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181篇
地质学   359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广泛存在,自北向南分别沿着嘉山盆地的东、西边界、合肥盆地东界与大别造山带东界分布。走向上自北向南由北北东向转为北东向,倾向上与早期盆缘正断层一致。这些活断层以逆右行平移活动为主,显示了逆冲分量随着断层倾角变小而增大的现象。依据一系列活断层擦痕实测数据的反演,指示它们活动时的应力状态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与现代应力状态一致。从多种现象综合分析,本文认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活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应为中更新世,从而该段没有强震记录或小震群集现象。本次工作表明,区内活断层主体上是早期盆缘正断层直接复活成因。由于其第四纪期间有限的累计垂直位移分量,并没有改变白垩-古近纪盆地发育阶段的地貌格局。  相似文献   
952.
翟明国 《地质学报》2022,96(9):2967-2997
近些年来,孔兹岩成为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以及大陆演化研究中一个使用非常普遍的词。在不少的文章中,孔兹岩被赋予特定的地质含义。例如,在变质作用中联系到高温- 高压麻粒岩相或者是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在地质历史中,代表元古宙的特定时期;在构造环境中联想到古老大陆边界或者克拉通盖层,等等。这些说明孔兹岩类岩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仔细分析,还可看到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孔兹岩的定义、岩石组合和出露规律、变质环境和变质历史、构造指示意义诸方面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有时各说各话,不利于交流或产生歧义和误解。因此,有必要对孔兹岩一词的定义以及它的使用做一个梳理和界定,对其内涵、构造意义以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这就是本文的初衷。此外,本文还认为,华北的古元古代孔兹岩类的原岩是与其他沉积岩共生的富铝沉积岩,由于它们经历了高级变质作用,因此有相当比例的沉积岩变成原地- 准原地重熔的花岗岩,并与变质的基性岩墙或岩体密切共生。含孔兹岩的沉积岩系具有沉积环境稳定的特点,不含或罕见火山岩层,是在新太古代克拉通化和古元古代 “静寂期”之后的代表性裂谷型沉积组合。“静寂期”超过200 Ma,使得古老的陆壳有长期和充裕的风化时间,沉积物具有充分的搬运和分选特点,伴有厚层碳酸盐沉积,并以含有较普遍或较频繁出现的碳质黑色页岩夹层而与太古宙的沉积岩石相区别。华北的孔兹岩类的分布以及特点,具有全球可比性,对于理解可能的休伦裂谷事件和相伴随的大氧化事件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对于理解古元古代末期成山纪(Orosirian)的构造事件以及构造体制的重要转变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兹岩是地球特殊地质过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953.
Ophiolites are widespread along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northern Tibet. However, it is still debated on the formation age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se ophiolites. The Zhongcang ophiolite is a typical ophiolit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It is composed of serpentinized peridotite, cumulate and isotropic gabbros, massive and pillow basalts, basaltic volcanic breccia, and minor red chert. Zircon SHRIMP Ue Pb dating for the isotropic gabbro yielded weighted mean age of 163.4 ± 1.8 Ma. Positive zircon ε Hf(t) values(+15.0 to +20.2) and mantle-like σ~(18)O values(5.29 ±0.21)% indicate that the isotropic gabbros were derived from a long-term depleted mantle source. The isotropic gabbros have normal mid-ocean ridge basalt(N-MORB) like immobile element patterns with high Mg O, low TiO_2 and moderate rare earth element(REE) abundances, and negative Nb,Ti, Zr and Hf anomalies. Basalts show typical oceanic island basalt(OIB) geochemical features, and they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OIB-type rock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Zhongcang oceanic plateau within the Bangong-Nujiang Ocean. Together with these data, we suggest that the Zhongcang ophiolite was probably formed by the subduction of the Bangong-Nujiang Ocean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 The subduction of the Bangong-Nujiang Tethyan Ocean could begin in the Earlye Middle Jurassic and continue to the Early Cretaceous, and finally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Lhasa and Qiangtang terranes at the west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probably has taken place later than the Early Cretaceous(ca. 110 Ma).  相似文献   
954.
在分析大别山东段 (安徽侧 )高山反季蔬菜生产的气候优势和气象条件限制的基础上 ,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 ,就蔬菜生产的安全高度、播种适期、栽培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5.
