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0篇
  免费   2062篇
  国内免费   2659篇
测绘学   769篇
大气科学   2331篇
地球物理   2888篇
地质学   5291篇
海洋学   1467篇
天文学   491篇
综合类   1097篇
自然地理   108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453篇
  2021年   546篇
  2020年   445篇
  2019年   500篇
  2018年   558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612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644篇
  2013年   617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601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610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521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425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338篇
  2001年   351篇
  2000年   354篇
  1999年   516篇
  1998年   450篇
  1997年   428篇
  1996年   421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318篇
  1993年   284篇
  1992年   249篇
  1991年   200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134篇
  1988年   117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67篇
  1985年   41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3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6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利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MV-EOF)等方法,研究了在季节变化尺度上南海季风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在1993—1994年前后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转型,由爆发偏晚转变成爆发偏早。第一模态表现为冬夏反位相的年周期变化,但爆发早年夏季风持续时间略长于爆发晚年,空间上都反映了南海中央海盆区的夏季强降水和850 hPa上南海北部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但夏季风爆发早年中国华南沿海降水加强而南海南部降水偏少。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主要反映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后进入盛夏时节亚太地区大范围的环流特征,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偏强,东亚季风槽位置偏北,爆发偏晚年则相反。第二模态反映了南海季风系统春秋反位相的季节变化,且秋季的振幅更强,空间降水场上对应着秋季华南沿海和南海北部与南海中南部北旱南涝的跷跷板式分布,850 hPa风场上则主要表现为异常的东北季风,该模态时空特征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冬季风建立也偏早,越南及周边地区的降水偏多。相应的大范围环流场上则主要反映了冬季风的环流特征,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的秋季,菲律宾以东的热带对流减弱,PJ波列增强,爆发晚年则相反。  相似文献   
652.
中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对全国730个站点自1951~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进行气候平均分析,研究全国降水季节内振荡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主要以季节变化为主,而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主要以季节内振荡为主.气候平均下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和Madden and 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的振幅都在4月份开始加强,在11月份开始减弱,而MJO全年表现都很显著,准双周振荡主要在夏季显著;MJO主要分布在36°N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准双周振荡主要分布在115°E以西的内陆.  相似文献   
653.
用北太平洋(含赤道太平洋区)1949~1979年的COADS资料,通过矢量EOF分解得到北太平洋异常风场的分布型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EOF1~5场与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相互作用有联系,具有明显的天气学意义。此外,还讨论了EOF异常风场间的转换及其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654.
渤海南部现代沉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南部现代沉积属陆源碎屑沉积,长石含量平均45.3%,石英25.9%,可分为六个沉积区,其沉积物类型、矿物组成、沉积速率和风化程度等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655.
黑潮在吕宋海峡的形变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1990年以来对吕宋海峡和中国南海(SCS)北部的WOCE水文资料和其它海洋调查资料的分析,以及对同一海区的卫星遥测海表温度(SST)的资料处理,推断在吕宋海峡常年存在黑潮路径弯曲,西折进入SCS并又流出SCS的现象,作者将黑潮的这种变形称为“黑潮流套”。黑潮变形进入SCS的位置在冬季位于海峡中部、南部附近,范围较大;在夏季略向北移,较集中于海峡中部,范围较小。作者认为,黑潮流套现象可用位涡守恒理论作定性的解释:当黑潮在吕宋海峡失去西边界支持后,其流轴以西贴近西边界的一部分流体,因具有较大的相对正涡度,会脱离黑潮主体在南海东北部形成反时针旋转或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黑潮主体会以顺时针旋转的形式在海峡以西的海域出现。整个黑潮以弯曲、扩展的形式在海峡处产生形变,在海峡东侧出现反气旋涡旋的倾向。吕宋海峡黑潮流套及南海北部的诱生环流之流型,会因黑潮本身以及副热带环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也与海峡的宽度有关。总之,吕宋海峡黑潮流套的形成是由当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地转β效应这些内部机制决定的,它的常年存在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656.
DGPS(DifferentialGlobalPositioningSystem)测量技术即差分定位技术,包括实时差分和后处理差分定位技术,正在远海和近海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后处理差分定位与微波定位及GPS实时差分定位相比,具有作用距离远,不受基准台与船台之问的障碍物影响以及减少基准台等优点。对于近海大比例尺(大于1:1万)测量,可采用实时差分定位的方法,而小于1:1万中小比例尺海底地形图测绘及海上其他工程测量,采用后处理差分定位,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主要介绍利用DGPS后处理定位方法,在测绘广西沿海1:5万海底地形图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57.
The impact load (equivalent impact height) applied to deep-sea sediment by a walking mining machine was first deduced by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e, and the simulative soil was prepared based on the deep-sea sediment collected from the Pacific C-C mining area. The self-designed impact compressive creep tests of the simulative soil were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ground stresses and impact heigh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impact compressive creep parameters using a K-H rheological model.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act compressive creep curves have three similar creep stages (transient creep, unstable creep, and stable creep) to static compressive creep curves, where the transient creep deformation and total deformation at the unstable creep stage decrease with the impact load. Among the three impact compressive creep parameters (K1, K2, β) of the simulative soil, K1 is first increased with impact height and finally fluctuated to a certain stable value, while K2 and β are approximately linearly increased with impact height. The maximum subsidence of the mining machine under a specific designed ground stress and walking velocity predicted by the impact compressive creep constitutive equation can be used for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mining machine.  相似文献   
658.
提出了海洋监测即时服务的框架,并对该框架下的海洋监测即时服务应用系统的设计概要、系统组成和功能做了介绍。依据该框架研发即时服务应用系统在多个台站和终端用户得到应用,系统运行良好,为海洋监测信息的即时服务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659.
为探究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等因子的关系,本文依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6个航次的调查数据,采用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A)和负二项分布参数的倒数(CA)等聚集指标,分析了强壮箭虫的空间分布特征;应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了强壮箭虫密度的时空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强壮箭虫平均密度为21.85 ind/m3,春、秋季高,冬、夏季低;其密度的空间分布以黄河入海口附近水域为密集中心,向远岸水域逐渐降低;强壮箭虫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的聚集特征随密度的变化存在两次聚集和两次扩散;水深、表层水温和浮游桡足类密度是影响其密度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总偏差解释率为55.11%,强壮箭虫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小,随表层水温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随桡足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强壮箭虫密度受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环境因子变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60.
Cold seeps are pervasive along the continental margin worldwide,and are recognized as hotspots for elemental cycling pathway on Earth.In this study,analyses of pore water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one-400 cm piston core(S3)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 mass balance model are conducted to assess methane-associated biogeochemical reactions and uncover the relationship of methane in shallow sediment with gas hydrate reservoir at the Makran accretionary wedge off Pakista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pproximately 77% of sulfate is consumed by the predominant biogeochemical process of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However,the estimated sulfate-methane interface depth is-400 cm below sea floor with the methane diffusive flux of 0.039 mol/(m~2·a),suggesting the activity of methane seepage.Based on the δ~(13)C_(DIC) mass balance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ontribution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sources,this study calculated the δ~(13)C of the exogenous methane to be-57.9‰,indicating that the exogenous methane may be a mixture source,including thermogenic and biogenic methane.The study of pore water geochemistry at Makran accretionary wedge off Pakistan may have considerable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pecific details on the dynamics of methane in cold seeps and provide important evidence for the potential occurrence of subsurface gas hydrate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