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63篇
天文学   90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对潮汐与火山和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相似文献   
42.
扼要报导了国际大地测量学术界的一次重要会议-IAG2001年科学大会。根据会议的学术报告,对坐标系统的统一与协调,全球重力场研究,导航卫星的应用,地壳形变与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3.
给出红外点源IRAS 20231 3440附近恒星形成区近红外.JHK’和H2成像观测结果,以及与该IRAS点源成协的近红外点源IRS1的K波段分光观测结果..JHK’观测显示该区域存在嵌埋的年轻星天体,H2窄波段观测揭示了若干个氢分子发射结点,其中有几个结点排列成线形,暗示分子氢喷流的存在.喷流的北部与已知观测的分子外流成协,表明二者之间存在联系.喷流的走向提示IRS1可能是其激发源,对IRS1的K波段分光观测给出了进一步的证据.从近红外、MSX及IRAS资料估计出IRS1的能谱分布,表明它是一个处于ClassI状态的中等质量的年轻星天体.  相似文献   
44.
GPS实时监测和预报电离层电子含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GPS能高精度地实时监测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变化,对纠正单频GPS接收机电离层延迟和监测电离层活动及其所反映的太阳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的建立,为监测长江三角洲地区电离层变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利用这些双频GPS接收机的连续观测资料,可近实时地监测和预报该地区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其内外符精度和外推预报30分钟的精度均优于0.4m.  相似文献   
45.
给出了受摄限制性三体问题平动点线性稳定性的一个判断条件.条件只与平动点切映像的特征方程系数有关,使用方便.用判断条件,讨论了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定性,得到了Hallan等给出的Robe问题平动点在阻力摄动下的线性稳定范围.并改进了Giordanoc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回顾了日冕磁的研究历史,介绍了我们首镒提出的日冕磁场的微波诊断方法及其应用的带来的启迪,提出进一步开展日冕磁场及其相关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7.
在8000至8670的波长范围内,利用一个由144颗恒星光谱组成的光谱厍,我们对57个巨椭圆和S0星系(M_B<-21)的光谱和它们的平均光谱进行了光谱合成.这个光谐库包括了光谱型为G,K和M的巨星和矮星,它具有的金属丰度[Fe/H]覆盖了-0.1到-0.5的范围,表面重力log g为1.0至5.0.光谱合成的结果表明:巨椭圆和S0星系的金属丰度约为太阳的一倍半;有效表面重力分布在3.2—4.1的范围内;矮星在8400附近光的贡献可与巨星相比较.  相似文献   
48.
腾冲火山区地表垂直形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对腾冲火山区1998~2000年的3期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分析,进而利用相关资料得出与计算有关的参数,再用多元Mogi模型反演了岩浆房的位置和大小,所得出的结果与地震层析反演结果基本相似。分析反演结果,认为火山区可能存在多个岩浆房,并有岩脉相通。  相似文献   
49.
在Li&Yang (2 0 0 1 )所给出的局部对流理论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采用梯度型方案给出了非局部对流理论 ,并将它用于太阳模型中。这一理论考虑了恒星对流区内的非局部效应 ,它得到了一个与原来用混合长理论或局部理论给出的结果有所区别的对流区 ,扩散效应很明显。但是 ,目前我们的理论还不能处理时间相关的对流以及对流超射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在后续工作中加以考虑。当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太阳模型中时 ,我们发现它对标准太阳模型的改正非常微小。我们讨论了这一现象 ,并对其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50.
1986年2月4日太阳耀斑的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天文站的H_α耀斑及3.2cm射电流量观侧资料、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精细结构照相和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向量磁场图,对1986年2月4日的六个耀斑的形态相关及演化联系,特别是0736UT 4B/3X大耀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果是: 1.4日大耀斑的初始亮点和闪光相的主要形态演化,与活动区中沿中性线新浮现的强大电流/磁环系密切相关。后者的主要标志是沿中性线的长的剪切半影纤维及它两端的偶极旋涡黑子群(1_3F_3)。 2.上述大耀斑与1972年8月4日0624 UT大耀斑爆发的磁场背景及主要形态特征相似,表明两者的储能和触发机制可能相同。 3.大耀斑爆发的H_α初始亮点,双带出现,环系形成,亮物质抛射和吸收冕珥等现象同3.2cm射电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重复性的前期小耀斑爆发位置和发展趋势与大耀斑的主要形态及演化特征相似。它们相对于剪切的纵场中性线两侧的位置相近或相同。因而,可以看作上述强大电流/磁环系不稳性发展过程中的前置小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