深部找矿研究问题   总被引:62,自引:7,他引:62  
中国大部分矿产资源供应的紧缺形势,要求加大中东部地区深部找矿(包括矿山和矿集区)的力度。文章在论述深部找矿的重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阐释了深部找矿的有关概念,对比了深部矿床和浅表矿床的差异,重点论述了深部探矿的4个基本科学问题,包括:①成矿系统发育的完整程度;②成矿系统发育的深度;③成矿系统网络的三维结构与矿床分带;④深部矿床的示踪标志。最后,作者对加强深部找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56.
中国区域成矿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翟裕生  邓军  彭润民 《矿床地质》1999,18(4):323-332
本文以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和区域岩石圈组成为基础,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成矿域:天山-兴蒙成矿域,塔里木-华北成矿域。秦-祁-昆成矿域,扬子成矿域,华南成矿域,喜马拉雅-三江成矿域,并描述了它们的基本下,按照不同地质时代,简述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与主要矿床过程,并从中国近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质成矿演化历史出发,探讨了中国区域成矿特色,初步提出8点;(1)大陆边缘成矿显著;(2)发育叠加复合成矿作用;(3)壳  相似文献   
957.
关于成矿参数临界转换的探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在成矿过程中,普遍存在矿参数的临界转换现象。在制约成临界转换的参数和多种形式中,构造动力转换可能起着根本的作用。文章以山东焦家、阜山等矿床为例,列举剪切带构造中的临界转换现象。又以火山爆发和地震为例,说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诱发的突发地质事件及伴随的成矿作用。在说明构造动力转换的多重尺度后,重点论述了整体构造背景下的局部转换(例如总体挤压背景下的局部拉张、总体拉张盆地中的局部封闭)是一常见的矿源-运输-汇聚结构。在构造动力体制转换带动下,多种参数的联动转换是形成大型矿床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958.
A new winter Aleutian Low (AL) intensity index was defined in this paper. A centurial-long time series of this index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sea level pressure (SLP) data of nearly 100 years. The features of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winter AL intensity since 1900 were analyzed by applying the wavelet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ter AL intensity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as examined. The cross-wavelet analysis technique was used to further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L intensity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EEP) and tropical Indian Ocean (TIO) in wint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the winter AL intensity displays 3–7-yr oscillations, while on the decadal timescale, 8–10-yr and 16–22-yr oscillations are more obvious. 2) Of the linkage t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oth AO (Arctic Oscillation) and PNA (Pacific North America pattern)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winter AL intensity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but only PNA contributes to the variation of winter AL intensity on the decadal timescale. 3) As to the ocean impact, winter EEP SST is a major factor affecting the winter AL intensity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especially on the 3–7-yr periods. However, on the decadal timescale, though both the TIO and EEP SS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L intensity in winter, the TIO SST impact is mor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959.
利用实时多普勒天气雷达、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自动站资料对超强台风“威马逊”第4次登陆广西沿海时台风结构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台风眼区气压呈“漏斗”形变化,具有气压低、风速弱、空气干而暖的特征;登陆过程中眼区保持圆形,半径约为30 km,是典型强台风结构;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大风区具有非对称性,右象限大于左象限;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能够精确、直观地描述台风不同部位经过测站时的垂直结构特征,从低层到高层风向先后经历了“东北风—东风—东南风—南风”的转变过程,风速整体上呈现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其垂直速度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能够很好地反映台风的结构及其云和气流的变化特征;两种雷达风场产品的风向一致,但是VWP产品的风速比风廓线雷达的要小,VWP产品出现无效数据时,可以用风廓线雷达产品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960.
李肖霞  翟薇  张雪芬  李翠娜  李黄 《气象科技》2014,42(6):1069-1076
利用北京地区地面自动化观测资料中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及人工业务观测记录数据,结合卫星观测的雾厚度数据图,对2011年10月底至12月初的3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初步形成地面自动化观测资料在雾的监测过程中的应用产品,研究表明,利用能见度数据以及相对湿度数据可以完整地监测大雾的发生、发展、持续和消散过程,与气象业务上应用的卫星观测到的雾生消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生消时间的监测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