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4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3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4篇 |
大气科学 | 375篇 |
地球物理 | 400篇 |
地质学 | 737篇 |
海洋学 | 142篇 |
天文学 | 75篇 |
综合类 | 126篇 |
自然地理 | 2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2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86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75篇 |
2015年 | 75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73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73篇 |
2006年 | 74篇 |
2005年 | 77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71篇 |
2002年 | 61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32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Evalua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vegetation cover at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in a reclaimed dum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aoyang Liu Yingui Cao Zhongke Bai Jinman Wang Wei Zhou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7,76(23):805
Conducting research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at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reconstructed ecosystems of vulnerable ecological region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first reclaimed dump within the Pingshuo mining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China, to analyze patterns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soil total nitrogen (STN),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SAP) and soil available potassium (SAp)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NDVI) and their correlations at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In the reclaimed dump, 26 quadrat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four slope aspects (i.e., shady, semi-shady, sunny and semi-sunny slop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OM or STN among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while SAP differed between shady slopes compared to semi-shady, sunny and semi-sunny slopes; SAP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semi-shady and semi-sunny slopes. The NDVI of semi-sunny slope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aspects. There was vari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DVI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depending on the slope aspects. The logarithm of SOM and NDVI was related linearly on shady and semi-shady slopes, while NDVI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al logarithm of the logarithm of SOM on sunny and semi-sunny slopes. STN and NDVI had a first-ord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on shady and semi-shady slopes, yet a quadratic function relationship on sunny and semi-sunny slop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AP and NDVI were inverse on all types of slopes. On shady and semi-shady slopes, NDVI had a quadrat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garithm of SAp, but it was well fitted by using a cubic function on sunny and semi-sunny slopes. Th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s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NDVI were different, and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changed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changes in NDVI at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相似文献
82.
火山岩熔融,结晶,淬火实验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我国福建,江西,河南等地某些典型玄武岩和部分安山岩以及意大利威苏维火山的白响岩质碱玄岩进行了实验研究,其中包括熔融,结晶,淬火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熔浆成分对首晶矿物的影响,阐明了晶体形态与结晶温度,生长速度及成核密度的关系,研究了斜长石,白榴石的晶出及其矿物学,岩石学意义,论述了橄榄石,辉石的成分特生上春晶出后熔浆成分的演化趋势,讨论了单斜辉石的淬火效应与压力效应。 相似文献
83.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以行政区为单元对地质灾害开展了1:50万至1:5万的调查工作,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小流域内地质灾害严重制约着城镇建设和发展。本文结合孙水河小流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研究了流域内孕灾环境条件、灾害演变模式、成灾规律等工作。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2012年8月31日,孙水河流域遭遇两百年一遇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149.2mm,诱发大量的地质灾害,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密度高等特点。(2)在空间上呈线-带-片状特性发育分布,表现为:沿重要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县级公路、乡村公路呈线状密集分布; 沿河流两岸呈带状密集分布等特点。(3)时间分布规律受降雨作用控制明显; 地质灾害形成与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过程降雨量等呈正相关性。暴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其连锁效应常形成灾害链,构成群发性灾害。(4)灾害链发生模式主要有:暴雨滑坡堰塞坝堆积坝溃决洪水; 暴雨泥石流堰塞体堆积坝溃决洪水; 暴雨弃渣滑坡、泥石流; 暴雨洪水岸坡失稳淤埋、雍高河道。 相似文献
84.
摘 要 Mong Hsu 红宝石原石具有独特的暗蓝至紫色的核心色带即黑心。这种黑心可以借
助热处理法加以去除从而改善其颜色。通过对 Mong Hsu 红宝石化学成分及可见光谱的研
究阐明了其颜色成因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了蓝紫色调的形成机理这些均为红宝石的
热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以野生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和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为材料,通过人工室内模拟低温逆境胁迫,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亚硝基铁氰化钠(硝普钠,SNP)对低温胁迫下野生早熟禾幼苗生长、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探讨外源NO提高早熟禾抗寒性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0~700 μmol·L-1浓度范围内,随SNP浓度的增大,两个供试材料的地上生物量和生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相对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F-Pro)含量先减小后增大,可溶性糖(SS)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先增加后减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增强后减弱;高浓度NO产生伤害,低浓度NO则有保护作用;SNP浓度100 μmol·L-1时,膜脂过氧化水平最低,渗透调节物质积累最多,保护酶活性最强,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果最佳。硬质早熟禾对低温胁迫下外源NO的缓解较草地早熟禾敏感。 相似文献
86.
