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39篇 |
免费 | 2879篇 |
国内免费 | 422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02篇 |
大气科学 | 3304篇 |
地球物理 | 3644篇 |
地质学 | 7369篇 |
海洋学 | 2198篇 |
天文学 | 584篇 |
综合类 | 1398篇 |
自然地理 | 19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6篇 |
2023年 | 317篇 |
2022年 | 728篇 |
2021年 | 888篇 |
2020年 | 691篇 |
2019年 | 829篇 |
2018年 | 846篇 |
2017年 | 776篇 |
2016年 | 901篇 |
2015年 | 806篇 |
2014年 | 1014篇 |
2013年 | 999篇 |
2012年 | 1047篇 |
2011年 | 1056篇 |
2010年 | 1035篇 |
2009年 | 945篇 |
2008年 | 960篇 |
2007年 | 873篇 |
2006年 | 759篇 |
2005年 | 638篇 |
2004年 | 492篇 |
2003年 | 491篇 |
2002年 | 489篇 |
2001年 | 444篇 |
2000年 | 398篇 |
1999年 | 464篇 |
1998年 | 389篇 |
1997年 | 353篇 |
1996年 | 322篇 |
1995年 | 314篇 |
1994年 | 246篇 |
1993年 | 240篇 |
1992年 | 172篇 |
1991年 | 104篇 |
1990年 | 90篇 |
1989年 | 99篇 |
1988年 | 72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4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9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5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192.
193.
利用高分辨率无人机航拍影像,结合基本地质资料,分析了影响2014年8月3日鲁甸M_S6.5地震震后崩塌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使用M5'模型树算法建立了崩塌滑坡密度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分段线性模型,并检验了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分布受断层距、岩土体结构强度、坡度、植被条件等的影响,其中,断层距、岩土体结构强度及坡度等为主要影响因素;崩塌滑坡易发生在结构破裂区及坡度为38°~50°的区域,其分布密度随断层距的增加而减小;利用M5'模型树算法建立的模型体现出崩塌滑坡分布与其影响因子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模型检验结果显示,理论模型与实际关联函数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88,因此,可利用该模型预测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4.
195.
地震加速度动态分布及对高土石坝坝坡抗震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1997)建议的土石坝地震加速度动态分布系数适合于150 m以下的土石坝,而前许多土石坝的设计高度已远大于150 m。与低坝相比,高坝受地基刚性的约束减弱,坝体的自振周期延长。在坝体地震反应中,高阶自振周期与地震卓越周期耦合的机率增大,高阶振型的振动易被激发放大,从而导致坝体地震加速度沿坝高的分布与低坝有所不同。据此,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高土石坝的加速度分布,提出了高于150 m土石坝的地震加速度动态分布系数图示。在此基础上,利用堆石材料的非线性强度准则,对高度超过150 m的土石坝坝坡抗震稳定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得出随着坝体地震加速度动态分布系数的降低,坝坡临界破坏的安全系数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6.
New textural and minera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the Hongge Fe-Ti-V oxide deposit, SW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Hongge magmatic Fe-Ti-V oxide deposit in the Panxi region, SW China, is hosted in a layered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This 2.7-km-thick, lopolith-like intrusion consists of the lower, middle, and upper zones, which are composed of olivine clinopyroxenite, clinopyroxenite, and gabbro, respectively. Abundant Fe-Ti oxide layers mainly occur in the middle zone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upper zone. Fe-Ti oxides include Cr-rich and Cr-poor titanomagnetite and granular ilmenite. Cr-rich titanomagnetite is commonly disseminated in the olivine clinopyroxenite of the lower parts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zones and contains 1.89 to 14.9 wt% Cr2O3 and 3.20 to 16.2 wt% TiO2, whereas Cr-poor titanomagnetite typically occurs as net-textured and massive ores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upper zones and contains much lower Cr2O3 (<0.4 wt%) but more variable TiO2 (0.11 to 18.2 wt%). Disseminated Cr-rich titanomagnetite in the ultramafic rocks is commonly enclosed in either olivine or clinopyroxene, whereas Cr-poor titanomangetite of the net-textured and massive ores is mainly interstitial to clinopyroxene and plagioclase. The lithology of the Hongge intrusion is consistent with multiple injections of magmas, the lower zone being derived from a single pulse of less differentiated ferrobasaltic magma and the middle and upper zones from multiple pulses of more differentiated magmas. Cr-rich titanomagnetite in the disseminated ores of the lower and middle zones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an early crystallization phase whereas clusters of Cr-poor titanomagnetite, granular ilmenite, and apatite in the net-textured ores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zones are thought to have formed from an Fe-Ti-(P)-rich melt segregated from a differentiated ferrobasaltic magma as a result of liquid immiscibility. The dense Fe-Ti-(P)-rich melt percolated downward through the underlying silicate crystal mush to form net-textured and massive Fe-Ti oxide ores, whereas the coexisting Si-rich melt formed the overlying plagioclase-rich rocks in the intrusion. 相似文献
197.
198.
三维数字城市平台基于3D-GIS三维规划空间信息,实现真实三维空间的动态调度、三维空间漫游、地物查询、距离查询和多方案对比、视图快捷切换、自动生成平面、立面等基本功能,是辅助规划的重要工具。本文对系统平台的技术构成与主要功能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效能和开发相关软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9.
在长白山火山区及其附近 ,沿 5条伞状测线和 1条北西向测线进行了 6 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观测。用Robust等方法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 ;应用阻抗张量分解方法消除了局部不均匀体的影响 ;计算了反映地下横向不均匀性的地磁感应矢量。利用RRI二维自动反演等技术对资料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 :在近地表存在低阻体 ,并分别与长白山天池水体、聚龙泉温泉、锦江温泉及长白山山门附近的地下水相对应。在长白山天池及其以北和以东地区 ,约 12km深处存在电阻率很低的地质体 ,电阻率为 10到几十Ω·m ,可能是地壳岩浆囊。在测区范围内 ,地壳电性结构在南北方向存在着明显的横向变化 ,而东西方向相对均匀 ,变化比较平缓 相似文献
200.
祁连山疏勒河源区冻土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西段疏勒河源区多年冻土区0~5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型和极不稳定型多年冻土区0~50 cm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含量范围分别为0.015~0.620 g/kg和0.019~0.411 g/kg,微生物量氮含量范围分别为0.644~12.770 mg/kg和0.207~3.725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稳定型显著高于极不稳定型多年冻土,表明多年冻土退化(多年冻土由稳定型退化为极不稳定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积累有明显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值在稳定型多年冻土中显著高于极不稳定型,表明多年冻土退化对土壤微生物的矿化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土壤微生物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比值有显著的剖面变化特征,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与土壤温度显著负相关,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正相关。稳定型多年冻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碳氮比正相关、与氧化还原电位负相关;不稳定型多年冻土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pH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温度和pH在剖面变化上显著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驱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不同多年冻土类型和土层之间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