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373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240篇
地质学   797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121篇
综合类   138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5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3年   9篇
  1931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Erosion,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rivers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The present paper analyses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erosion,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proposed by N. I. Makkaveyev (1908-1983) and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modem studies of river channel processes in Russia. Spatio-temporal linkages between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are defined considering channel processes at different scales - river longitudinal profile, channel morphological patterns, alluvial bedforms (bars, dunes) and individual sediment particles. Relations between river geomorphic activity, flow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and sediment budgets are established (sediment input and output; channel bed erosion and sediment entrainment into flow - termination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its deposition). Channel planforms, floodplain segments separated by the latter and alluvial channel bedforms are shown to be geomorphic expressions of sediment transport process at different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N. I. Makkaveyev, Professor of the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author of the book "River channel and erosion in its basin" (1955). That book is regarded in Russia as the pioneering work which initiated the complex hydr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channel processes and laid a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unified fluvial erosion-accumul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302.
现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底形貌及不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分辨力的声学仪器调查表明,现行黄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底的形貌十分复杂,由于高浓度巨量黄河泥沙快速沉积的结果,使河口底坡出现了大量的不稳定性现象,如塌陷冲沟,高密度沉积物重力流,切割—充填结构海底,V形水下河谷、滑塌等。根据海底扰动程度作了分区,划分了地形单元,并对不同的海底形态的成因作了分析。比较了1985和1986年两个航次考查结果的变动,分析了原因。  相似文献   
303.
为了研究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吸附行为差异和作用机理, 以焦作煤田为研究区, 对煤体破坏严重的糜棱煤和原生结构煤的岩石学组成、吸附性和孔隙性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煤体破坏后, 吸附、解吸能力增大; 温度增加, 煤的吸附能力均为下降, 解吸能力增加.相比于原生结构煤, 随着温度增加, 糜棱煤吸附能力下降趋势和解吸能力增大趋势比原生结构煤更为明显.研究认为: 煤体破坏后, 不同孔径段的孔隙数量均有增大, 使得煤样容纳气体的能力增大.特别是大中孔含量的增大, 导致了糜棱煤样更容易发生解吸.另外, 煤体破坏后的煤级增高、镜质组含量增大和惰质组含量减小也对吸附能力增大具有重要作用, 而灰分含量不是决定两类煤吸附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4.
鲁北和鲁西南地区古近纪盆地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鲁北地区和鲁西南地区古近纪盆地在地层、沉积和构造演化上都具有可对比性。鲁西南露头区古近纪地层及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对鲁北覆盖区古近纪古环境的恢复和沉积特征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对两个地区的地层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对比。根据官庄群在鲁西南地区的沉积分布,发现了在晚白垩世至早始新世鲁西南盆地发生时间有从南向北、由东向西推迟的规律。通过对鲁西南和济阳塌陷沉积和断层发育特征的对比研究发现,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至早始新世以左旋剪切活动为主,派生了鲁西南和济阳塌陷NW向的断层;早始新世末期是一个构造转型期,鲁西南和济阳塌陷发育了近EW向的断层;中、晚始新世是郯庐砌裂右旋剪切活动员强烈的时期,鲁西南和济阳塌陷发育了NE向断层。  相似文献   
305.
东海西湖凹陷新生界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子煜  张明利 《地质论评》2005,51(3):309-318
综合地质对比法、声波时差法以及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法得到西湖凹陷新生界T2^0、T2^4、T3^0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上地层的剥蚀厚度。剥蚀量的宏观分布与主要构造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局部构造的剥蚀与其特定的构造位置有关。T2反射界面为斜坡-褶皱型地层剥蚀模式,剥蚀量主要分布在中央背斜构造带,沿龙井一井-东海一井-花港一井-玉泉二井-残雪一井一线附近的地层剥蚀量最大,可达2000m以上;西部斜坡区次之。T2^4反射界面地层剥蚀模式为过渡型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在凹陷东部边缘较大,最大可达800m以上;中央背斜带的东海一井构造带、龙井一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残雪一井构造带、春晓构造带等有局部剥蚀,一般在400~600m以内。T3^0反射界面为断块-斜坡地层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以西部斜坡最大,中央背斜局部构造有剥蚀。西部斜坡带剥蚀量一般在200~800m之间,中央构造带的龙井二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天外天一井构造带以及东缘构造带有较少剥蚀,一般在200~400m以下。  相似文献   
306.
利用灰度共生矩阵的多光谱影像纹理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利用k-mean算法对Aster影像数据进行分类,并对基于单波段影像纹理的分类结果、单纯光谱信息分类结果和结合基于主要波段影像纹理的分析方法及在分类过程中结合掩膜等技术所得纹理特征影像分类结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07.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湖相烃源岩的组合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东营凹陷最重要的成藏组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系统采集该组 6 0 0余块烃源岩样品和 30个油田 186个原油样品 ,分别进行了多项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合其沉积序列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 ,将沙河街组烃源岩划分为咸水湖相 (沙四段上部 )、半咸水深湖相 (沙三段下部 )和淡水湖相 -三角洲 (沙三段中部 )三种成因类型 ,它们分别对应欠充填、平衡充填和过充填的湖泊类型 ,代表了陆相断陷盆地烃源岩三种最基本的成因模式 ;并发现沙河街组烃源岩存在强烈的非均质性 ,尤其在平衡充填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 ,这种非均质性与湖平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 ,据此提出了波动湖相沉积。通过深入的油 -源对比工作 ,确立了咸水湖相和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为东营凹陷的主力源岩。还探讨了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和油气运移方式 ,指出咸水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分布在盆地的边缘 ;半咸水深湖相烃源岩形成的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形成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 ,油藏类型主要为隐蔽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308.
高氟地下水混凝沉淀降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开展了山西运城地区高氟地下水的降氟试验,对聚铁、硫酸铝和明矾等不同混凝剂降氟效果进行对比,探讨了地下水硬度对混凝沉淀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明矾混凝沉降效果优于其它混凝剂,0.3g/L的明矾溶液可使含氟浓度4.0mg/L 的地下水降低到浓度1.0mg/L以下;地下水的硬度对明矾混凝降氟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09.
云南墨江金厂金矿床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黄铁矿在云南墨江金厂金矿床中广泛出现于蛇纹岩、黄铁铬绢英岩、硅质岩和石英脉中。通过对与黄铁矿成因产状密切关联的热液演化阶段的划分、黄铁矿的晶形统计、黄铁矿的热电性研究、黄铁矿的电子探针分析、黄铁矿所赋存的含金岩矿石标本中金品位化学分析,确定了与成矿物质来源——金厂蛇纹岩化镁质超基性岩、硅质岩和可能隐伏的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系列成因标型。在对黄铁矿热电标型的均方差参数的自然对数值(lnMp)与金品位自然对数值(lnTg)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提出当lnMp值接近4.1时,金的品位值接近二业开采标准。金厂金矿体与镍矿体尽管空间上分离,但近镍矿体与富金石英脉中黄铁矿的共生元素组成成分表明金、镍矿体中部分矿质具有同源同期的特征。此外,全厂组硅质岩和可能的隐伏岩体在成矿物源和热源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10.
本文对江苏溧阳叶蜡石矿物、岩石进行薄片鉴定、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等研究,作者认为叶蜡石矿物与叶蜡石岩石的含义不同;本区叶蜡石岩中发现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叶蜡石矿物;叶蜡石矿的俗称实质上是叶蜡石岩矿床的简称。作者对叶蜡石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