通过实测查干湖高光谱数据,建立透明度(Secchi Disk Depth,SDD)单波段估测模型、比值估测模型以及神经网络高光谱估测模型,并以确定性系数R2以及剩余残差RMSE为指标进行了验证.通过对单波段估测模型和比值估测模型进行比较发现,单波段模型估测结果与比值模型相差无几,而水体透明度经对数处理有利于模型精度提高,但是神经网络模型是三者中最优的.查干湖透明度高光谱定量估测模型的建立,有利于今后利用遥感影像,对查干湖水体透明度进行全面估测,对于研究和监测查干湖水体水质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汾渭盆地位于鄂尔多斯地块与秦岭造山带的衔接部位,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作为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在周缘及内部一系列断裂带控制下,具有边断、边陷、边沉积的特征,新生代地层厚度逾几千米。本文根据大量野外露头及相关钻井资料,综合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测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系统研究了汾渭盆地古近系—新近系各时期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新生代汾渭盆地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及风成沉积5种沉积类型。盆地边缘及山前主要发育冲积扇沉积,向盆地中心逐渐过渡为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沉积,风成堆积集中分布于盆地边缘。各次级盆地沉积演化具有差异性,除三门峡地区外,汾渭盆地主体自晚始新世开始沉积并持续至渐新世早期;渐新世晚期在经历隆升剥蚀作用后,中新世再次沉降,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至晚中新世,渭河盆地的西安凹陷、固市凹陷两大沉积区以及三门峡—芮城、运城—永济一线均为湖相分布区。上新世湖盆沉积范围达到最大,湖泊广泛分布,盆地边部则大量发育风成沉积。 相似文献
88.
为研究暴雨过程中逆风区特征及应用判据,统计分析2010—2017年山东临沂地区暴雨过程中的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风暴内的垂直环流是造成逆风区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逆风区表现为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其形态在不同天气类型下有明显差异;逆风区持续阶段降水强度增大,持续时间与过程累积雨量呈正相关;当雷达最低仰角识别到逆风区,其厚度≥4.0 km、强度≥15 m·s-1、径向速度绝对值最大值≥5 m·s-1且持续30 min以上时,风暴常明显发展,相关特征可用于预报风暴和暴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9.
煤层开采对所在矿区地下水系统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单煤层开采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较多,而对多煤层的影响研究甚少,特别对于我国西部缺水矿区。以南梁煤矿为例,运用地下水系统演化理论和岩石力学模拟等,对该矿井水文地质结构、矿井涌水变化规律、矿井地下水流场演变、矿井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重构了多煤层开采条件下南梁矿井地下水系统流动模型,初步揭示了矿井水化学成分的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2煤单煤层开采时,顶板导裂带的最大发育高度为42.1 m,而2-2和3-1煤层重复开采时则增大为83.1 m,相应地应力、位移、塑性区范围后者也比前者增大许多。这揭示出多煤层重复采动明显增大了顶板导裂带的发育高度,加剧了矿井水文地质结构变异,进一步地,导水裂隙带改变了天然地下水渗流路径,沟通了不同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增强了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整体扩大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从降雨入渗→导裂带渗流→各煤层涌水→井底水仓排水构成了一个自然-人工复合地下水流动模式。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梁煤矿的矿井水害防治及水资源高效利... 相似文献
90.
陕西强连阴雨天气个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利用T213客观分析资料,对陕西2003年8月24日~9月7日强连阴雨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表明,连阴雨发生在欧亚稳定的环流形势下,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稳定使东亚中纬度纬向环流得以长时间维持。偏北、偏西、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仅使冷空气受阻于秦岭山脉附近,同时其外围的偏南气流也为雨区提供了丰富的水汽,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崩溃引导冷空气大举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移南退则预示着持续的降水天气的结束。东亚合成环流的垂直结构表明,连阴雨期间秦岭邻近地区始终处于锋区中,并存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垂直结构。水汽条件分析表明连阴雨期间水汽的输送主要在对流层底部。热力学条件分析显示连阴雨期间河套始终为高潜热能区和位势不稳定区,偏南气流对热量的输送与高潜热能的维持有密切的关系,而低层偏东气流的加强促使了潜热能的释放,并导致了秦巴山区强降水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