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黔中隆起性质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黔中隆起是雏形于晚寒武世郁南运动的东西向平缓隆起,经历了都匀运动水下隆起向陆上隆起的转化发展阶段。通过对比沉积岩相与古地理研究,黔中隆起水陆转换开始于晚奥陶世涧草沟期,即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鼎盛时期发育在晚奥陶世五峰期至早志留世龙马溪期。广西运动期间,受到来自南部云开地块与桂滇-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向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汇聚、碰撞脉动式收缩的远程效应,出现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带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带共存的现象,之后,黔中隆起作为独立意义的构造单元消失,与江南古陆相连接进入联合发展时期。东吴运动和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改变了黔中隆起控制东西走向的沉积古地理格架,变为近南北向,黔中隆起与上扬子地区的构造演化彻底融为一体,标志黔中隆起演化的彻底结束。黔中隆起南缘边界的镇远—贵阳断裂中的钾镁煌斑岩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61.3±8.0)Ma,很好地指示了黔中隆起作为独立单元发展的最后年限。  相似文献   
132.
133.
本文以青岛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为例 ,利用 GIS技术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对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作了介绍和分析 ,着重论述了系统的技术关键和解决方案。说明了利用 GIS技术给环境管理工作带来的便利 ,及对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4.
本文用CNDO/2法研究了硅碳双键Si=C不稳定的原因。通过分析SiH_2CH_2的烷基和苯基取代物的计算结果,对有大基因连接硅碳双键的化合物之所以能稳定存在做了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5.
研究了用甲壳素富集铬天菁S-Al的柱前显色分光光度法。在酸性条件下,甲壳素吸附铬天菁S和铝的络阴离子,其富集倍数高达100倍。经用NH_3·H_2O、HAc和丙酮依次洗脱并定容后,在545nm处测定显色溶液吸光度,线性范围在0~1mg/LAl。方法快速,可以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Al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6.
中扬子区东缘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受大洪山推覆区南西方向和江南雪峰逆冲推覆区北西方向的强烈挤压,形成了压扭性狭长的对冲构造体系; 两大推覆区的形成主要受深、浅变质岩结晶基底内幕两套拆离滑脱层系的作用,导致沉积盖层压缩沿基底面、志留系底面、泥盆系底面多层次滑脱推覆,产生了多样的挤压和压扭构造类型及其样式; 由造山带向盆内构造变形具有渐变的特点,为不对称式的仰冲(根带)—楔状掩冲(中带)—滑脱推覆(锋带)—对冲带; 持续压扭作用导致产生系列北东向左行走滑断裂将对冲构造体系分割; 白垩纪晚期—下第三纪,挤压转换为伸展环境,断裂负反转回滑成为中新生代断陷主控断裂,认为大洪山推覆区锋带已处于通海口—杨林尾—汉南一线,主体由于受洪湖走滑断裂和通海口断裂回滑的影响,接受了上白垩统—第四系沉积,仅保留了东、西两端弧形构造带古生界出露的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37.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在沙河街组三-四段沉积时期堆积了很厚的砂砾质碎屑沉积物,发育扇背斜,成为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近期的油气勘探证明了这一点。扇背斜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构造背斜、滚动背斜和披覆背斜,它是一种由低位沉积扇体(包括坡积扇、洪积扇和冲积扇)形成的主体,尔后被高位体系域形成的细碎屑沉积物覆盖而形成的背斜;是砂砾岩体堆积后,其上又由盖层覆盖而成的背斜。虽同为沉积背斜,扇背斜与披覆背斜有很多不同之处。扇背斜油藏本质上是一种岩性油藏,其成藏条件受控于砂砾岩扇体的特性、距油源的距离、砂砾岩扇体和油源之间的连通性以及砂砾岩扇体上覆盖层的封堵能力。该类型的油气藏大多发育在断陷湖盆的陡坡带区域。  相似文献   
138.
本模式用以K半经验理论为基础的闭合方程组求解,引进了地形作用、动量、热量和水汽的侧向扩散和垂直湍流交换以及凝结加热等物理过程,其中湍流交换系数K是地表粗糙度、几何高度、大气稳定度及风速切变等因子的函数。本模式还考虑了山地、平原和水面在地形高度、地表粗糙度、辐射、蒸发及热交换等方面的差异,在下垫面上建立热平衡方程与边界层内控制方程耦合。将模式应用于太湖流域,计算得到的该流域边界层内温、压、湿、风的分布特征与实际情况相似,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9.
New discovery of the early Silurian fossil fish Changxingaspis (Xiushuiaspidae, Galeaspida), Changxingaspis nianzhongi sp. nov. and C. gui, are described from the Tataertag Formation in Tarim Basin and the Kangshan Form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respectively. C. nianzhongi mainly differs from C. gui in the shape of the median dorsal opening that is transverse elliptic with a width/length ratio of about 3.0, the long lateral transverse canals extending to the lateral margin of the headshield, and the second lateral transverse canal with dichotomous branchings. Discovery of C. nianzhongi from the Tataertag Formation and C. gui from the Kangshan Formation provide direct evidence on the specific level fo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formations, which further supports the Silurian fish-bearing red beds in northwest Zhejiang belonging to the Silurian Lower Red Beds (LRBs) rather than the Upper Red Beds (URBs). Additionally, as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Changxingaspis in Tarim Basin, it extends the pale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is genus from the South China Block to the Tarim Block, providing new evidence to support faunal exchanges between these two blocks and the hypothesis of a united Tarim–South China Block during the early Silurian.  相似文献   
140.
VHF闪电定位技术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时间差法、干涉法闪电VHF电磁辐射源定位技术原理,以及不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定位技术的优缺点:时差定位技术对孤立脉冲波形辐射定位效果较好,对持续时间较长的连续脉冲定位较难,且受地形影响较大;窄带干涉仪技术对孤立脉冲和连续脉冲均能很好定位,但不能很好地对同时发生的多个辐射源定位;宽带干涉仪系统可对同时发生的多个辐射源定位,但精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