常变化分析流体在孕震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流体在地震孕育与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就已受到研究者关注。如Evans(1966)发现美国洛基山兵工厂周围地震活动与深井注入废液有关。在我国的地壳流体活动与诱发地震关系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针对上地壳流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前人在辽东半岛、东南沿海、红河断裂带、京津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地壳热流体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多,但多为中小地震;而地壳热流体活动弱的地区地震活动数量相对少,但以大震活动为主。近年来,地下流体在孕震过程与构造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已有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72.
本文首次报道了鲁西地区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U-Pb年龄结果。通过对斑状细粒闪长岩中单颗粒锆石18个样品点的分析,获得了两组谐和年龄数据,其中有10个分析点的206Pb/238U年龄为167.9~183Ma,加权平均值为175.7±3.8Ma;另外8个分析点的207Pb/206Pb年龄为2502~2554Ma,加权平均值  相似文献   
73.
非常规油气储层成因机理的研究一直是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一大含油气盆地,在上古生界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本次研究通过钻井岩心的观察、取样,利用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和CT扫描等分析手段,结合最新的沉积、构造和物源研究成果,探究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石炭系羊虎沟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石炭系羊虎沟组砂岩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平均孔隙度为6.20%,平均渗透率为0.34×10-3μm2,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岩屑溶孔(37.7%)为主,长石溶孔(16.0%)、晶间孔(8.5%)和粒间溶孔(7.3%)次之,原生孔隙少见。物源、成岩作用、沉积环境和构造裂缝体系是研究区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因素:物源影响着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控制着砂体的展布,不同物源区所带来的岩屑种类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的物性;溶蚀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储层质量,长期的深埋藏导致的压实作用使得原始孔隙大量消失,以凝灰质、高岭石、碳酸盐岩和硅质为主的胶结作用则明显的降低了储层质量;研究区内三角洲前缘亚相...  相似文献   
74.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地形变前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汶川8.0级地震前GPS、应变、重力等研究结果,提出临震前震源区域可能出现变形不动点现象。地壳变形过程中的不动点现象是临震前区域应力场进入临界状态的重要标志,是地震潜在危险区域划定的重要依据。借助不动点理论,给出汶川地震前变形不动点集合的演化,结合大区域地震活动空区与远场显著形变异常分布,探讨变形不动点现象发生的动力学背景,验证了汶川地震前地壳变形的不动点现象是大区域应力场有序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5.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Landsat数据,利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对2000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分类,通过对分类结果的统计分析,定量研究哈尔滨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显示:哈尔滨市土地综合利用程度较高,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相反,城市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区域内绿地面积逐年减少,应注意生态环境维护保持。  相似文献   
76.
大孔径静态干涉成像光谱仪获取的图像是叠加了干涉信息的二维图像,点干涉图的获取需要经过全视场的推扫,平台姿态误差会导致提取的干涉图存在误差,进而影响复原光谱准确性,因此,图像配准是干涉图提取的关键。由于图像受到干涉调制作用,导致传统的图像配准方法在应用于LASIS图像配准时配准精度有限。为了减弱干涉条纹对图像配准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条纹模板消除LASIS图像条纹,再结合图像频域配准的方法实现LASIS图像的高精度配准。配准结果表明,本方法很好地消除了干涉条纹对配准精度的影响,配准精度可以达到0.029 4个像素,相对于已开展的LASIS图像配准方法,沿轨方向配准精度提高了45.48%,跨轨方向配准精度提高了52.22%,图像旋转精度提高了39.13%。  相似文献   
77.
在已获得锆石U-Pb年龄基础上,我们首次对孔兹岩带典型出露区大青山和集宁土贵乌拉地区古元古代变质沉积岩进行了锆石SHRIMP氧同位素研究。锆石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年龄分布。大青山地区古元古代早期变质沉积岩4个样品碎屑锆石的δ18O为5.52‰~7.11‰,部分重结晶锆石的δ18O为7.22‰~7.90‰,变质新生锆石的δ18O为6.37‰~8.31‰。大青山地区古元古代晚期变质沉积岩2个样品的锆石O同位素组成特征与古元古代早期的类似,另外2个样品的锆石O同位素组成与之不同,碎屑锆石、部分重结晶锆石和变质新生锆石的δ18O分别为6.26‰~10.80‰、9.00‰~11.20‰和9.66‰~11.90‰。集宁土贵乌拉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超高温变质沉积岩4个样品不存在碎屑锆石,变质锆石的δ18O变化范围为11.41‰~13.57‰。主要认识如下:1)大青山地区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成熟度不高的TTG花岗质岩石物源区,与之相比,集宁土贵乌拉地区古元古代晚期超高温岩石的变质原岩成熟度更高;2)不同类型变质沉积岩变质新生锆石的δ18O和变质新生锆石与碎屑锆石的Δ18O存在明显区别,主要反映了岩石体系和变质流体的O同位素组成不同;3)大青山地区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沉积岩,重结晶锆石的O同位素完全重置,但U-Th-Pb体系未完全重置,集宁土贵乌拉地区超高温变质沉积岩的重结晶锆石O和U-Th-Pb同位素体系都完全重置。变质作用强度不同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8.
为探讨岗龙地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的形成构造环境和约束其物质来源,对其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巴颜喀拉山群沉积岩主要为硬砂岩,Si O2=57.09%~71.96%,Al2O3=10.46%~16.03%,CIA=49~63。稀土元素具有轻-中等的轻重稀土分异,具有弱的Eu负异常。巴颜喀拉山群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范围大,有3个峰值:212~500Ma,1711~2000Ma,2200~2500Ma。研究表明,巴颜喀拉山群形成年龄在209~252Ma之间,其形成于岛弧环境中,且主要物质来源是昆仑地块和羌塘地块。  相似文献   
79.
江西德兴铜矿水系样的δ65Cu值具有极大的变化范围(-5.8‰~+24.4‰),是迄今为止已报道发现的最大的Cu同位素分馏值。水体中铜的来源可分为黄铜矿源和黄铁矿源,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Cu同位素特征。根据水体的Cu同位素值分布特征,圈出了流经矿体(矿体上方)水、矿体外围水和尾矿库水3个源区。水体中的Cu主要以离子态和微粒态存在,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65Cu特征,尾矿库中黄铁矿65Cu对水体的Cu同位素组成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Cu同位素在示踪找矿及地质环境监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0.
Filamentous Bangia, which are distributed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simple and simila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cientists can classify these organisms using molecular markers in combination with morphology. We successfully sequenced the complete nuclear ribosomal DNA, approximately 13 kb in length, from a marine Bangia population. We further analyzed the small subunit ribosomal DNA gene (nrSSU) and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sequence regions along with nine other marine, and two freshwater Bangia samples from China. Pairwise distances of the nrSSU and 5.8S ribosomal DNA gene sequences show the marine samples grouping together with low divergences (00.003; 0–0.006, respectively) from each other, but high divergences (0.123–0.126; 0.198, respectively) from freshwater samples. An exception is the marine sample collected from Weihai, which shows high divergence from both other marine samples (0.063–0.065; 0.129, respectively) and the freshwater samples (0.097; 0.120, respectively). A maximum likelihood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a combined SSU-ITS dataset with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 shows the samples divided into three clades, with the two marine sample clades containing Bangia spp. from North America, Europe, Asia, and Australia; and one freshwater clade, containing Bangia atropurpurea from North America and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