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6篇
  免费   565篇
  国内免费   676篇
测绘学   329篇
大气科学   492篇
地球物理   947篇
地质学   1625篇
海洋学   554篇
天文学   148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394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19篇
  2020年   190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255篇
  2017年   210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31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9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5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本文分析了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 (1 984/1 985 )现场及后续工作资料 ,并与其它纬度有关海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研究海湾充氧的底层水及弱氧化性的表层沉积物环境 (锰氧化物为优势氧化剂 )中 ,底栖生物较为丰富 ;而在垂直深度 5 - 1 0 cm以下 ,硫酸盐还原反应遏制了底内多毛类动物等的向下繁衍。测区主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特点是在特定条件下演化的结果 ,南大洋气候寒冷 ,碳酸盐溶解度较高 ,但其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钙离子却并不高于其它纬度海区 ,因此钙离子的不足可能限制了需要钙质碳酸盐形成外壳的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的繁衍而造成其在研究区域壳薄且所占比例较少的分布特征。上覆水温与底栖多毛类的生长有一定的关系 ,这可能表明南大洋测区该类生物尚未完全适应极区的寒冷气候。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数量主要受活性有机质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812.
813.
基于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E, 检索获得2010—2014年美国海洋学研究型文献9 702篇, 在确定文献集中词频不低于40的54个高频关键词基础上, 运用共词分析法, 以SPSS 20.0为工具, 探索美国近5年海洋学研究热点。结果表明, 2010—2014年间美国海洋学研究热点集中在6大主题领域: 海洋环流动力学研究、海洋灾害研究、科学技术和方法在海洋中的应用研究、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海洋污染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在此基础上,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借助可视化工具Ucinet, 对6大研究主题和高频作者共现矩阵进行可视化, 揭示出各研究主题的作者团体。  相似文献   
8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储备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完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土地管理思路,土地储备作为政府经营城市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使政府在土地管理的实践中实现资源与资产并重的目标。在阐述土地储备的涵义、起源及其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储备的运行机制与最终目标,归纳了我国土地储备的基本做法,首次提出了城市土地储备的直接储备模式和间接土地储备模式概念,并提出了地方政府构建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815.
胡志丁  张喆  赵路平 《地理学报》2023,78(1):198-213
地缘环境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方向,汇聚了国内地缘政治研究力量,推动了国内地缘政治学科的复兴。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地缘政治、地缘环境相关研究最新发展和趋势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地缘环境研究的理念、议程与路径。地缘环境研究理念是以多元地缘体间互动实践为中心,将地缘环境理解为多元地缘体互动实践的“信息”或称决策信息集,也是多元地缘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地缘体行动决策既有在完备信息下的决策,也有在不完备信息下的决策,甚至还有在不能甄别信息真假情况下的决策。在此新理念下,地缘环境研究大致包括地缘环境要素解析(本底、关联、结构3类要素)、地缘环境时空过程与机制表达和地缘环境支撑体系设计三大研究议程。为了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和多元行为体,论文以缅北冲突为例展现了地缘环境研究的三大路径,即跨领域互动、跨尺度耦合和多元地缘体博弈。在当今百年变局的复杂形势下,明晰地缘环境研究的理念、议程与路径,对准确、科学分析当前复杂局势和提出中国应对策略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16.
817.
陈亮  刘春莲  庄畅  车晓光  吴洁 《沉积学报》2009,27(6):1155-1162
通过分析三水盆地古近系下部岩心的稀土元素丰度和分布模式,并结合其它地球化学指标(Fe/Mn, Mg/Ca),重建了古近纪早期的古气候条件。岩心中稀土元素总量(∑REE)变化于7.06~230.01 μg /g之间,平均值为142.32 μg/g。接近全球平均大陆上地壳成分(UCC),略低于北美页岩。沉积物显示轻稀土相对富集、右倾斜型、Eu中度亏损以及Ce异常不明显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岩心各深度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非常相似,且与UCC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基本一致。表明沉积物具有较为一致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理,而且源区具有大陆上地壳性质。岩心沉积时期古气候变化经历了较为干燥—温湿—温湿与干旱气候交替出现—以温湿气候条件为主的四个阶段。总体上显示明显的变湿趋势。  相似文献   
818.
819.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浙江省及其邻区的5.0级和5.5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并研究了它们的发震背景特征,同时与强震区的地震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两种地区的发震背景在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还指出了未来有可能发生5.0级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820.
Due to the uplift of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the cryosphere gradually developed on the higher mountain summits after the Neocene, becoming widespread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During this time, permafrost on the QTP experienced repeated expansion and degradation. Based on the remains and cross-correlation with other proxy records such as those from glacial landforms, ice-core and paleogeography, the evolution and changes of permafrost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the QTP during the past 150,000 years were deduced and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t least four obvious cycles of the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expansion and decay of permafrost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150–130, 80–50, 30–14 and after 10.8 ka B.P.. During the Holocene, fluctuating climatic environments affected the permafrost on the QTP, and the peripheral mountains experienced six periods of discernible permafrost changes:(1) Stable development of permafrost in the early Holocene(10.8 to 8.5–7.0 ka B.P.);(2) Intensive permafrost degradation during the Holocene Megathermal Period(HMP, from 8.5–7.0 to 4.0–3.0 ka B.P.);(3) Permafrost expansion during the early Neoglacial period(ca. 4,000–3,000 to 1,000 a B.P.);(4) Relative degradation during the Medieval Warm Period(MWP, from 1,000 to 500 a B.P.);(5) Expansion of permafrost during the Little Ice Age(LIA, from 500 to 100 a B.P.);(6) Observed and predicted degradation of permafrost during the 20 th and 21 st century. Each period differed greatly in paleoclimate, paleoenvironment, and permafrost distribution, thickness, areal extent, and ground temperatures, as well 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eriglacial phenomena. Statistically, closer dating of the onset permafrost formation, more identification of permafrost remains with richer proxy information about paleoenvironment, and more dating information enable higher resolution for paleo-permafrost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scenarios of persistent climate warming of 2.2~2.6 °C in the next 50 years, and in combination of the monitored trends of climate and permafrost changes, and model predictions suggest an accelerated regional degradation of plateau permafrost. Therefor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21 st century,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stability of alpine ecosystems and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s in the sourc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and Yellow rivers may occur. The foundation stability of key engineering infrastructure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ld regions on the QTP may be aff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