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6篇
  免费   778篇
  国内免费   1161篇
测绘学   325篇
大气科学   918篇
地球物理   919篇
地质学   2064篇
海洋学   553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333篇
自然地理   60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11篇
  2019年   212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11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16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992.
建立了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Cd标准溶液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的实验方法。仪器的质量分馏校正采用Standard-Sample Bracketing法。实验结果用δ114/110Cd来表达。在此研究基础上,以SPEX Cd标准溶液为参考标准,对国外4种Cd标准溶液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实验测定的精度在0.07‰~0.13‰(δ114/110Cd),与目前文献报道的结果具有相似的精度。以最新SPEX Cd标准样品(δ114/110Cd=0)为基准,计算的δ114/110CdJMC、δ114/110CdSPEX-1、δ114/110CdBAM1012和δ114/110CdM櫣nster的值分别为0.55‰、0.56‰、-0.65‰和5.14‰,说明不同批次SPEX标准溶液的Cd同位素组成是明显不同的,最新的SPEX Cd标准溶液与SPEX-1 Cd的δ114/110Cd值存在着0.56‰的差别。将以SPEX Cd为参考标准的δ114/110CdBAM1012和δ114/110CdM櫣nster转化为以SPEX-1或JMC为参考标准后,得到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相似文献   
993.
Jilin Province in NE China lies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Xing–Meng Orogenic Belt. Mineral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has resulted in the discovery of numerous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ized Cu, Mo, Au, and Co deposi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oth the porphyry and skarn types Cu deposits of the region, we examin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s and applied zircon U–Pb and molybdenite Re–Os isotope dating to constrain the age of the mineralization. The Binghugou Cu deposit yields a zircon U–Pb age for quartz diorite of 128.1 ± 1.6 Ma; the Chang'anpu Cu deposit yields a zircon U–Pb age for granite porphyry of 117.0 ± 1.4 Ma; the Ermi Cu deposit yields a zircon U–Pb age for granite porphyry of 96.8 ± 1.1 Ma; the Tongshan Cu deposit yields molybdenite Re–Os model ages of 128.7 to 130.2 Ma, an isochron age of 129.0 ± 1.6 Ma, and a weighted mean model age of 129.2 ± 0.7 Ma; and the Tianhexing Cu deposit yields molybdenite Re–Os model ages of 113.9 to 115.2 Ma, an isochron age of 114.7 ± 1.2 Ma, and a weighted mean model age of 114.7 ± 0.7 Ma. The new ages, combined with existing geochronology data, show that intense porphyry and skarn types Cu mineralization was coeval with Cretaceous magmatism. The geotectonic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genesis of the Cu mineralization were probably related to lithospheric thinning. By analyzing the accumulated molybdenite Re–Os, zircon U–Pb, and Ar–Ar ages for NE Chin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u deposits formed during multiple events coinciding with periods of magmatic activity. We have identified five phases of mineralization: early Paleozoic (~476 Ma), late Paleozoic (286.5–273.6 Ma), early Mesozoic (~228.7 Ma), Jurassic (194.8–137.1 Ma), and Cretaceous (131.2–96.8 Ma). Although Cu deposits formed during each phase, most of the Cu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994.
煤矸石制作轻质莫来石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利用煤矸石生产高档轻质莫来石砖的可行性,实验研究表明,在煅烧后的煤矸石中加入部分工业氧化铝粉,一起混磨至800目筛余小于5%,再经加有机质成型和1550℃×5小时煅烧,可制成物相及各种性能指标达到从德国进口轻质莫来石砖的制品。  相似文献   
995.
川西北龙门山前甘溪地区吉维特阶发育一套厚2~3m灰-深灰色微生物岩,由直径0.1~4.0cm的核形石组成,其核心皆由早期葛万藻及其他生物碎屑组成,包壳由具同心圈层结构的亮色和暗色含葛万藻的纹层组成,并可分为球状、帽状和变形状3类核形石微生物岩,垂向上可分4个旋回,从底到顶核形石密度和粒径总体变密、变大,平面上呈不均匀发育。核形石样品具不同程度的δ~(13)C、δ~(18)O值负偏移和~(87)Sr/~(86)Sr正偏移特征,表明核形石微生物岩层遭受过古表生期大气淡水的影响,其中亮色纹层与球状核形石微生物岩受大气淡水影响最为强烈,核形石是在葛万藻发育、水流扰动及大气淡水参与的环境下,葛万藻包覆于生屑的外缘而成,藻类越发育、水体能量越高、沉积环境越稳定,形成的核形石粒径越大、丰度越高。核形石微生物岩在纵、横向分布特征,表明在全球中泥盆统艾菲尔期—吉维特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龙门山地区吉维特金宝石组末期表现为至少6期次脉动式且逐渐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造成该地区金宝石组末期海平面大幅下降而暴露于地表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广西栗木钨锡稀有金属矿床内的花岗岩传统定名为中粒斑状铁白云母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栗木两类花岗岩中的钠长石An值均小于5,95%以上的样品An<2,均属于碱性长石.显微镜下工作说明,矿物结晶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黄玉→云母,钠长石是岩浆演化过程中最早结晶的产物,并非钠长石化的结果.在QAP投影中,两类花岗岩落入QA线上的碱长花岗岩区域.故两类花岗岩的确切定名应为中粗粒铁锂云母碱长花岗岩(Ⅰ)和细粒碱长花岗岩(Ⅱ).  相似文献   
997.
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区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一汪洼向斜,以杨柳岗组中上段为两翼,以琅琊山组为核,二级褶皱总体表现为向斜开阔,背斜紧闭,向南东倒伏的特征;二级褶皱的转折端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复式向斜的核部、背斜转折端。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的拉张垮塌破碎角砾岩及翼部特别是近倒转翼的剪切破碎带是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998.
FEFLOW在某市岩溶地下水四氯化碳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某市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大型城市,七里沟盆地是该市的三个主要岩溶水源地之一,供应该市南部20余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2000年11月发现该岩溶含水层受到四氯化碳的污染,本文结合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区检测资料的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和地下水数学模型,采用基于有限元方法的FEFLOW软件对模型求解,在水流模型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99.
屈智新  温宏利 《岩矿测试》1991,10(2):147-150
本文介绍J-A2500射频发生器的简单工作原理、调试方法和典型故障排除以及使用维修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00.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白云岩储层中油砂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羌塘盆地是一个烃源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构造活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破坏和改造强烈,为油砂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通过对盆地中发现的隆鄂尼和昂达尔错两个矿点进行勘察。矿点油砂主要富集于中侏罗统布曲组,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分布受燕山晚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带的控制,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带在后期构造过程中遭受破坏和抬升,使顶部布曲组含油白云岩被抬升剥蚀风化形成现今的油砂矿。采用含油率法对油砂矿带进行了资源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矿带的油砂地质资源总量为93 099.76×104t。通过类比认为整个盆地油砂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成为油砂资源主要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